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了,邓稼先,依然光耀中华
2024年6月25日,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百年诞辰。
邓稼先出生在安庆怀宁,仅8个月大就随家人迁往北京。比起他一生“征战”过的新疆罗布泊、四川绵阳等地,家乡给他留下的记忆并不多。邓稼先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他辗转北平、昆明、江津艰难完成初中、高中学业,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并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学,他想的是,要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后,报效祖国。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29日,获得博士学位后第9天,邓稼先同志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登上归国的客轮。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研究工作,为我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工作。1956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核威胁阴云笼罩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核讹诈、核威胁,党中央毅然作出发展核武器的战略决策。1958年8月,邓稼先同志奉命调入正在筹建的核武器研制机构,担任理论部主任,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他对妻子许鹿希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从此,他的一生就与核武器事业紧紧捆绑相融在一起。
1958年被秘密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接到任务后的邓稼先,特地去拍了张全家福。
《邓稼先传》里,清晰地记录着一对夫妻有些拧巴的辞别。
“我要调动工作了。”
“调到哪里呢?”
“这不知道。”
“干什么工作?”
“不知道,也不能说。”
“那么,到了新的工作地方,给我来一封信,告诉我回信的邮箱,行吧?”
“大概这些也都不行吧。”
那是1958年盛夏,上级想让邓稼先牵头为国家“放一个大炮仗”。彼时,新中国成立不到9年,世界上一些大国已进入“原子时代”。
那年,他34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经过艰苦努力,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隐姓埋名28年间,亲身经历核试验32次,其中15次由邓稼先亲自指挥,100%获得成功,人们都称他为“福将”。原来,那些年,邓稼先真的在“玩命”。插雷管、加工核心部件,他始终站在工人身后。一次氢弹试验中,降落伞没有打开,氢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他坚持前往现场寻找核弹碎片。邓稼先不顾阻拦向前:“你们进去也没有用,没有必要!”也是那一次,为他日后的健康埋下隐患。
1985年8月,邓稼先同志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病重住院期间,他念念不忘事业,经常与来探望的同事们讨论处理工作。病床上常常摆放着专业书籍,随时准备拿起翻阅。他在党员登记表上写道:“自己虽身患癌症,但矢志不移,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
1985年国庆,邓稼先住院期间,执意从医院“溜”出来,乘公交车到天安门广场。在国旗下,他对警卫员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你都84岁了。那时,我们国家富强了,你可一定来看我啊!”
祖国的强大,他始终念兹在兹。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终年62岁。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关心国防,叮咛道:“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