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作为首批14个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之一,2024年1月,浙江省温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模式成功获得“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

温州有什么独特之处?

当记者走进温州这座城市,

一幅真正的“儿童乐园”图景

正在徐徐展开……

每个孩子都是“城市小主人”

儿童友好城市究竟应该怎么建?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城市?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温州决定俯下身,听听孩子们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州市南浦小学校长与孩子们交流。高越/摄

为了倾听孩子们的意见,2021年9月,温州市面向全市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域少年儿童,试点招募首批市本级“儿童观察团”成员,每月有活动,每季有例会,畅通渠道,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温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辅导员曾晓蓓依然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在宽敞明亮的大厅内,首届“儿童观察团”的小成员们穿戴整齐,纷纷来到圆桌前坐好,开始了他们的讨论。

“希望家门口有直达学校的校车”“希望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共享单车”“希望能有儿童专属的电影院”……

儿童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想象和憧憬。

如何将孩子的奇思妙想落实呢?这成了大人们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子共享单车。 温州市妇联供图

“为了实现孩子们的愿望,我们积极和运营商交流,征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交警意见等,前前后后修改了无数次方案,才终于让这辆孩子们喜欢的单车面世。”温州市妇儿工委办专职副主任王珊珊告诉记者。

2022年4月接到订单,5月完成设计,9月投入正式使用……这是一款温州市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亲子共享单车,配备可承载儿童乘坐的座椅和儿童专用安全带,在后轮位置还安装了防夹脚的护脚网。

孩子们为这辆车起了一个最中意的名字——“叮当车”。小朋友们坐在单车后座,爸爸或妈妈骑起单车时,车铃会叮叮当当响,非常好听。

除了单车,孩子们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公交专线。2021年温州市推出首条“红领巾”微公交品牌专线,每天早上7点左右,孩子们就会排好队,秩序井然地下车进校。

这辆特殊的车内有儿童专用的座椅,配备了安全带。考虑到孩子们的身高,还降低了车上扶手的高度,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定时点对点接送。

如今,城西公交开通“红领巾”微公交线路46条,其中常规公交运营线路5条,定制线路41条,为鹿城区、瓯海区的23所学校学生提供服务,日均服务达到3000人次,解决了辖区内住宅小区儿童“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永嘉县、洞头区也陆续开通定制公交,守护儿童出行安全。

不仅如此,温州倾听孩子们声音的渠道还有很多。

“我希望社区里能有更多的游乐场,放学后能和小伙伴一起玩”“我建议公共场所多设置一些儿童洗手台,还有图书馆里多设置一些儿童桌椅,多点适合我们的读物”……

在《温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调查问卷》中,近2万名市民参与问卷调查,其中包括3000多名幼儿园小朋友与中小学生,他们对“儿童友好”的期盼很简单:被优待、受尊重、有权利。

在温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LOGO征集活动中,由一个笑脸、一朵红色小茶花、一颗小桃心,还有一缕俏皮的蓝色刘海(浪花)组成的“笑脸组合”起初并没有获得大人们的关注,但它却以高票收获了孩子们的“芳心”。

“我们当时还使用了贴小红花的方式让孩子们投票,孩子们居然都选择了这个图案,到底要不要采纳它?经过讨论,最后大家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把儿童友好城市LOGO的决定权交到了孩子们手中。”温州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吴晓娟说。

“儿童是未来的小主人,我们的城市是为他们而建。”吴晓娟告诉记者,“希望儿童从小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建立情感链接,学会观察城市和世界。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参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小培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城市共同成长。”

“儿童观察团”成员各显身手

“儿童观察团”的小成员们的使命远不止这些,他们东奔西走,穿梭在各个社区,积极建言献策,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城市小主人”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州市瓯海区第二幼儿园儿童观察团成员用绘画表达意见。高越/摄

曾晓蓓告诉记者,如鹿城区松台街道菱藕社区就曾向孩子们发出邀请,为社区公园建设出谋划策。观察团成员们经过细致观察,提出了许多建议。

有的小朋友提出设置一个洗手台,“在外面玩的时候我总会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能不能在公园设置一个洗手台,这样回家就干干净净了!”有的小朋友则建议,“需要一个完全敞开的休息室,让爷爷奶奶休息时随时都能看到孩子们在哪里玩。”

几个月后,菱藕社区“乐享公园”正式开园,温州市儿童观察团成员们成为首批体验官,打卡公园各类游乐设备,开展职业体验。成员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之前提出的建议在公园得到了落实。一名五年级的孩子还打开水龙头试了试,满意地点点头,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如今,“儿童观察团”影响力已经逐步扩大,报名火爆,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期待。据了解,温州市陆续成立“儿童观察团”490个,真正实现了让儿童参与“遍地开花”。

在龙湾区状元街道罗西社区,儿童当起了“小小楼栋长”,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楼道巡查交给我”“我来跟居民沟通”……孩子们尽职尽责,用实际行动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保护辖区内的干净整洁环境。

