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密关系里,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

下班后匆匆赶回家做了一桌子的菜,希望至少得到对方的一句夸奖,可 ta 吃完饭就只知道瘫在沙发上玩手机,更别提主动刷碗了;

心情低落的时候,想和对方倾诉,可 ta 总是心不在焉的样子,最后说句“早点睡吧”就翻身睡去,只剩自己一个人在黑暗里消化情绪;

反复很多次后,也会让自己产生困惑:是我要求的太多了吗?难道我不该对对方抱有期待吗?

其实在关系里,我们都会不可避免地对对方抱有期待,这些期待往往不会明说,而是用隐秘的方式来传达,这是我们心中一份无意识的隐性契约。

今天的星空夜话我们就来聊聊关系里的隐性契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隐性契约相互契合的人更容易进入关系

契约的本质是履行义务+获得回报,契约内容可能是一些实质行动,比如:

虽然我们总美化不求回报的爱,但其实关系的建立和持续都离不开契约。

阿德勒理论认为,我们在关系中都想要获得归属感、价值感,谁能提供这种感觉,我们就更容易和谁亲近。

如果一个人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来源于被需要,向他主动求助的人更容易获得他的青睐;反之,如果他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来源于依靠别人,那他更容易被为他提供帮助的人吸引。

我们一直在无意识地寻找符合自己契约的人选,即“如果进入关系,我将获得美好感受”的隐含条件。遇到喜欢的人,我们就开始不自觉幻想和 ta 在一起会有多幸福,这就是契约存在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亲密关系的话,就不存在不求回报的爱,只要关系能够建立,就代表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彼此心中的隐性契约,双方都预期这段关系能让自己获得想要的体验。

隐性契约相互契合的人更容易进入关系,但作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个体,在后续相处中,契约的不匹配却容易成为冲突的来源。

隐性契约是如何破坏关系的?

01 隐性契约让期待总是落空

每当聊到类似的话题,都有人会很困惑:我的期待都很合理啊,连最基本的期待都不能满足,肯定就是不够爱,如果什么都要我自己张口说、伸手要,那这个恋爱谈着有啥意思呢?

其实,不去交流对彼此的期待,而是倾向于认为对方“就应该”知道,或者以为自己已经暗示得够明显了,如果对方在意我,肯定能感知到,这是隐性契约造成的透明度错觉。

心理学中的内隐理论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自己和周围世界运作方式的信念和假设,这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而是被过往经验、文化背景等无意识塑造的。

比如你的每个前任都很擅长照顾别人,你会期待下一任也同样如此;大文化背景下认为男性应该赚钱养家,女性也普遍会更期待男朋友是上进的、有事业心的。

于是,我们总是单方面设定了隐性契约,条款里写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对方却一无所知,于是,一方按照契约执行了,另一方却不动弹,憋着不说呢,自己心里也委屈,跑过去问责呢,对方也一脸懵或压根不理解。

02 隐性契约总在变化

却并没有同步对方

关系的各个阶段,我们对彼此的期待都不同。

关系初期,我们会刻意放低期待,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能给出多少,期待的阈值会在满足后被逐渐拉高。

可能从前对方在人群中多看自己一眼,都让自己心花怒放,现在对方精心准备礼物却会被当做是理所当然。

如果这种变化没有被双方表达和感知,没有经过沟通及时调整,隐性契约就会成为关系里痛苦和愤怒的原因所在。

03 隐性契约让人 倾向回避冲突

隐性契约背后,往往是对自己需求的羞耻,我们期待获得照顾和回应,但说出来又太羞耻了,为了防御这种羞耻感,而展现出脆弱的高自尊状态,即“我不能主动说我要什么,否则就输了”。

