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35 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征程中,草地如一片浩渺而险恶的汪洋横亘在前。14 岁的小红军王明德,就在这片充满未知与危险的茫茫草地上,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考验。
那是连续行军的第十五天,王明德因喝了太多积水,急切地找了个隐蔽处解手。可当他系好裤带,回头望去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心脏骤停。雾气弥漫寂静笼罩着四周,原本的队伍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他独自面对这无边无际的草地。慌乱瞬间攥紧了他的心,他拼命揉眼试图穿透雾气,可入目唯有随风摇曳的草尖,东南西北全然无法分辨。
此刻绝望如潮水般袭来,他的脑海中却突然闪过临行前连长的叮嘱,以及那支特殊的竹哨。“这是我们红军特有的联络暗号,万一走散了,可以用它找到组织。” 连长的话语仿佛一道光,在黑暗中给予他一丝希望。可他真的能准确吹出那特殊的节奏吗?在这片吞噬无数生命的草地上,一个 14 岁的少年究竟要怎样才能寻回自己的队伍呢?
1933 年四川巴中遭受了一场瘟疫的肆虐,王明德的父母不幸丧生。年仅 12 岁的他,无奈之下投靠了在城里做帐房先生的舅舅。舅舅家的日子本就紧巴,一家七口挤在地主家的偏房里,生活的困苦如影随形。舅舅见他机灵聪慧,便送他去私塾读书。私塾先生姓张,曾在成都新式学堂求学,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张先生的教导下,王明德不仅掌握了读写,还听闻了外面世界的诸多新鲜事。
彼时红军正在川陕苏区积极建设根据地,私塾里时常传阅红军印发的宣传单,那 “打土豪,分田地” 的口号,深深吸引着王明德,在他心中种下了向往的种子。1933 年深秋,红军抵达巴中城外,当地进步青年组织秘密集会,张先生带着王明德参加。会上红军干部讲述的理想与抗日救国主张,令王明德听得如痴如醉,他当即决定参军。红军起初因他年纪太小而拒绝,但考虑到他识字且能写会算,最终破格将他收入通讯班,成为一名通信员。
在部队里首长们对这个小通信员关怀备至,白天老班长悉心传授电报收发技巧;夜晚文化水平高的指导员教导他写作与革命理论。王明德进步神速,不到半年就能独立完成一般通讯任务。1934 年初红军建立儿童团,王明德这类少年兵在此接受军事技能与特殊本领的训练,如用竹子制作联络哨、学习暗号联络等,这些技能在长征途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长征前夕首长们本想让王明德留在后方,可他态度坚决:“我是红军的通信员,就要和部队在一起!” 首长们被他的执着打动,同意了他的请求。通讯班为他特制了一双草鞋,鞋底多加几层草绳,结实耐用;老班长还教他小步慢走、脚贴地的行军省力法。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连长将一支特制竹哨交给他,这竹哨工艺特殊,声音传得远,节奏暗号为红军独有,是连长口中的 “传家宝”。
独自站在草地上的王明德深吸一口气,吹响了三长两短的竹哨声。这声音在空旷的草地上回荡,却未得到回应。就在他满心焦虑之时一阵微弱哨声传来,节奏是一长三短,这是另一个红军建制的联络暗号!王明德顺着声音方向疾步走去,很快遇到了一位背着步枪的老红军。
老红军姓李,是红四方面军的班长。他虽年过半百,却精通草地行军技巧,还教会王明德辨认草地上的各种标记,如倒伏草茎方向、篝火灰烬、行军足迹等。两人结伴同行,不久发现一个隐蔽山洞,竟是红军的秘密交通站。负责人是藏族同志,用羊皮纸记录行军路线。