同时,孩子们还会上门入户进行文明劝导、文明宣传等活动,时常检查儿童游玩设施,看看螺丝有没有松动等,罗西社区副主任赵欢慈笑着说:“孩子们都很积极主动,每次都盼着开会,社区里的老人也格外听孩子们的话,为社区治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鹿城区南汇街道大自然社区,“儿童观察团”的孩子们提议对小区内的垃圾进行处理和分类,吸引带动200多个家庭参与其中,孩子们还成立了“童心飞扬”志愿服务队,捡拾垃圾总时长达到2302小时,回收垃圾超5.16万斤,业主们也纷纷被孩子们感动,自省乱扔垃圾的行为,整个社区变得越来越干净美丽。

此外,为了满足孩子们学习的需求,社区还为儿童打造了家门口的幸福学堂,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家长五点下班,孩子们四点就放学,四点半开始的幸福学堂正好可以衔接这段时间,让孩子们能够学到各种各样的才艺,也让家长没有了后顾之忧。”

走进瑞安市安阳街道育才社区,一张张古色古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剪纸标语抓人眼球,这也来自孩子们的创意。育才社区副书记谢俊说:“孩子们想要看电影,我们就为孩子们在社区打造了‘童心向党’影吧,孩子们说想要在社区种菜,我们就为孩子打造了小农场。”谢俊认为,真正的儿童友好,就是将每一名孩子的建议都放在心上,每一处细节都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

校园成为儿童施展才华的乐园

校园是儿童每天停留最久的地方,在温州,学校成了“小主人”们施展才华、增长见识、建言献策的家园,也成了儿童最喜欢去的乐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州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学生提出建议。高越/摄

2022年2月14日,温州市南浦小学南塘校区门口南侧,一条艳丽的黄色斑马线经过3个多小时的“加工”顺利完成施划,孩子们正兴奋地蹲在地上仔细观察着,时不时用小手测量着距离。

温州市南浦小学南塘校区的孩子们正在观察斑马线绘制。温州市妇联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州市南浦小学南塘校区的孩子们正在观察斑马线绘制。温州市妇联供图

这条斑马线可不一般,它的设立源于南浦小学学生的一份提议,在孩子们的推动下,一步步“落了地”,成了温州市第一条黄白相间的彩色斑马线。

12岁的小学生陈华涵告诉记者,在四年级时,他与班里的同学发现校门口交通堵塞,不少行人直接横穿马路,十分不安全,所以建议增加一条特殊的斑马线。

“为了更有说服力,我们还做了各种问卷调查,询问了不同年级的人,最终交警叔叔采纳了我们的建议,让我们特别感动和自豪。学校也因此掀起了‘提案热’,学生们都争先恐后提出更多的建议,想要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陈华涵说。在不断参与学校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小小年纪的他语气沉稳、逻辑清晰。

“学校里如果能有科技馆和博物馆,那该多好啊!”在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白鹿洲校区,孩子们的心声变成了现实,学校利用优秀校友资源,为孩子们建成了贝螺馆和声音科普馆,让孩子能够真实触摸,感受科技与自然的神奇美妙。

“窗户上面能不能画成蒙德里安的格子画?”“灭火器的箱子容易撞到孩子,能不能改成圆角?”……每一条奇思妙想,学校都会认真考量,为了更好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学校还设置“校长信箱”,每周五举办校长约饭等,让孩子们真正参与到校园的建设中。

“在倾听的同时,我们也想要培养孩子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产生获得感和归属感。在探索儿童友好的过程中,孩子们成长得越来越有自信,学校也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广场路小学校长潘旸说。

不光是小学生,瓯海区第二幼儿园儿童观察团的成员们仅有3岁到6岁,但他们依旧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6岁的林其皓和潘雨彤兴奋地拿着自己的绘画告诉记者,“幼儿园要举办一场足球赛,我们建议设置休息区,让小朋友们累了可以休息,饿了可以吃东西!”他们的建议得到了幼儿园的重视,林其皓也如愿喝到了牛奶。

像这样的学校还有许多,走进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你可以去萌宠馆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在昆虫馆观察和了解不同昆虫,在菜地里种上自己喜欢的蔬菜……

而这些,都是孩子们提出的建议。不仅如此,孩子们还可以在学校里体验各类职业,化身“食堂阿姨”为同学打饭,化身银行员工为同学“取钱”等,辅导员林春燕告诉记者,学校还为孩子们提供了可以兑换心愿的“幸福币”,可以与校长一起吃饭、看电影……

据了解,《温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草案)》已经进入人大初审阶段,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儿童参与机制。“六一”期间,温州还组织儿童观察团成员参观儿童友好试点单元,参加地方立法征求意见座谈会,让条例更多体现儿童视角与儿童心声。

儿童的声音能被听见,离不开温州市自上而下的不断努力,从先行先试到“温州模式”,以儿童友好的“小支点”撬动城市发展的“大变化”,全域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温州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让城市真正成为儿童的乐园,变得更有温度、更有活力。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编辑/刘斌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