这可能和曾经被忽视、被拒绝的经历有关,我们渴望依附,又害怕遭到忽视甚至被无情拒绝,于是觉得,只要我不表达,就不会再受伤。

于是产生了一个广泛的现象:很多人理想的关系,不是“我表达期待,你满足期待”,而是“我不说,你也懂,你要做我肚子里的蛔虫”。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倾向于回避可能遇到的冲突,遇到不满也不表达,而是展现回避和冷漠,希望对方先意识到问题,并主动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迂回的策略并不总是奏效,关系中的反复试探、猜测,总会让伴侣在某个时刻感到筋疲力尽——“我又是哪里做错了?”、“为什么不直说?猜来猜去真的好累”。

把契约摆上台面 一段关系才真正开始

和隐性契约相对的是显性契约,即双方坦诚沟通过,相互知晓并达成一致的契约。

让隐性契约向显性契约转化,这过程中必然会有冲突、羞耻,努力维持的虚假和平或许会产生晃动,但它也预示着一段关系的真正开始。

坦诚面对和表达内心的期待

在一项关于表露脆弱对于关系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如果表达个人的脆弱感受和经历,比如“我小时候受过欺负,这让我一直对关系充满不安全感”,表达者可能会得到伴侣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加双方的亲密感。

然而,如果表露脆弱的内容和伴侣相关,比如“你总是让我觉得特别不安全”,这种表达容易让伴侣担心自己被攻击,从而触发防御,表达者可能会感受到伴侣的回应和支持减少。

这或许是很多人不愿沟通的原因,即使努力克服了羞耻感、避免使用指责的语气,依然有可能让对方觉得被攻击,甚至会因此情绪失控,于是,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的表达,在负反馈中再次缩了回去。

如果想要不激发彼此的防御,就需要我们更多聚焦在自己的期待上,而非伴侣没有满足自己的地方。

理解彼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契约

或许你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小到大都觉得被照顾是理所当然的,喊句“饿了”就会有人递吃的,这已经是人生前几十年里毫无疑问的事情。

恋爱后,当伴侣不能满足这些期待时,你可能会很不满:我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生活的,凭什么遇到你我就什么都要自己来?

与此同时,伴侣也有不满和困惑:在我们家,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做,凭什么你天天使唤我?

当大家公开对彼此的期待,把隐性契约显性化时,大概率会迎来双方的不理解。

我们可以带着好奇,询问彼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待,分享彼此的过往经历,看见双方的隐含假设,把它变成深度交流的一次机会,而不是批判契约的不合理。

被拒绝是正常的, 契约需要谈判

有人不表达期待,是害怕被拒绝,并且他们往往更容易把对方一些中性的反应解读为拒绝的信号,导致更不敢开口。

“被拒绝就代表沟通失败”其实是沟通显性契约过程中的误区,就像买东西砍价还价一样,契约也需要经过双方的沟通、讨论、谈判,直到双方都谈到一个可接受的程度,才算是契约达成。

所以,被拒绝不仅不是失败,反而是新一轮沟通的开始。

谈个恋爱这么累,有必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讨论亲密关系的帖子下面,总能看到类似的观点:这太累了,有必要吗?真的合适的人不用这么费劲,不合适的人再怎么沟通也没用。

这背后的隐含假设是,总有一个各方面都合适的人,不需要磨合,不需要费力,成年人可以只做筛选,不做调教。

但大部分的实际情况却是,两个带着一身课题的人遇见彼此,在热恋时感觉无比契合,在失望发生后缝缝补补,在“再磨合磨合”和“原地分手”之间摇摆无数次。

其实,不管关系能否继续,当我们试着放下防御,诚实表达内心的期待时,就已经在用更成熟的自己去和世界发生碰撞了。

所以,并不是谈恋爱很累,而是成长本就是一条难走的路,除非和每个人都维持表面和平的假性亲密,否则人始终需要面对这个课题。

你和你的伴侣、朋友之间

存在没有说出口的隐性契约吗

把这篇文章转发给ta

借此机会

一起开诚布公地聊聊吧

来源/KnowYourself

图片/摄图网

编辑/赵蕊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