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明月皎皎,地上彩灯闪耀。
赏灯,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流光溢彩的彩灯,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代表着照亮团圆的路。
因为“灯”与粤语中的“丁”谐音,在佛山,中秋节期间挂花灯,还被称为“上灯”,蕴含着“添丁”的意思。家中有添丁者都会更换新灯,以示家族的延续和繁荣。彩灯对于佛山的意义,也由此比其他地方更加深刻,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寓意着家族的延续和繁荣。
佛山彩灯的制作方法,也与其他地方的方法不大一样。除了造型比较独特、美观之外,佛山彩灯还会用剪纸来装饰,显得更加金碧辉煌。有时候,佛山彩灯的绸布上还会题上相映成趣的诗词字画,给人以高雅别致之感。
而以构思巧妙、用料奇特、工精艺绝、以假乱真著称的“秋色艺术灯”,更是佛山独有。
这一类彩灯起源于民间,甚至算是佛山的彩灯的“鼻祖”。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山彩灯国家级传承人杨玉榕介绍,每年秋收以后,很多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用秋收的农产品或果实、种子做成工艺品,并相约举行秋色巡游,展示各自运用匠心巧手制作的工艺品,秋色灯便源于此。
秋色灯的原料,往往是瓜仁、豆类、鱼鳞、木刨花、竹篾这些毫不起眼的农副产品,再通过匠人的各种巧思巧艺,将它们剪刻、粘砌成各类纹样图案,组成玲珑剔透的灯芯瓜子灯、鱼鳞灯、通草灯等,既精巧,又典雅,还添加了丰收的喜庆。
年轻时在原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工作期间,杨玉榕就对制作秋色灯情有独钟。为了让佛山彩灯更加多元化,她不断在尝试创新材料、改进工艺,力求让传统的秋色灯更加新颖,更具观赏性。
在1980年时,杨玉榕制作了一盏以墨鱼骨为材料的秋色特艺灯。这件作品当时属首创,它将传统的厚重、规整艺术手法和现代的纯净精工工艺相结合,使整件作品呈现出玲珑剔透、典雅高贵的艺术气质。
“以前看到老艺人用墨鱼骨雕刻金鱼、小牛等摆件,我想着这种材料做成彩灯一定好看,便开始动手尝试。”杨玉榕表示,墨鱼骨轻而脆,雕刻时,稍不留神就会破碎,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制作墨鱼骨灯,要先收集60-80件完整的墨鱼骨,浸泡漂洗15天左右,每天换水,晒干后雕刻成上百件大小不一的墨鱼骨雕小件,再一块一块拼合成半米多高的彩灯。
还有“灯芯瓜子灯”、“五彩鱼鳞灯”、“四方通草灯”等等,都包含着杨玉榕的创新尝试:用五颜六色的佛山剪纸叠加单一的鱼鳞片、用柔软的纯色灯芯草粘成线条图案、用瓜子砌成花朵图案作为点缀等等…这些新的运用,让人们既能在夜晚欣赏到传统灯彩的韵味,也能在白天领略到五彩斑斓的现代艺术魅力。
在杨玉榕儿子黄宏宇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都在做彩灯,总是为了研究一个新材料、新工艺,废寝忘食,“她的世界充满了色彩和光影,每一盏彩灯都承载着她的情感和梦想”。
而母亲精心雕琢的彩灯,也总是街坊中“最靓”的那一个,“小时候,每到中秋,就能看到我妈妈做的彩灯在街头巡游,我都很自豪,到处跟人炫耀”。
这种成就感,吸引着黄宏宇也走上了彩灯制作之路。
不知不觉中,黄宏宇已经做了20多年彩灯了,彩灯对他来说,是一种生活,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传承。
现在的黄宏宇,已经是佛山彩灯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和母亲一样,他也是一位想法紧跟时代的艺术工作者。在制作彩灯的技术和内容上,黄宏宇在坚守传统手艺的同时,也在也适应时代,不断地做出新的思考及探索。
为了让彩灯更加年轻化,扩宽彩灯的推广面,黄宏宇还创作了不少有创意的彩灯跨界融合产品,以及更方便普通人自己动手DIY的彩灯文创。
在中国国际漫画节动漫游戏展上,黄宏宇操刀将佛山彩灯技艺与游戏IP结合,制作超过十组巨型彩灯,以细腻繁复、色彩炫丽的彩灯为游客提供一个匠心独运的漫展“下半场”。
而他开发的彩灯文创产品,也注重于将多种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譬如将彩灯和醒狮两项国家级非遗融合,开发了醒狮彩灯;在端午节推出了可自己DIY的龙舟彩灯;结合我国太空探索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出了可DIY的太空兔灯笼。
这些DIY的彩灯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既满足了年轻用户时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又提升了非遗的自我造血功能,助力佛山彩灯产业的不断延绵。
花灯映星岳,美酒敬山河。无论是花灯文化还是酒文化,都离不开中国匠人山一般的坚守,更要用山一样开阔的视角与胸怀,拥抱创新,与时代同频,方能焕发出生命力。正如茅台酒守正创新,经历岁月愈发璀璨。
乘万里清风,载皓皓明月,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感召每一个人,凝聚起中华民族心意相连,共创繁荣的力量,如花灯神州结彩,如美酒世界飘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