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三年,在萧瑟的秋风中,曾经拥有御赐尚方宝剑、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的袁崇焕,被皇帝以“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为凌迟处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天,北京城的街上人潮汹涌,百姓争相目睹这位“大逆臣”,随着三声炮响,刽子手持刀开始活剐,一时间鲜血淋漓,片片血肉被刀割下,百姓蜂拥上前生啖其肉……

对于袁崇焕的死,很多学者认为他死得并不冤,除了“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之外,最令崇祯皇帝痛恨的,是对皇帝的“忽悠”。

17岁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之后,利用东林党的势力,第一时间铲除了魏忠贤及其余党,可见崇祯皇帝还是有些帝王手段的。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铲除魏忠贤?仅仅是魏忠贤擅权专政吗?

那就错了!

身为皇帝,控制臣子的手段,是既要用之又要防之,擅权不可怕,最怕的是威胁皇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魏忠贤之前,王振、汪直、刘瑾、冯保等太监,哪一个不是擅权专政?其结果如何,难道魏忠贤不知道?

用太监来控制群臣,本来就是大明天子惯用的手段,一旦太监玩过火,就势必除掉太监,对群臣有个交代。

没有皇帝的支持,太监能擅权专政?

所以在某个程度上,太监只是皇权的执行者和替罪羊。

魏忠贤之死,其实就是死在那个他自诩的“九千岁九百岁”的封号上,区区一个太监,不摆正自己的位置,距离皇帝的万岁只差一百,置皇家的威严何故?

更何况,魏忠贤深知一朝皇帝一朝臣的道理,眼看天启皇帝重病,不日归天,他作死一搏,大肆册封同族子孙,一个个官至左、右都督和都督同知、佥事,甚至还把襁褓中的族孙加封为太师和太子太保,让他的另一个族孙代替皇帝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庙。

所有的迹象表明,魏忠贤想篡国了。

这才是朱由检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必须剪除。

魏忠贤一倒,所有遭到魏忠贤打压的人,都起用提拔,其中就包括袁崇焕。

最开始的时候,朱由检对袁崇焕是极度信任的,只要能够平辽,要什么给什么!

那一次,崇祯皇帝召袁崇焕回京上疏陈述兵事,询问怎样才能平复辽东之祸。

袁崇焕回答:“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这就是袁崇焕的五年平辽之策,他凭借这条建议,成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妥妥的一品朝廷大员,还外带尚方宝剑,替天巡狩,还有200万两的军饷。

到了辽东之后,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导致毛文龙的手下投靠了后金。

那么,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呢?

一些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大多数都支持袁崇焕的做法,认为毛文龙有私通后金的嫌疑,且骄纵自大,不服管教,不杀不足以震慑。

但是请不要忘记了,袁崇焕是去平复辽东的,凡事应该从大局出发,首先稳定辽东局势,再考虑个人恩怨。

有人说毛文龙的官职与袁崇焕平等,杀毛文龙必须向皇上请求下旨。别忘了袁崇焕手里有尚方宝剑,那是代表皇帝威严的,除了皇帝和皇家族人之外,其他人都可以杀!而明制仿着宋制,以文抑武,所以袁崇焕杀毛文龙,完全没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杀了毛文龙之后,袁崇焕公布了毛文龙的12条罪状:专制一方、欺君冒功、跋扈不臣、侵吞粮饷、私通岛夷、擅行任免、劫掠商人、好色诲淫、虐待辽民、谄媚魏阉、掩败为功、观望养寇。

看到没有,这12条罪状,没有一条说明毛文龙与后金私通,只是说他“观望养寇”。

问题在于他杀毛文龙的动机。

从国事上考虑,袁崇焕杀毛文龙,确实有些操之过急。毛文龙一死,部下投了后金,辽东更加不安宁,也最终演变成为“己巳之变”,后金的铁骑冲到了北京城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毛文龙与后金互通款曲,其实只是一种战略手段,若真要投降后金,早就投降了,绝对不会坐镇皮岛,对后金进行牵制。

毛文龙究竟有没有二心呢?

应该有!他身为大员且远离朝廷,眼看大明狼烟四起,其心只是稳定自己的势力,伺机而动,所以压根没有把前来督师的袁崇焕放在眼里,也根本没有想到袁崇焕为了树立个人威信,敢杀他。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真正用途,其实并非为了辽东军事,而是为了树立个人威严。

一山不容二虎,这是自古的恒理。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消息传回北京城,崇祯皇帝并没有反对,他认为袁崇焕志在平辽,所以无条件支持,还下旨斥责毛文龙死有余辜,嘉奖袁崇焕的果断行动,命其不必请罪。

要知道,袁崇焕杀人立威,并不是头一遭。

根据《明史》记载: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督师辽东,袁崇焕任山石兵备道,负责修建营房和安插辽民于关外诸城堡。任上“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但同时亦有用法专断之嫌。同年冬,辽东巡抚阎鸣泰令袁崇焕去检阅新兵,核实虚伍。袁崇焕斩杀守备莫大功营内两名私雇顶替者,事后也未报告。孙承宗得知此事,质问缘由,袁崇焕只说自己奉巡抚之命,孙承宗怒责其“未杀不以请,既杀不以闻,其有无激变帖服不以告”。袁崇焕只好顿首谢罪。

《明史》是清朝修撰的,从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终完成,历时约95年。

而袁崇焕在被杀害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都是“国贼”,是乾隆皇帝把他恢复名誉,定义为大明忠臣。

一个大明的“国贼”,却让大清来定义“忠臣”,是不是很滑稽?

连清朝人都对袁崇焕“擅杀人”的举动,都看不过去。

也就是说,在袁崇焕心里,只允许支持他的人,不允许和他对着干的人,哪怕大家都是为了大明江山,都不行!

总之,他听不得“异议”,别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否则就“杀”。

对于大明皇帝,他真的很“忠心”吗?

我们用历史资料剖开他所谓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