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弄了一个大笑话,要是让礼泉人知道,一定要笑掉大牙。

事情是这样:早都说要礼泉去转,麦收时节才成行。到礼泉干啥?是看做烙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是礼泉人,看到这里就要笑话我了:谁麦收时节做烙面?那都是过年期间做的事情。

可我就是不知道,跑到礼泉县北,再九嵕山一带转了一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村子里人很认真的告诉我:天气大做烙面,面就坏了;烙面过年前才开始做。我才悻悻然离开。

烙面要加水调面,洗出面筋,形成无块的面糊,放24小时"饧(xing)面",然后摊面、晾面。

这个过程比较长,天气太热就没有办法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想看传统工艺,就只能在礼泉北部的山区。不过,吃一碗正宗的烙面还是可以的。

这个烙面名气大,有人说它是"中华面食皇后""世界面食之鼻祖",唐王李世民晚餐尤喜食烙面,封为御用食品。这个说法咱不探究,但就说这个是世界方便面之祖,这个没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烙面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作为军粮肯定方便,说周武王伐纣就是背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还有说秦始皇和汉高祖也是靠着这个军需统一全国。

车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的就军需,这个诸葛丞相懂,我们不懂,我们就懂的吃就行了。

吃啥东西都要在当地吃才味道正宗,礼泉的烙面肯定要在当地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调转车头就到了礼泉县一家有名气的店里。

店在县城北,门面不算小,我们过了饭点过来的,人还是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要了烙面、浇汤面、肉夹馍、酱辣子夹馍,调了冻肉。

烙面和浇汤面都是3元一碗,碗不小,就是汤多面少,这样碗里面的面容易冲泡入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吃浇汤面是好奇,后来一查才知道浇汤面是乾县特色,浇汤面讲究用手工挂面,它是一种生的半成品面食,两者都属耐储存的面食)

烙面是用热汤“泖”,热汤是肉汤骨汤,有各种调味料,放着放入豆腐丁、肉臊子,加上辣子就色泽艳红。

端上来的烙面其实就是一撮面,其面筋薄细润,其汤浓煎辣香,我是几口就吃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烙面有讲究,烙面膨胀快,即浇即食,在汤里泡得过久即胀软难吃,两者口味相差极大。另外吃面不喝汤,面中含汤,喝汤饭后一定口渴。

据说礼泉人吃起烙面,七八碗都是正常,一二十碗都是不算多。以前烙面都是礼泉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才能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肉夹馍是蒸馍夹大,肉的汁水都渗进馍里,别是一番滋味。酱辣子是乾县特色,我只是吃着尝尝。

说一个笑话:我在店里买了一些烙面,回家媳妇给我“烩”了一大碗,还说给糨子一样,搞得我哭笑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调一下:烙面一定量要少,在热汤中“泖”一下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完饭看看还有时间,就近返回路上就是城隍庙。到了人家县城,拜拜城隍也是礼节。

城隍庙好像不在县城中心,在泥河旁边,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怀疑这里是后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查了资料,说礼泉县城隍庙在县城西街,明创建,历代重修,建国后改作县剧院,尚存棂星门、过厅、寝殿原三座建筑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说,我来到的城隍庙,肯定是后来修建的,不过,这里却有一块县级文保碑,我也不知道是那个建筑是文保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很奇怪的是这个城隍庙分好几个院子,这里是城隍庙,那里也是城隍庙,每个院子都有老婆婆老头子忙活着,不是忙活着练习唱经,就是忙活着手头的活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想问个庙里的情况,他们就给我说一些劝善的话,东拉西扯,就是说不清这个城隍庙的来历。

唉,然滴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旁边倒是有个志公禅寺,外面修整的不错,就是大门不开。

志公禅师我是知道的,南北朝时候梁代著名禅师,道行高操,与梁武帝萧衍往来甚密,深受武帝的尊崇。他的《万空歌》很有意思,以后有时间说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里有个志公禅寺,是个什么来头,我倒是不懂了。

礼泉县原名醴泉县,因县境内有醴泉,泉水味如醴而改名为醴泉县。"天降甘露,地出醴泉",这是一个风水宝地,古有九嵕山的昭陵,现在有烟霞镇的袁家村,都是有名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吃了烙面,还算是有收获。没有转到的,下次再看。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