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一天,北京。
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云来到了一处简陋的平房,敲了几次
门后,房子里才有人出来开门。
开门的人,正是开国大将黄克诚。
原来,作为国家的开国大将,时任中央委员的黄克诚,竟然居住在这么一栋简陋的平房之中,而陈云此行,就是为了劝说黄克诚搬往别处居住。
陈云语重心长地对黄克诚说,中央决定让你搬到玉泉山去居住,那里环境好。
黄克诚听后立马拒绝,在他看来,这是浪费国家的资源,自己
住在小平房里绰绰有余,当然,陈云早就料到黄克诚会如此回答。
黄克诚又从另一个角度劝解:换个环境,有利于身体健康,工作效率也会更高,就能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听到陈云的这句话,黄克诚犹豫了。
片刻之后,黄克诚终于同意搬往玉泉山的事情,但是他提出了两个条件,并表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自己才愿意去玉泉山。
陈云立马将黄克诚提出的两个条件上报中央,华国锋得知后,同意了黄克诚的这两个条件。
那么,黄克诚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条件,黄克诚大将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坚定的革命者黄克诚
在回忆自己的入党历程时,黄克诚这么描述:我的决定不是轻易就下定的,我的决定是经过了认真,严肃的考虑后,是决不可动摇的。
事实证明,黄克诚的的确确是一名信仰十分坚定的革命者,在那个革命洪流的年代中,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克诚出生于1902年的湖南,他和毛主席是老乡,但是二人相识并不是因为老乡的身份,而是因为对革命的追求。
二十岁时,黄克诚前往湖南“三师”就读,此时的黄克诚是一位一心求学的书生,对于最近的革命新潮,黄克诚并没有着急加入,而是持观望态
度。
1922年四月,毛主席来到长沙宣传革命,湖南多所学校受到毛主席影响,学子们纷纷前往听取毛主席的演讲。
黄克诚在听了毛主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农民等论点的演讲之后,受到了极大的启发,革命的种子也开始在心中萌芽。
黄克诚在心中提出疑问:是什么使这些革命者们如此勇敢?为了寻找答案,黄克诚找来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阅读。
1925年,心中早已满是革命热情的黄克诚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入党申请书,从此,黄克诚成为了一名光荣且信念坚定的中共党员。
成为党员后,黄克诚开始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但是由于局势的复杂性,加之蒋介石在1927年背叛革命,党的革命行动遭到了巨大失败。
黄克诚也在湘南起义失败后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彼时有大量中共党员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以及形势所迫的情况下,纷纷选择脱离党中央。
显然,黄克诚此时的情况更为糟糕,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革命,而是坚定不移地寻找党中央,誓要与党中央取得联系。
途中,他遇到了前党员曾勤余——革命失败后离开了党,曾勤
余劝黄克诚,如果离开中共,他就愿意提供帮助。
黄克诚对此嗤之以鼻,将其痛骂一顿后便离开。
寻找党中央的途中,黄克诚几乎沦为乞丐,终于在寒冬之际,黄克诚恢复了和党组织的联系,此后便永远和党同行。
1936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在即,黄克诚被党中央委以总政治部部长一职,该职位充分体现了党对于黄克诚的信任和看重。
彼时的黄克诚三十五岁,但是整个人面容十分老成,又戴着一副眼镜,还总弯着腰,因此士兵们总在背后称他为“黄老头”。
当然,“黄老头”并不是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呼,反之,这是士兵们十分喜爱这位首长的表现,因为黄克诚的确和一位老父亲一样关心着他们。
黄克诚待人随和,但是每当涉及工作事宜和部队建设的问题时
,他又表现得十分严肃,此般公私分明的性格更是让大家纷纷称赞。
对于黄克诚的军事眼光,陈毅是这么评价的:黄师长虽然戴着一副厚眼镜,但是他看得远,看得高,他有着“千里眼”!
