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209种产品出口退税被下调。

一是取消铝材、铜材以及化学改性的动、植物或微生物油、脂等产品出口退税。

二是将部分成品油、光伏、电池、部分非金属矿物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9%。

三是公告自2024年12月1日起实施。公告所列产品适用的出口退税率以出口货物报关单注明的出口日期界定。

新闻往往是,字少事大。

对于外贸来说,要变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出口退税政策的由来

出口退税,就是通过退还出口商品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已缴纳的税款,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让这些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从而提高本国商品与国外商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和创汇‌。

简单来说,就是用不征税或者少征税的方式,让商品卖到国外。

这样一来,出口商品就在国际市场上有着更强的竞争力。

1985年4月1日,我国正式实行对出口产品退税政策。

此后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国民经济发展,出口退税政策,也有过多次的重大调整和变化。

1994年1月,改革退还产品税、增值税、消费税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建立以新的增值税消费税制度为基础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制度;

1996年,出口退税率从11%、13%、17%分别降为3%、6%、9%;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出口商品的综合退税率由6%提高到15%;

2003年,由于经济局部过热,出口退税率由15.5%调整到12.51%;

2004年,调整出口退税率为5%、8%、11%、13%和17%五档;

2005年,分期分批调低和取消了部分“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适当降低纺织品出口退税率,提高重大技术装备、IT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2008年和2009年,为了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提高了纺织品、竹制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退税率,同时提高高附加值、高基数含量商品的退税率;

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所列原料药产品退税率多数从9%升至13%;所列制剂、生化药、中药、医疗器械产品退税率全部从15%升至17%。

2018年,面对贸易冲突,商品出口退税率为15%的和部分13%的提至16%;9%的提至10%,其中部分提至13%;5%的提至6%,部分提至10%。

2019年7月1日起,购进时不管是按照16%还是13%税率征收增值税的,统一执行13%的退税率 ;购进不管按10%还是9%税率征收增值税的,统一执行9%的退税率。

应该说,出口退税的政策,实际上并不是一成不变,调整也是比较频繁。

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出口退税的税率高低或者品类多少,会根据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进行动态调整。

经济发展压力大的时候,就提高退税率,经济形势向好的时候,就降低退税率。

同时,资源、农业等传统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不断下降,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则稳定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这个时点出手的原因

当然,对比此前出口退税的调整,这一次又有些不同。

一方面,我们经济发展的压力,其实是比较大的。

另一方面,我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其实也有许多不友好因素。

这种情况下,降低许多产品的出口退税税率,势必影响到出口。

此时的出口税率下调,就显得不同寻常。

出口退税政策诞生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产业还处于从零起步的状态,外汇也是家底极少。那时候,为了尽快打开国际市场,换取外汇,用出口退税政策,让出口企业可以带着更低价的产品去攻城略地,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也正是由于出口退税的支撑,有效拉动了中国产品出海,为“中国制造”带动“世界工厂”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好的一个地方就是,出口退税也养活着一大批缺乏竞争力的企业。

外贸的人都知道,大量的企业就是奔着赚出口退税而去的。

这些企业不会过多关注产品创新和核心能力提升,而是靠着卷价格去抢市场,然后再靠退税维系生存。

这样带来的一个很不好的后果就是,很多出口产品,虽然中国有优势,甚至是绝对的优势,但是由于企业们一哄而上,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一部分人玩命的打价格战求生存,把整个行业都拖入到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中。

最终结果就是,中国用出口退税,在补贴国外的消费者,却让许多自己的从业者,过得苦哈哈的。

比如这次被下调出口退税的光伏和电池,这些年就产能严重过剩。

没人想要出局,那就只能无论国内国外,都大打价格战。

部分企业的出口价格明显是不挣钱甚至是亏损,就指望着退税来贴补自身。

更要命的是,自己人卷了个半死,拿退税补贴国外消费的做法,在许多国家看来,是不公平的“贸易补贴”,威胁要以关税等各种手段进行打压。

所以,不论是内部产业发展现状,还是外部贸易环境现实,出口退税在一些行业,都是必须要调整的。

此时主动出手,一方面能开源节流减轻财政压力,多出钱来搞内部的建设发展。

另一方面,让那些缺乏足够竞争力,完全靠退税吃饭的企业out,引导和加速过剩产能的淘汰,打破内卷的恶性循环。

此外,还能少给其他国家以不公平指责的口实。

还有一层深意,面对大洋彼岸新班子的即将带来的贸易不确定性,提前进行应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一个新趋势的开启

税率的小调整,正是酝酿着外贸的大变局。

有了反周期下调的开端,未来继续降低甚至整体取消出口退税,或许都是出口行业所要面对的新趋势。

短期内对一些做出口产品的企业,尤其是纯粹靠薅出口退税羊毛的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这就相当于代替国外加了关税,砍掉了这些企业赖以生存的空间。

许多出口行业很快将要进入一个去产能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是十分惨烈的洗牌。

但是没有竞争力的产能去掉之后,产业也会进入一个合理竞争的阶段,产品价格也将维持在一个更加合理的水平。

也正是因为如此,11月15日国内出口退税的公告一出来,国际铝价就应声上涨。

长期而言,对那些能够在大浪淘沙后还留下来的企业,就是打扫战场收拾战利品的好时候。

对于国内出口企业来说,也是倒逼产业升级的强烈信号。

综观全球产业生产和消费市场,我们门类最全,效率最高,产业基础设施最完备,但我们的外贸产业和出口产品,都还远没到让各国都真正离不开的地步。

随着贸易环境的变化,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我们的企业都需要强化自身的不可替代性,避免被其他国家随便一用关税、断链等手段,就黯然出局。

升级的目标,就是用又安全又便利、又质优又量大,既有价格优势又有技术优势的商品服务,形成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可以让进口市场支付溢价或者持续需要,而不再是盯着出口退税的补贴过日子。把格局拉大来看,外贸政策调整的背后,不仅是改变出口的预期,与投资和消费其实也是息息相关。

正如申万宏源分析,多个行业出口退税正在退坡,未来税收补贴方式可能从补贴海外消费者,转向补贴国内消费者。

这种政策思路的根本改变,可能才是中长期、有纵深投资机会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