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清明节前夕,位于朝鲜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终于竣工,朝鲜政府也迫不及待地将毛岸英以及其余133位志愿军烈士的遗骨迁移到了这里。
等到遗骨迁移工作完成之后,朝鲜政府还特地向我国打了个招呼,以此表达对我国军民的感激与谢意。
然而,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得知这个消息后,脸色却变得异常难看。
要知道,抗美援朝战争自1950年10月开始,至1953年7月结束,历时近三年时间,志愿军将士牺牲了36万多人,作为这支铁军昔日的最高统帅,彭老总深知赢得最终胜利是多么的不容易。
在仔细看完电报之后,彭德怀的脑海中不由得闪过一幅幅战场上的画面,情到深处之时,他竟将那封电报攥成一团,狠狠地拍向桌案。
“不像话,朝鲜简直太过分了!”
言语中夹杂着强烈的不满,那双怒目圆睁的眼睛似乎就要喷出火焰一般,如此强大的威严气场、令身旁的几名年轻干事战战兢兢,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彭老总就这样一手撑在桌子上、一手掐在腰间,站在窗前眺望着远方,再也没说一句话,其他人也不敢上前打搅,便轻轻迈着步子走出了房间。
就这样,沉默的气息持续了很久,办公室的房门才发出“咯吱”的响声。
很明显有人进来了,余怒未消的彭老总转过身来,凌厉的眼神恰巧与来者四目相对,突然之间,他那紧蹙的眉头竟渐渐舒缓了下来。
来者正是周恩来总理,此时正一脸悠闲地看着彭老总,那温文尔雅的表情似乎能够洞悉那内心深处的芥蒂。
“周总理,你怎么突然过来了?快坐、快坐……”
一边说着,彭老总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一抹笑容,连忙迎了上去。
周总理也不推辞顺势落座,虽然心中已经猜到了个大概,但还是笑意盈盈地问道:“什么事让我们的彭大将军大动肝火啊?”
闻听此言,彭老总这才说道:“我刚刚收到了朝鲜那边发来的电报,说是把岸英他们重新安葬在了烈士陵园里……”
突然,话音戛然而止,彭老总满心愤恨地话锋一转:“可他们的做法简直不像话,我一个大老粗都看不过去了!”
说完此话,他将手中的电报狠狠摔在了面前的桌子上。
朝鲜为牺牲的志愿军将士们修建烈士陵园,本来是一件好事,为何在彭老总眼中反倒成了“不像话”?
这一切,还要从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开始说起。
1952年10月,由38军、39军、40军、42军以及三个炮兵师组成的志愿军先头部队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战场。
入朝之后不久,志愿军便吹响了第一次对敌作战的号角声,取得了歼敌1.5万余人的斐然战绩,壮大了我军的声威。
而反观美军方面,其总司令麦克阿瑟仍抱有幻想,认为此次战斗失利只不过是因为自己没有防备,让志愿军钻了空子。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麦克阿瑟仍然固执地决定在不久之后发动“总攻势”,甚至叫嚣道:“要迅速结束这场战争,让士兵们能够回家过圣诞节”。
彭德怀自然不会让敌人的阴谋得逞,迅速做出了应敌之策:内线作战,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然而,就在彭德怀在前线有条不紊地指挥将士们应对敌人的试探性进攻时,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却犹如晴天霹雳一般,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久久说不出话来。
毛岸英牺牲了!
原来,在10月24日这天,志愿军司令部刚刚搬到位于东昌郡的大榆洞,就发现美军侦察机不断地在头顶上空盘旋。
由于彭德怀去了前线,志司则由副司令员邓华和洪学智负责。
两人也清楚地意识到,志司的位置已经暴露,不久之后敌人就有可能发起大规模的空袭,便当即下令除了值班人员之外,其余人务必在25日清晨7点之前转移到防空矿洞。
大榆洞地区原本就是一片矿区,朝鲜战争爆发后便只能停产。
用于矿工居住、休息的一排平房早已空置,当志司搬到这里之后,便直接将办公地点安置在了这些空闲的平房之中。
就在众人紧锣密鼓地往防空洞里搬运通讯设备、重要文件时,身为志司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的毛岸英却突然来到了邓华身边。
“邓副司令员,我请求留在地面值班”。
此言一出,邓华当即摇头拒绝:“地面有成普、徐亩元、高瑞欣三位同志值守,不需要再加人了”。
然而,毛岸英就犹如铁了心一般站在原地,任凭邓华和其他几名志司的同志如何劝说,都绝不妥协。
看着他坚定的模样,邓华这才轻声说道:“留在地面太危险了,彭老总去前线的时候特意交代过,一定要保证你的安全……”
还没等他说完,毛岸英就反驳了起来。
“我和其他同志们都一样,都是一名志愿军战士,您需要保证我的安全,难道成普、徐亩元、高瑞欣三位同志的安全就不用保证吗?”