1940年初,彼时八路军第二纵队得到了较大发展,部队人数已经达到了两万多人,但是整个部队还处在太行山的狭小范围之内。
黄克诚立马看到了弊端——大部队若是只在太行山里发展,前景不大,而且很容易陷入日军的围剿。
于是在黄克诚的建议下,二纵队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留在太行山继续游击战斗,一部分由黄克诚领导,往南方发展。
这支部队很快在黄克诚的带领下南下与新四军完成了会师,两支部队汇合后战斗力大增,苏北地区的日军受到了重大打击。
留在太行山的部队也因为人数减少,机动性得到了较大提高,既能躲过日军的围剿,又能灵活作战,将日军打得昏头转向。
抗日战争即将结束之际,黄克诚又率领部队前往东北,并为日后解放战争中,党在东北掌握主动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黄克诚在革命年代做出的非凡贡献,1954年被授予开国大将的职位。
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在1952年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开始了军委和总参工作的一肩挑。
在军委和总参的工作中,黄克诚同样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为军队建设建言献策,党的部队在和平年代也能保持高度素养,黄克诚的功劳绝不可忽视。
同时,黄克诚还负责部队的后勤工作,抗美援朝激战之际,黄克诚有条不紊地指挥后勤,调度着物资,让志愿军部队有了坚强的后盾。
一路走来,黄克诚一直都是一位信仰坚定的革命者,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常谏良言,敢讲真话
黄克诚的革命成就里,他卓越的军功只占一小部分,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屡次提出宝贵意见,为党探寻正确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在湘南起义的时候,黄克诚正确的战略眼光就已经有所展露。
当时,命令十分激进,提出在起义中对敌人毫不留情,烧尽房屋民舍,不给敌人留下半点财富。
显然,这番做法是有待商榷的,在减少敌物资的同时,却损害了百姓们的利益,彼时的毛主席也意识到了该命令不合理的地方。
也因此,毛主席认为该做法不得人心,会失去百姓们的支持,黄克诚也向党中央表示,这番做法是错误的,毛主席和黄克诚等人也因此被错误地批评。
1930年,红一方面军在党中央的指示下,开始实施攻占长沙城这一宏大计划。
彼时的长沙城,处于何键的控制之下,且守军中队,甚至一度增加到了十万之众,而且敌人得到消息后,还立即修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
当时黄克诚担任三团政治委员,三团的任务是攻打长沙城的东门地区,战士们战意昂扬,可黄克诚意识到了双方实力的差距。
黄克诚连忙向中央表示长沙打不得,此番作战无异于自毁实力。
毛主席同样意识到了长沙的坚固,果然,红军部队在几次的进攻后都无功而返,并且遭到了巨大损失。
哪怕中央始终命令部队进攻长沙,毛主席也只能“抗旨”命令部队撤退,这才避免了部队的更大损失。
也正是此番失利后,毛主席才意识到了攻占中心大城市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并在之后的会议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路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国共也开始了第二次合作,红军也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国民党领导的名义之下,开始了抗日作战。
之后,八路军,新四军取得了多次胜利,和国民党的合作也愈发紧密,抗日前景一片大好,可黄克诚却发现了其中的弊端所在。
在指挥抗日作战的同时,黄克诚还积极在部队进行调研,他发现由于国民党的干涉,部队在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后,部队里面弥漫着不良主义的作风。
从1927年南昌起义后,党有了属于自己的部队,当时由于局势的紧迫,党中央没有精力进行部队的政治建设。
一段时间后,毛主席实施了三湾改编,即“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中设立政治委员,对部队士兵和军官进行政治教育,只为将部队打造成一心向党的部队。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民党借合作之机,竟然取消了中共部队的政治委员,这对于党对部队的领导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若是处理不当,不久之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或许就会被国民党影响!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番潜在威胁,黄克诚立马向党中央进行汇报,认为政治委员必须得到重新启用。
他还特地找到了时任党中央总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陈述了其中的巨大威胁,说明了恢复政委制度的重要性。
任弼时也知道事情非同小可,立即上报中央,并且开始拟定恢复政委制度的文件。
1937年十月十九日,朱德,彭德怀以及任弼时等人联合上报党中央,希望恢复政委制度。
三天后,毛主席复电,同意该建议,并下令即刻恢复政委制度。
就这样,政委再次回到了部队,部队刚刚有所抬头的不良主义作风也立即被浇灭,党依旧对军队保持绝对的领导,军队也始终保持纯洁,这其中离不开黄克诚的苦心建议。
黄克诚提议恢复政委制度巩固了党对于部队的领导,而在1945年关于派重兵前往东北的建议,则是为日后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1945年九月,日军投降并开始撤离中国国土,全国人民都在热烈庆祝之际,黄克诚却在冷静思考日后的局势。
显然,以蒋介石的性格,抗日战争之后他必然会再次对中共兵刃相向,因此当下最重要的是占据关键地点,为日后和国民党作战做好准备。
彼时作为军事重地的东北,就是黄克诚的考虑之处。
当时国民党部队主要聚集在西北和西南,来不及占据东北,因此若是中共军队能够快速将其占据,日后的局势将会好许多。
同年九月十四日,黄克诚以个人名义,立即向中央上报,表示应该重视东北地区,并且立即派遣不少于十万人的重兵前往东北,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
党中央对于东北也有所考虑,看到了黄克诚的建议后,更加坚定了派兵前往东北的想法。
彼时毛主席和周恩来正在重庆谈判,刘少奇便将黄克诚这一建议以电报形势告知毛主席等人,毛主席回复道:完全同意!
