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4158字,11图

阅读预计:8分钟

被捕的印度诈骗犯罪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捕的印度诈骗犯罪分子

提起印度人,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他们称呼为“阿三”,轻蔑之意溢于言表。

但是我们的这个好邻居,不仅在有一件事情上做得风风火火,还几乎稳坐王者之位,而这件事情就是--电信诈骗。

作为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之一的人口大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印度几乎承接了所有主要英语国家的电话呼叫中心,雇佣超过120万人。

凭借这一产业的特殊资源,印度随之滋生了一个庞大的“电诈帝国”,专门针对英语国家里最有钱的群体——美国公民。

印度诈骗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诈骗集团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从2013年至2018年,印度人已经通过电信诈骗从美国人的手中骗走了至少4亿美金。

而在更近的几年里,“得益于”通信技术手段和诈骗体系的进步,受骗金额也随之水涨船高。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统计,光是在2022年一年里,美国公民因网络电信诈骗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约合7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4成。

美国公民遭受电诈损失逐年增长(图源:美国联邦调查局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公民遭受电诈损失逐年增长(图源:美国联邦调查局报告)

近五年来,美国公民因网络电信诈骗总共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了276亿美元,也就是人民币1970亿元。

这些诈骗主要来自印度的呼叫中心。

其中,老年人是受害人数最多的群体,光是他们就被骗走了超过30亿美元。

那么,印度人究竟是怎么成为诈骗王者的呢?

一、精准诈骗--专找有钱美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利用美国人对印度人普遍擅长技术的刻板印象,这些身在印度的诈骗犯们,冒充成美国知名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

早在2016年的时候,美国司法部就将印度列为诈骗活动频发的重点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人把诈骗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团伙里的成员十分熟悉美国的风土人情,更是参透了美国的国民心理,不断的升级自己的诈骗手法,好好的演绎了一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诈骗大戏。

和所有的诈骗团伙一样,印度诈骗集团的最底层被称作“话务员”,干的就是广撒网的活。

他们冒充美国执法部门的官员,比如警察、比如征税员,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和美国人对执法人员的畏惧心理,用一通电话就让美国人乖乖付钱。

对于这种毫无创新性的诈骗手法,美国司法部和美国国税局早早地就在官网上建立起了“识别诈骗手法”的提醒手册,告诫广大的美国国民不要上当。

不仅如此,在美国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印度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来处理呼叫中心针对美国人的电诈。

尤其是到了纳税申报季这种特殊的时期,美国国税局更是喊破了嗓子,提醒民众注意防范诈骗行为。

比如说,如果遇到了催缴税,但是征税员“只发信,不来电”那就一定是诈骗电话;“不缴纳税金就会被立刻抓进监狱”那更是无稽之谈,绝对不能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也不知道是美国国税局在宣传活动上偷奸耍滑,还是美国国民心里不把他当回事儿,“冒充国税局诈骗”屡屡得逞。

2016年10月的时候,美国南得州法庭向外公布了一起跨国电话诈骗,仅仅报案的就有1.5万名美国人,预估损失达到了三百万美元。

几乎所有的嫌疑人的IP地址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他们的居住地是印度。

为了给印度人点颜色看看,美国FBI牵头,联合财政部、移民局、特勤局等近十个实权部门,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粉碎了这一起诈骗事件。

被起诉的话务员一共有61名,他们分属于印度五个诈骗集团,全都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首府。

在谈到实施诈骗活动的详情时,话务员显得十分的凶残。如果某个受害人并不完全相信话务员的话,那么这名话务员就会呼朋唤友,号召大家集中火力对准这个可怜的受害人,关监狱被枪杀各种恐吓一并加上,根本不给受害人反应的时间。

2020年8月,印度警方突击搜查了德里郊区古尔冈的一个呼叫中心,逮捕了20余名涉嫌诈骗美国公民的印度人。这些人在网上发布虚假的客服电话,并向受害者勒索高达700美元的“电脑维修费用”。

这个诈骗团伙的头目是一名身在迪拜的印度人,他每月付给这些员工400~500美元的薪水,待实施诈骗后再与美国当地称作“钱骡”的人群合作提现。

警方称,诈骗者接受过美国口音的训练,并被要求按照精心编排的剧本实施诈骗。他们通常会冒充美国社会保障管理局、联邦调查局、国税局、国土安全部或缉毒局特工,威胁受害者如果不汇款,就会将他们逮捕、驱逐出境、吊销营业执照或驾驶执照。

针对老年人,印度骗子们也擅长通过彩票中奖、约会“杀猪盘”来进行诈骗。

针对年轻人,印度骗子们还可以实施投资、贷款诈骗。而新移民们最怕的,无非就是犯罪和驱逐出境。

美国加州的一名受害人被骗了之后,就买了将近三百张礼品卡,而印度的诈骗团伙就将卡里的钱转到了购物卡的账户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又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一名年逾古稀的老人,被勒索了1.23万美元,诈骗团伙正是让他把赃款汇入到沃尔玛的可重复充值的购物卡里。

如此复杂的跨国犯罪案件,牵扯的犯罪嫌疑人多,他们身上背负的罪名也就更多了:盗窃美国公民身份信息罪、伪造护照罪、远程电信诈骗和洗钱罪、冒充美国国家官员罪……罪名简直是罄竹难书。

骗子们不但在人工话术上做到了真假难辨,在技术上甚至可以做到来电显示与美国官方部门热线电话一致。

二、南亚“诈骗帝国”--前世今生

印度在本世纪初期成为全球呼叫中心之都,跨国企业看中印度庞大的英语人口基数和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纷纷将电话客服和销售外包给印度人。