在交通站,王明德惊喜地遇到通讯班老战友张德胜等三名走散战士。藏族同志告知大部队三天前路过,留下详细路线图。这路线图绘制在特制羊皮纸上,防潮且墨迹不晕染。交通站还为他们准备了特制竹筒,筒身刻有辨别方向的刻度,内装过滤泥水的干苔藓。老李班长发现墙上刻有红军无线电联络频率,王明德立即用交通站电台发报,收到回电得知大部队位置,电文还提及藏族群众组建游击队帮助走散战士。
带着希望五人在藏族同志指引下追赶大部队,老李班长在前用竹竿探路,王明德和张德胜用竹哨与游击队联络,另两名战士轮流背电台设备。他们配合默契,在危机四伏的草地中坚定前行。
离开交通站第三天他们遇到藏族游击队队长扎西,扎西告知前方二十里处有危险沼泽地,大部队在此损失众多战士和物资。扎西找来 “星星草”教他们辨认,说走夜路可用火把照,星星草叶子会反光。穿越沼泽时,老李班长在前用竹竿探路,王明德和张德胜负责做标记。一名战士不慎陷入沼泽,众人齐心协力用树枝编成救生筏将其救出。扎西还教他们用竹筒装火药和引线,遇危险点燃发声求救。
翻越雪山时,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多度,积雪深厚。扎西的游击队员贡献出酥油茶和糌粑,助战士们御寒。王明德虽小,却主动为战友寻找岩洞避风,他身材瘦小,能钻进狭窄缝隙查看。一天夜里,山东休息时遇雪豹,王明德吹响特殊曲调,竟吓退雪豹。经过三天三夜艰难跋涉,终于成功翻越雪山,下山途中发现红军遗留的棉鞋和羊毛毡,助他们熬过艰难时刻。然而,就在以为危险已过之时,一场雪崩突然袭来,千钧一发之际,扎西带领游击队员找到秘密通道,队伍才安全抵达山下。
这段艰难历程中,王明德学会诸多生存技能,结识众多藏族好战友,藏族同胞的帮助与智慧,助力走散战士重返队伍。
穿越雪山后的第五天,王明德和战友收到大部队电报:“直奔松潘城东北方向,部队在此等候。” 此时扎西带来好消息:游击队发现一台完整红军电台。王明德检查后发现是 “永备三号” 电台,虽小但通讯距离远,电池先进。有了电台他们与大部队频繁联络,每隔两小时发信号报告位置,大部队也定时回复会合地点。
途中他们与其他走散小分队会合,队伍壮大至近百人。离松潘还有两天路程时,电台收到紧急联络信号:国民党军派骑兵封锁关隘。老李班长想出妙计,扎西联系藏族群众用牦牛队伍掩护红军战士穿过封锁线,王明德机智地将电台设备拆分,藏于牛皮口袋中蒙混过关。
终于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前方传来三声约定哨响,王明德迅速回应。两支队伍胜利会师,首长举行欢迎仪式,高度赞扬他们坚持用电台联系的行为,特别表扬王明德的勇气与智慧。首长还向扎西致谢,请游击队继续帮助接应走散战士,扎西赠送牦牛肉干和酥油。
新中国成立后,王明德到四川省军区通信部队任职,成为经验丰富的通信连长。1950 年春部队为进藏解放军培训通信人员,王明德主动请缨担任总教官,学员中有扎西的儿子达娃。他传授现代通信技术与竹哨通信方法,编写《红军竹哨通信手册》作教材。1955 年王明德在老红军聚会上与老李班长重逢,二人吹起当年联络暗号,被记者拍下珍贵照片。1960 年他将珍藏的竹哨和电台捐赠给成都通信博物馆。此后他常到学校和部队讲述长征故事,演示竹哨用法,1975 年退休的王明德带年轻通信兵重回草地,找到秘密交通站遗址。1980 年他整理长征通信史料,文章编入《红军长征通信史》。1985 年80 岁的王明德将最后一支亲手制作的竹哨交给年轻通信兵,此竹哨被命名为 “红军传声筒”,成为通信部队传家宝。
王明德的一生是红军长征精神的生动诠释,他在困境中永不放弃,在成长中传承使命,他的故事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理想与信仰奋勇前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