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毛主席和他的代表团带着精心挑选的礼物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旅程。这次访问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重订新的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把中苏两国作为伟大社会主义邻邦在新的基础上刚刚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次是参加斯大林七十寿辰活动。

按理说这样的外交访问通常需要领导人集中精力处理国际事务和复杂的外交议题,但在莫斯科,毛主席却明确对随行厨师表示:只能做活鱼给我吃,他们要送来死鱼,就给他们扔回去。

主席在国内对饭食并无要求,为什么在莫斯科却要求必须要吃活鱼呢?

新中国后的第一个重大外交行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正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消息就传遍了中南海。

随着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发展,毛主席感到有必要进一步巩固与苏联的关系,以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月后,他决定亲自前往莫斯科,这是他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首次出访,意义重大。他的访问不仅是对苏联承认新中国的回应,也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新中国的立场和尊严。

这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大外交行动,更是新国家元首的首次国际舞台亮相,同时这也是两大共产主义国家领导人的首次历史性会晤。

12月6日,毛主席决定乘坐火车前往莫斯科。这趟旅程横跨约6000公里,路途艰辛且漫长。毛主席从北京出发,穿过茫茫雪地,历时11天,于12月16日到达了莫斯科雅罗斯拉夫车站。

这场访问一直持续到1950年2月17日,毛主席与周总理共同回国。整个访问持续了接近三个月的时间,这在国际交往史上实属罕见。

当时正是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对抗格局。这时新中国的国内战事尚未完全平息,国家面临重建,内外压力巨大。但是毛主席还是用了这么长时间进行这次访问,足以见我们对此次访问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这次外交行动的成功,不仅可以巩固与苏联的传统友谊,更重要的是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中为中国争取到战略支持和生存空间。

在访问期间,毛主席与苏联领导层经过谈判和交流,最终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个条约取代了1945年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的对中国不利的条约,彻底撤销了根据《雅尔塔协议》所做的对中国不公的密约安排。此举不仅标志着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也为中国的主权和安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保障。

虽然结果是好的,但这次的访问过程其实十分艰难。

两次出国皆是去苏联

毛主席虽然走遍神州大地,但他不太喜欢跨国旅行,他的一生中仅出国两次,目的地都是苏联。这次就是首次出访。

在毛主席的首次出访中,几位领导人认为对于行装的选择应该有着独特的准备和讲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时为毛主席卫士的李家骥所回忆,周恩来和罗瑞卿对毛主席的着装给予了特别的建议,强调需要遵守国际礼仪,建议他穿戴整齐的黑色西装及配套的黑色鞋袜。

然而,毛主席不喜欢过于复杂和束缚的着装,他问:“怎么这么复杂,我就不穿黑的。”经周恩来解释应该与外交礼节相适应后,毛主席最终同意准备一套黑色和一套他更喜爱的灰色服装。

此次出行中,毛主席在他的行李中装满了书籍,他即使在国际访问期间也不忘持续学习和研究。他带去了《资治通鉴》、《史记》、《鲁迅全集》以及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的作品,足足装了两大箱。

因为访问苏联期间,恰逢斯大林的七十岁大寿,毛主席特意准备了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礼物,包括山东大葱和江西蜜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西蜜橘可以理解,但毛主席选择大葱作为礼物却很让人疑惑。后来,原中共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阎明复终于解开了这个困惑,他听到一则关于山东大葱的笑话:说山东人打架可以用大葱化解怒气。他从中领悟到这背后的含义:中苏两国的关系非常复杂。虽然苏联帮过我们,但同样做过对我们不利的事情。两方总有那么一肚子气,而毛主席大概想要用大葱这个方式消气。

到达莫斯科后,斯大林会见了毛主席,但关于中苏旧约,他却闭口不谈。

苏联拖着不愿签订新条约

斯大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虽然在多次历史关头上对中国革命持复杂态度,但在他发现自身判断失误时,还是能够接受并欢迎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着手与苏联之间旧条约的替换。毛主席访苏的主要目的就是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谈判过程并不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这年7月,刘少奇就访问过苏联,并与斯大林探讨了旧条约的问题。斯大林当时表示待毛主席访问时再决定条约的去留。

毛主席抵达莫斯科后,与斯大林的首次会谈持续了两小时,虽然感受到了斯大林的“情意恳切”,一些问题虽然谈得融洽,但唯独关于新旧《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替换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毛主席建议签订新条约,斯大林则出于战略考量拒绝,他担心这会影响到苏联在远东的利益,尤其是与美国关于千岛群岛的平衡。