当时,在印度的呼叫中心上班就是一份饱受误解但是收入令人羡慕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论坛Quora的“在印度呼叫中心工作是什么体验”话题下,一名曾在呼叫中心工作过的员工表示,“我的房东曾经认为我是某种罪犯,因为我每天昼伏夜出,却过得很阔气。实际情况是,我的收入的确是当地平均水平的几倍,但时差让我只能上夜班。我还曾因身份不明被抓进警局,因为我们在工作中使用假名,在向美国人推销商品时,我有时是杰克,有时是詹姆斯。”

通过客户的个人信息去沟通,借用假名和假身份推销,早期印度呼叫中心的工作流程,与如今电诈的犯罪流程有着不少共同点。

印度呼叫中心的繁荣持续了大约10年,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这些业务开始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更低的菲律宾等周边国家。

但有些从业者并不甘心让产业就这么衰落下去,这批有技术有能力的人们,从手头掌握的大量隐私信息上发现了可乘之机。

他们从有业务往来的科技公司手中窃取了客户的数据库,

并且开始实施诈骗。很快,他们就发现电诈的成本有多低,回报有多丰厚。

据《今日印度》报道,在暗网上,只需花费5000卢比(约合428元人民币)即可访问高达100万人的个人数据。此类数据包括姓名、手机号码、地址、银行卡详细信息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年在一线反诈的视频博主布朗宁(化名)在视频网站上有接近500万粉丝,本职为软件工程师的布朗宁曾告诉新闻网站ThePrint.in,全球95%以上的诈骗电话都来自印度。根据布朗宁多年收集骗子们的IP地址数据库来看,这些地址主要来自加尔各答、新德里及其周边地区。

相比于缅北,印度的诈骗产业规模更大,因为它面向的是十几亿英语人口和近10亿印地语人口。

而且印度的诈骗产业似乎很少传出“骗子们使用暴力胁迫普通人参与诈骗”的传闻,更多人是自愿从事诈骗的,他们认为发达国家的那些受害者有钱,并不在乎那些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打击困境

十年前,落后的印度贾坎德邦詹塔拉地区一度被称为“印度网络钓鱼之都”。

2020年有一部以当地故事为素材的网剧《詹塔拉:骗你没商量》上线,引起大量印度观众的共鸣。但如今,印度电诈窝点早已不只存在于那一片地区。

印度街头的话务员招聘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街头的话务员招聘广告

在印度北部的哈里亚纳邦、拉贾斯坦邦和北方邦,电诈产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复苏放缓,印度底层年轻人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工资高出当地平均收入水平四、五倍的电诈产业,自然吸引到不少人的加入。

一些不愿花成本培训员工的电诈组织,甚至还把目光瞄向了印度本国人。从印度国会议员、宝莱坞演员,到一般的劳苦大众,都深受其害。

而印度警方对电诈的打击力度还远远不够。

根据印度警察研究与发展局的数据,电诈猖獗的拉贾斯坦邦仅在2023年4月,就收到来自当地人的超过10万起网络犯罪投诉,而该邦却只有两个专门应对网络犯罪的网络警察局。在人口超过14亿的印度全国,仅有29225名警察有资格调查网络犯罪案件。

连本国公民都顾不过来,印度警方几乎无暇顾及涉及外国人的诈骗案件。

警察管不过来,法律上的惩罚力度也不太够。在现行法律上,根据印度《信息技术法》,盗窃数据、密码、身份、发送网络钓鱼邮件或篡改计算机,仅可判处三年监禁。而且《信息技术法》中针对网络犯罪的大多数刑罚条款都是可以交钱保释的,对电诈罪犯的威慑力微乎其微。

对此,印度巴特那高等法院2022年才提出建议,表示需要打击网络犯罪分子的非法财富,并建议将他们的资产和金融交易置于所得税部门和执法局的审视之下。

另一方面,提高印度底层民众的反诈意识,并进行技术科普,则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

而最难的一点其实是,印度的诈骗手段实时更新,警方也难以堵漏。

2016年之后,印度诈骗集团变革了全新的诈骗方式,不再局限于打电话这种非常Low的诈骗手段,而是建网站推网页,打造了一套非常契合美国人消费水平的诈骗方式,洗钱方式也不再局限于礼品卡,而是转向了数字货币。

推网站的套路非常简单:昔日负责打电话的话务员不再打电话了,而是向美国民众推送各种奇奇怪怪的网址,只要对方的电脑操作系统是Windows,点击就会中招,各类的木马软件被迅速植入,电脑随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般紧随其后的大家就很容易猜到,诈骗团伙会主动上门,告诉受害人可以买点杀毒服务,价格也不贵,大概就七百美元每次,也就是正版微软一年的价格。

印度诈骗活动属于大集团作战行为,几乎遍地都是诈骗村,站岗放哨的人到处都是。

如果有什么形迹可疑的人出现在诈骗窝点的附近,整个村就会切掉全部的网络,干起日常的农活。

而且印度警方和美国警方之间的信息并不共享,两边在执法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分歧。

可以这么说,印度警方那是十分的偏袒本国的国民,如果美国人想要关于印度公民的信息,不会泄露公民隐私就成了印度警察的挡箭牌。

时至今日,印度诈骗犯仍在和美国FBI斗智斗勇。

多年过去,印度骗子越来越牛,甚至装起FBI来也是惟妙惟肖,令美国人头痛不已。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或许也只能感叹一句:幸好我们的中文博大精深,难以学习。

本文为印度通原创作品,任何自媒体及个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转载(包括注明出处),免费平台欲获得转载许可必须获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台授权。 任何将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业推广或者宣传的行径均为严重的侵权违法行为,均按侵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

>> 热文索引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