话音落下,邓华却不知该如何辩驳。
沉默了许久之后,见实在劝不动他,邓华也只能无奈地答应了毛岸英的请求。
当然,第二天清晨所有人员全部转移到防空洞后,邓华还是让通讯员给前沿阵地发去一封电报,向彭老总汇报了这一情况。
等到电报发出之后,他才长长叹了一口气:“希望是我多虑了,或许敌人不会对这里发起空袭”。
又过了许久,迟迟不见敌机的影子,待在平房内的毛岸英、高瑞欣等四人悬着的心也渐渐放松了下来。
或许美国人的飞机不会来了,已经成为他们此刻共同的念头。
可等到11点的时候,一连串刺耳的防空警报声令四人立即警觉起来。
成普、徐亩元赶紧跑出屋子,举头望去,湛蓝的天空中满是白色的球点。
迟疑片刻之后,成普大喝道:“不好,是凝固汽油弹!”
毛岸英、高瑞欣原本也可以立即跑出屋子,可当他们听到敌人投掷了大量凝固汽油弹之后,突然想到房间里还有一部分重要的作战资料、包括手工绘制的详细地图没来得及搬走,又连忙折返回去。
也就是在这个间隙里,数百枚凝固汽油弹已经砸向地面,那一排小平房瞬间被熊熊烈火所吞噬。
毛岸英和高瑞欣牺牲了,身在前线的彭德怀听到这个消息后,慌忙赶回了大榆洞。
当看到两人的遗骸时,他悲痛万分,甚至失声痛哭起来。
但事已至此,任他如何懊悔、悲伤都是无济于事的,此事必须向中央军委报告。
当天下午,彭老总将自己反锁在办公室内,一手拿着钢笔、另一手揉着额头,面前则是一张白纸。
直到夜幕降临时,一封只有一百多字的电文草稿才终于写完。
“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时跑出被烧死。其它无损失。”
放下钢笔的那一刻,彭老总紧紧闭上了眼睛,随即喊来邓华,将那份草稿递了过去。
“就按这上面写的发吧……”
电报发出之后,最先收到的是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向来心思缜密,考虑到如果毛主席知道这个情况后,必然是沉重的打击,于是决定暂时隐瞒下来。
直到1951年初,才将此事告知于他。
当毛主席知晓此事后,只是平淡地说道:“战争总是要有人牺牲的嘛,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孩子,就当成什么大事情”。
1953年7月,志愿军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之后,关于毛岸英烈士的安葬之地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朝鲜政府认为,毛岸英是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而牺牲的,为了能够让后世朝鲜人民瞻仰英烈的遗容,希望能将他安葬在朝鲜。
而作为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却并不赞同。
于公而言,毛岸英是他的下属;于私而言,毛岸英喊自己一声“彭叔叔”,而且又是自己亲自将他带到朝鲜去的。
所以,彭老总还是坚持将毛岸英带回祖国安葬。
双方一时之间僵持不下,无奈只能征求毛主席的意见。
而毛主席的回复言简意赅:“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就这样,毛岸英烈士的遗骨留在了朝鲜。
1955年,随着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竣工,毛岸英和其余133位英烈的遗骨被迁移到此处。
然而,当彭德怀得知这一消息,却大发雷霆。
直到周恩来总理询问起缘由,他才叹息着呢喃道:“小高是和岸英一起牺牲的,当时战争还没有结束,只能草草地把两人合葬在了一起……可现在,岸英被移葬到了烈士陵园,却没有小高的位置……”
彭老总口中的小高,正是与毛岸英一同牺牲的高瑞欣,他不仅胆大心细,而且头脑转得快,深受领导们的喜爱。
抗日战争刚结束时,年仅19岁的高瑞欣在延安机关里工作,1947年西北野战军刚刚成立,彭老总点名将他要了过来,让他到作战科担任参谋。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无论彭老总走到哪里,必定把高瑞欣带在身边。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也是彭老总将他安排到志司担任作战参谋。
高瑞欣牺牲时只有23岁,他是那样的年轻,以至于每当彭老总回忆起这个年轻人时,心中总是有着说不出的愧疚。
也正因如此,当彭老总得知朝鲜政府并没有在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内准备高瑞欣的墓地,心中必然是极其恼火的。
等到彭老总痛诉完这一切后,身旁静静聆听的周恩来总理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安慰道:“高瑞欣同志是革命烈士,这是我们国家和军队公认的,没能葬入烈士陵园又能怎么样呢?”
紧接着,周恩来继续宽慰道:“当初毛主席不就说过嘛,青山处处埋忠骨,无论高瑞欣同志葬在哪里,都是我们的骄傲!”
这番话说到了彭老总的心坎里,满心的怒火也渐渐褪去,随后缓缓点了点头。
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言,每一位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战的将士,都是我们的骄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