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领导人此次在秘鲁首都利马会晤,以拜登的一个口误作为开场。
会晤开始前,两人在镜头前握手并互致问候,根据现场记者的记录,拜登告诉中方领导人,美中关系是“最重要的联盟”,然后拜登又改口说这是“最重要的关系”。
时隔一年,中美领导人再次举行会晤。拜登的这一幽默口误,尽管可以调节会晤前紧张的气氛,但却无法改变这场会晤严肃的整体基调。
根据外交部的通稿,在这场接近2个小时的会晤中,中方向美方明确划出了4条红线,分别是台湾问题、民主人权、道路制度,以及发展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问题排在了其中的第一位。中方强调,美国想要维护台海和平,关键是要认清赖清德和民进党政府的“台独”本性,明确反对“台独”,支持中国和平统一。
这里有两点细节。第一,中方领导人在过去八年未曾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蔡英文,而赖上台不到一年就被点名,这样一个开场表态是极为罕见的;
第二,根据此前路透社等媒体的消息,在去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中方领导人就曾要求拜登将“不支持‘台独’”的表态改为“反对‘台独’”。而我们这次则是直接点出“美国要明确反对‘台独’”。
不支持“台独”和反对“台独”,两种语气,背后表达的意思区别很大。
考虑到这是拜登政府执政的最后两个月,因此在这次会晤中,中方也对过去4年中美关系的变化与发展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
“虽然历经跌宕起伏,但也开展了对话和合作,总体实现了稳定。”
同时,根据过去4年的经验,中方领导人还就未来的中美关系提出了7条启示:
第一,要有正确的战略认知;第二,言必信,行必果;第三,要平等相待;第四,不能挑战红线、底线;第五,多搞对话与合作;第六,要回应人民期待;第七,要展现大国担当。
每一条都简明扼要,但也都值得展开来讲。
比如第一条,中方领导人就强调“修昔底德陷阱”不是历史宿命,“新冷战”打不得也打不赢。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新兴强国的崛起威胁到现有强国的霸主地位时,双方之间武力的冲突不可避免。美国政治精英界相信“修昔底德陷阱”,而中方提倡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美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帮助人类社会克服当前面临的种种困难。
第二条“言必信,行必果”,中方领导人强调,中方从来都是说到做到,但如果美方总是说一套、做一套,那么这对美国的形象很不利,也会损害双方互信。
什么叫“大国格局”?这才叫大国格局。
同样的格局也体现在第五条“多搞对话与合作”,中方指出,在当前形势下,两国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面对全球性挑战和国际热点问题,都需要中美合作,双方应该拉长合作清单。
在经历2022年下半年的佩洛西窜台,和去年年初的“气球事件”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美关系开始止跌企稳,双方逐渐恢复和新建了20多个沟通机制——双方的合作空间仍然巨大,只不过存在某些人为的阻碍。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拜登的表态。拜登告诉中方,美国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不寻求同中国发生冲突,不会利用台湾问题同中国竞争。
或许有人还记得,拜登在2022年3月与中方领导人视频通话时,首次提出了对华关系的“四不一无意”。这次“四不”的内容没变,后面的“一无意”变成了“两不”,“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变成了“不寻求同中国发生冲突”和“不会利用台湾问题同中国竞争”。
一句话拆成两句话,“无意”变成更加肯定的“不寻求”和“不会”,背后的内涵不言自明。
拜登在会晤前的开场白中也强调:“中美两国不能让任何竞争演变为冲突,在过去4年里,我认为我们已经证明了建立这种关系是可能的。”
遗憾的是,即使拜登做出了这样的积极表态,其保质期最多可能只有两个月。两个月后,特朗普上台,拜登政府许下的任何承诺,特朗普都有可能翻脸不认。
实际上,大家都是这么想的,民主党在选举中惨败后,拜登在这场APEC峰会上的处境十分尴尬:一方面,他想利用这个最后的机会留下尽可能多的外交遗产;但另一方面,似乎并没有多少人愿意买他的账,很多人担心与他走得过近,容易引发特朗普的不满。
在峰会结束后的领导人合照中,拜登并没有像以往的美国总统那样,站在靠近东道主国家领导人附近的C位,而是站在靠后面偏边缘的位置。镜头前的他,笑容略显尴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这场峰会上最愿意像过去那样对待拜登的,或许就是中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