于是,中央立即派遣了十一万士兵以及两万干部前往东北,黄克诚率领的三万多人的第三师也在其中。
结果证明,这一做法是极为正确的,解放战争后解放军在东北的巨大优势,可谓是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走势。
黄克诚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屡次上建良策,让包括毛主席在内的人皆是拍手称奇,也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三次亲自点将黄克诚担当重任。
(http://www.fa120.com.cn)
来源:http://www.ax34.cn
(http://www.long79418.com.cn)
来源:http://www.romeclassic.cn
(http://www.win666888.cn)
来源:http://www.81609809.cn
(http://www.chao-yun.cn)
来源:http://www.dlckgc.cn
(http://www.dajiaook.cn)
来源:http://www.s3438.cn
(http://www.stfund.com.cn)
来源:http://www.wpdb.com.cn
(http://www.cjdmk.cn)
来源:http://www.langtour.cn
(http://www.dfdw.com.cn)
来源:http://www.hesopi4.cn
(http://www.pr64.cn)
来源:http://www.weimancolor.cn
(http://www.yckb.com.cn)
来源:http://www.wwapw.cn
首先是天津解放后,毛主席钦点黄克诚接管天津,在黄克诚的管理之下,天津建设十分顺利,解放军也达到了“完整接收,免遭破坏”的要求。
第二次便是管理湖南,毛主席和黄克诚都是湖南老乡,毛主席对黄克诚的能力十分认可,因此让其主政湖南,黄克诚上任后完成了剿匪等一系列举措,使得湖南社会趋于安定。
第三次便是负责解放军后勤工作,在管理后勤的时候,黄克诚更是发现了其中的些许问题并上报中央,毛主席笑着同其他人说:用他是用对人了。
家风严谨,为人节俭
黄克诚屡次担任部队和国家的重要职务,更是被授予了开国大将一职,但是他却始终保持着节俭的习惯,并且公私分明,绝不为别人开后门。
1950年冬天,黄克诚的哥哥黄时叽就曾向弟弟请求,能不能给自己买一件棉大衣,黄克诚立马答应下来,并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件旧大衣,交给了哥哥。
彼时的黄克诚身担重职,买大衣却要用自己的钱,而且还只够买一件旧大衣,足以证明黄克诚为人有多么无私节俭。
1955年中秋,黄克诚竟意外地同意和妻子康棣华出门逛街,原来他此行是为了调研商场里的情况。
逛街途中,黄克诚没有公开自己身份,并且十分低调,妻子曾想买一些贵重的东西,但都被黄克诚拒绝,他认为不可以浪费,不能买奢侈的东西。
康棣华虽然十分遗憾,但也非常理解,毕竟1941年他和黄克诚结婚的时候,黄克诚就非常节俭,婚礼也办的十分简陋。
1977年,黄克诚开始担任军委顾问,因此需要从之前住的山西搬到北京城里。
抵达北京后,党中央立即给他安排了一处十分宽敞的房子,但是黄克诚一口回绝,无奈,党中央考虑到黄克诚眼睛不好,便给他安排了一所平房。
这所平房修建于1949年,已经有了近三十年历史,自然非常老旧,中央本打算将其修缮完毕后,再让黄克诚住进来。
黄克诚得知后,表示不用进行修缮,只要能住就行了,于是不顾相关人员的阻挠,立即住进了这所老旧的平房。
也就是在这所平房里,黄克诚完成了大量的工作,为当时较为复杂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这所平房终究还是过于老旧,下雨天会漏雨,冬天非常冷,党中央便决定,派人去加固平房,并且改装这所房子的暖气供暖。
黄克诚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无奈,相关人员只能趁黄克诚外出办公的时候偷偷进行改装,可修到一半的时候,黄克诚回来了。
黄克诚没有急着阻拦工作人员,而是询问这些暖气供暖,老百姓能不能用上。
相关人员犹豫了一会儿,便说还没有实现全覆盖。
闻言,黄克诚立即阻止了工作人员,表示把这些设施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我现在不需要!
因此,黄克诚的平房始终没有得到修缮。
然而黄克诚已经年近八旬,身体越来越不好,若是还住在这种环境下,身体只会越来越差,没办法,中央只能派黄克诚的好友陈云前去劝说。
陈云便建议黄克诚搬到玉泉山,那里是北京西郊,环境优越。
陈云准确拿捏了黄克诚的心理,表示在旧环境工作,效率不高,不能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
黄克诚这才答应,但是他也提出了两个条件:
其一,家里人不能同去,不带任何随行人员,只能自己一个人去;
其二,到了那里之后不需要任何补贴和补助,所有费用自己承担。
即便是搬往玉泉山,黄克诚仍在考虑节约国家资源,实在是令人叹服。
华国锋得知后,自然是知道黄克诚心中所想,于是批示:同意。
就此,黄克诚才愿意前往玉泉山进行修养和工作。
1986年十二月,黄克诚大将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结语
黄克诚从加入革命的那一刻起,心中便只有革命,只有国家,只有党和人民。
他在军事方面做出了众多贡献,在管理方面同样表现不俗。
而他最让人铭记的,便是敢说真话,屡谏真言,为人节俭,这样一位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前辈,值得我们永远地致敬。
参考文献:
王家云.勇于建言献策的黄克诚[J].世纪风采,2022(10):13-16.
王刚.毛泽东与亲密战友黄克诚的革命友情[J].党史博采(上),2022(06):18-23.
黄克诚:“能节省一点是一点”[J].全国新书目,2021(01):9-10.
孙迪.从严治家的黄克诚[J].机关党建研究,2020(07):63
老枥,王子君.黄克诚:去玉泉山,也得约法三章[J].党史博览,2020(03):32.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