斯大林担心,若废除旧条约,美国可能要求苏联撤出占领的领土,所以他提出以形式上保留旧条约,但实际上撤军,使中国军队进驻旅顺。但毛主席认为这样的撤军过早也不利,斯大林则坚持认为,可以通过发表一个声明来解决,这样既保留了条约的外表,又能让中国获得政治资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会谈并未谈妥,斯大林后来承诺将会在两年后进行重大修改,但在条约问题上的立场仍然未有实质性突破,而毛主席也没有当即接受斯大林的意见。

因为此事,斯大林开始冷落毛主席。除了斯大林的寿辰大会,毛主席在此期间没有见过任何苏联领导人,直到第九天晚上,斯大林才与他进行了第二次会谈。

主席在莫斯科不吃死鱼

但这第二次会谈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关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更新问题却始终没有进展。而斯大林安排毛主席观看历史人物传记片,消磨时光,这种明显的拖延行为让毛主席再次被冷落。

12月26日,毛主席在寒冷的莫斯科度过了他的56岁生日。毛主席明白,斯大林在维护雅尔塔协定的条款来保证苏联在中国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也没能领会毛泽东送去的山东大葱所代表的希望消除两国之间历史上的积怨的含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天,毛主席的卫士李家骥和他讨论日常饮食安排。他刚向毛主席请示完要准备的菜单,却被叫回来。

毛主席斩钉截铁地指示他:“你给我记住,要准备活鱼。如果拿的是死鱼来,你就把它扔回去。”这突如其来的要求让李家骥感到困惑,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毛主席在国内时并不挑食,甚至经常吃剩饭剩菜。

这不是毛主席第一次要求这件事,主席来莫斯科时,就已经命令厨师只能做活鱼,如果送来死鱼就扔回去。

其实,毛主席这次的坚持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一点随毛主席出访已达15年的卫士长李银桥了解得很清楚。

事情的起源在这年1月,当时苏联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率领代表团秘密访问中国西柏坡。当地条件艰苦,中国方面的接待尽管简朴但充满诚意,餐桌上摆满了自产的猪肉、鸡肉和滹沱河里捕捞的新鲜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用餐过程中,苏联翻译突然询问那条鱼是否是新捞的活鱼,这个问题不仅让在场的中国官员感到意外,也让毛主席对他们的傲慢记忆犹新。所以他要活鱼,也是回报给苏联人看的。

面对外交较量和内在的政治压力,毛主席也通过这样的细节来表达他对苏联方面的不满及其对等的外交立场。

几天后,毛泽东接到苏联官员费德林和柯瓦廖夫的访问,他们带来了斯大林邀请毛主席前往风景名胜的列宁格勒进行短暂旅行的建议。

他们解释这是为了让毛主席放松紧张情绪,但其实是借机公开露面,以平息西方媒体关于苏联软禁毛主席的不实传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毛主席断然拒绝了前往列宁格勒的提议。他大发脾气,表示自己来这里,不是只为庆生,也不是来旅游的。他是为了正事而来。如果没有事情可做,那他宁愿待在这里,哪里也不去。

毛主席有意说这番话,让费德林和柯瓦廖夫去向斯大林报告。不出所料,这次发脾气果然见了效。

周总理赴苏,签订合约

1950年元旦之际,苏联决定发表塔斯社记者对毛主席的访问记。

在记者问毛主席准备在苏联呆多久时,毛主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待访问的态度和期待,他表示此次行程的时间部分取决于解决中国利益问题所需时间,其中首要的就是中苏友好同盟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天晚上,莫洛托夫和米高扬来见毛主席,问他对待中苏条约等一系列问题是什么态度。面对苏方的询问,毛泽东详细阐述了三种处理中苏关系的策略。这三种方案不仅展示了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敏锐洞察,也反映出他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深思熟虑。

毛泽东首先提出签订一份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提议,认为这将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更多的政治资本,同时在国内激发人民的士气,并有效孤立资产阶级右翼的影响力。他的这一提议表示了他对加强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国内外政策影响的高度重视。

然而,莫洛托夫在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后,表示赞同签订新条约的办法,并询问是否以新的条约完全替代旧条约。这一询问直接触及了双方关系中的敏感点。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双方即刻商定了谈判的大致日程,最终在1950年1月2日达成了原则上的协议,同意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旧有的不平等条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会谈不仅标志着毛泽东访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也预示了中苏关系的一大步前进。虽然在具体条约内容和苏联放弃旧有权益的问题上还存在不确定性,但已明显展现了中国在毛泽东领导下,以平等和互利的原则重塑国际关系的决心。

在周恩来的筹备和参与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克里姆林宫正式签署,开启了中苏两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合作。

这份条约的签订,在国际舞台上引发了广泛的反响,从美联社到法新社,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一东方巨人的外交转向,这不仅改变了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也为后来的国际反殖民主义斗争提供了新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