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 读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和前提。各地开展的双评价工作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清华同衡基于前期参与自资部双评价技术方法研究的工作背景,结合在河南省双评价工作实践的探索和积累,构建了紧扣地域适应性及规划适用性的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形成了基于地域适应性的评价技术创新、基于规划适用性的应用技术创新等成果,旨在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科学支撑。本课题荣获2023年度河南省土地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一、课题背景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等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和前提。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正式发布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评价指南》),为科学开展双评价工作提供了标准依据及技术参考。

各地开展的双评价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评价方法上,易产生机械依赖指南式评价,评价重点仅关注单一指标计算与判别规则的制定,而轻视地域特色问题研究。成果应用上,评价结论应用导向模糊不清,由于未结合区域特色深化研究,导致评价结论对规划编制支撑有限。评价实践上,由于《评价指南》中缺乏针对评价指标选取、阈值等级划分、地方特色问题解决路径等提出明确的、定量化的方法指引,使部分地区在开展工作时容易陷入技术瓶颈。

课题组基于前期参与自资部双评价技术方法研究的工作背景,结合同衡在河南省及全国各地大量双评价工作实践的探索和积累,开展课题技术成果的应用及推广,构建了紧扣地域适应性及规划适用性的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形成了基于地域适应性的评价技术创新、基于规划适用性的应用技术创新等成果,旨在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科学支撑。

二、主要创新成果

1

构建紧扣地域适应性及规划适用性的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

打破就评价论评价的认知误区,在整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审视双评价的地位和作用,并从动态连续完整的规划过程来认识和构建双评价工作,形成紧扣地域适应性及规划适用性的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

面向本底评价,提出以反映地域特色为导向,探索基于地域适应性的评价技术创新,全面精准反映区域资源本底特征。面向综合分析和成果应用,提出以落实战略要求、解决地方问题和可实施操作为导向,探索基于场域解析、多情景模拟、规范化入库的关键技术创新,识别区域资源环境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主要问题和风险,科学支撑不同区域发展阶段、主体功能、数据基础、规划问题与重点下的多维应用场景,提升双评价成果的规划适用性。并研发了支撑各项关键技术的软件模型,在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确保评价成果科学管用好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紧扣地域适应性及规划适用性的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

2

探索基于地域适应性的评价技术创新,全面精准反映区域资源本底特征

结合地域特征、引入前沿计算模型,以精准刻画地域本底特征作为目标导向,探索适用不同场景的评价方法优化,探索凸显地域特色的评价维度创新,探索精准刻画地域特征的评价算法升级,确保评价结果全面精准反映区域资源本底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各功能指向下评价方法优化

3

探索基于规划适用性的应用技术创新,科学高效支撑多维场景应用需求

探索基于场域解析的国土空间要素耦合诊断技术、基于元胞自动机等量化模型的多情景模拟技术及成果入库规范化技术,并研发双评价成果入库规范化软件模型,进一步完善双评价应用链条。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主体功能区优化、三条控制线划定、数据成果入库等更加多维丰富的规划实践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多情景模拟技术支撑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技术路线图

三、应用成效

课题成果充分应用于河南省焦作市、驻马店市、许昌市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并为三地市下辖区县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该课题成果应用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自然资源部重大课题及湖北、河北、四川、福建等地十余个市县双评价工作。

项目参与部门

总体发展研究和规划分院智慧规划研究部、总体五所、总体一所、总体三所

项目主要成员

卢庆强、余婷、郑筱津、齐大勇、秦晓川、郭继凯、杨钦宇、谢宇、夏竹青、王学兰、欧阳鹏、尚嫣然、郑彤、赵霖、史慧珍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图片|图虫网

供稿|清华同衡 总体发展研究和规划分院 智慧规划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