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好像做过一个梦中梦,PWC三个字母在橙红色的天幕背景下不断摇晃,大小变幻,远近交织,不断扭曲、变形,最后融合成了两个新的字母,一个是E,一个是Y。

手里橙红色的工牌卡套一下子变灰黄了,上一秒还是宋体+Georgia的报告正文变成了微软雅黑+Arial,就连财富中心楼顶华文正楷的四个大字“普 华 永 道”,也变成了微软雅黑的“安 永 华 明”。

迷迷糊糊,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就像当年Anderson并入PwC一样,PwC因为恒大事件被监管重罚,各地办公室在几天内全部改换门楣,PwC审计团队整建制并入安永。

安永由此多了不少审计大单,各种OT拉满、带薪休假、豪华outing,成为业界员工福利的天花板。

哈哈哈哈哈,我不知道这是个美梦还是噩梦。

另一个梦是我被裁了,拿了N+1,之后屡次投递简历找工作无果,银行卡余额逐渐从5位数,到4位数、3位数、2位数、1位数,紧接着,信用卡余额从1位数、2位数、3位数。。。反正我忘了是干到6位数还是7位数的时候,我就被惊醒了。

无收入,只支出,做梦都让人头秃。

这个毫无疑问是噩梦了。

当然,这两个梦都没有成真。一个多月前,监管对PwC的处罚落地;几个月前,我离开了普华永道。

之所以一直没写这趴,是因为确实很难去描述离职时的奇怪感受。

说不舍,多少矫情了,毕竟是自己主动提的离职,下家也基本符合预期;

说快乐,确实也没那么痛快,于人于事,PwC这份工作还是值得一做。

如果有如果,普华永道会一直是我心中的dream job。

本文纯属个人笔记,不构成专业意见,不代表组织立场。

请谨慎服用。

本文目录

  • 离开

    • 我的原因

    • 离职过程

    • last day

  • 怀念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永别

    • 无声硝烟

    • 急转直下

    • 靴子落地

  • 向前

    • 如今工作

    • 阶段总结

    • 重新上路

1

离开

1、我的原因

从2020年入职安永的first day,到2024年离开普华的last day,我在事务所审计这个行业一共干了1208天,不到3年半。

我离职时的内部级别是s2,中senior,senior的第二年,按照传统说法,就是最该走的一级。

因为s2这一年不上不下的,刚刚好。一般来说,3个年审之后,关于一个审计项目的所有分工,都应该完整做过一轮了。

即使是一些带队安排、流程执行、个别调整什么的还不太熟悉,但至少知道是怎么个事儿了,就照葫芦画瓢似的画。

如果再干一个年审,升了大s的话,其实离manager这一级只剩临门一脚,不管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认知,四大经理再跳出去找工作,薪资待遇上会明显提一个挡位,可能很多大s咬咬牙也就熬上来了。

当然,不排除有些大s咬了很多年牙,还在继续咬牙。

我确实见到过一些真正有志向、有头脑、有毅力、有技巧的高手、天才,一路干到顶。

瞄一眼报表就了解全貌,翻两笔凭证就风险知晓,你当年还在那Lead、bkd、要资料呢,人开始申请报告号了。

yao,你在要资料,人在写报告~

你在熬通宵,人在睡大觉~

你在苦苦消耗,人在哈哈大笑~

你是劳模?sorry还是天才更可靠!

咳咳,对于大部分普通人,其实还是拼个手熟,或者说经验。

遇到具体问题,能想到几个解决的路径,一找谁,二找谁,谁解决不了再找谁。

哐哐哐一顿键盘鼠标整理资料,脑速和手速都要高速。

当我刚刚结束第三个年审的时候,我就准备不干了,不图手速了,因为我手马上就要哐哐坏了。

这是我离职时的官方原因,也是真实原因,就是手坏了,点不动鼠标了。

我之前在一个四大审计常用快捷键的文章的时候写过,四大的审计员都不用实体鼠标,一语成谶,我现在是想用都用不了。

当然不至于手坏了那么夸张,只是有两个指关节点鼠标用力会隐隐作痛,贴膏药抹凝胶都不太有用,那就只能不用咯。

选择离开的还一个原因,是所里人员晋升率和项目预算陡峭的下滑,对应的,是系统性体系化塌方式的内卷。

我们团队asso升senior的那一年,8升8,全员晋升,其实这当然是最好的结果,迈过了一个milestone,小伙伴们弹冠相庆(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彼此恭喜又互相揶揄,其乐融融。

然而到了下一年,晋升率低的让人不安,这当然和事务所三角形的人员结构有关系,可这也意味着,管理层预期未来一年的业绩不足以支撑更多的人力成本支出。

果不其然,淡季掐CB,忙季砍OT、砍人(非字面),公司各种紧缩政策应接不暇,team只能照章执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同样的项目工作量,大幅缩减的项目预算。

加班费没了,加班还在那里。

没有办法,离职是唯一的办法。

所以我离开的原因也非常简单,手疼投不了票,只能用脚投票——走掉。

彼时FY2023年审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中,PwC要被处罚的消息尚未解封,对于未来几个月要失去的,也没有什么预料。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小伙伴,都会觉得,可能熬过这阵,等所里接到新的大项目,就会好起来。

2、离职过程

我曾犹豫,主动离开这个于人于事都很不错的team,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很喜欢普华永道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拽拽的,特别是改制后又加了“中天”二字,“普华永道中天”。

中字头,天字派,天啊,上一个名字里敢带“天”的还是《斗罗大陆》里的龙傲天。

我所在的team是在北区的一个small office,小而美,美女如云,美男如。。。算了,我想起各位大哥们一张张脸,应该没人配得上美男二字。

领导同事们不只是人美,心也美。

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闪光点,效率、技能、才华、幽默密度都超高的team。

收到下家的offer时,我确实没有想好走不走,当然,这肯定也是因为下家没有给足给够。

如果是差不多的工作强度,差不多的薪资,那我还是宁愿留下来。

工作就像是开盲盒,永远不会准确知道未来究竟会如何如何。

而随着忙季深入,传闻中的各种紧缩政策一个接一个落地,熬了一周又一周。

对,我其实也就熬了两个周,在1月第三周的周三,我给coach提了离职。

一月第三周的周三,一三三,寓意要散散,或者,一起散散。

在前两周和team队友一起苦哈哈加班熬夜公司还严控budgt的时候,会有一种冲动,干脆大家一起全走掉!

不干了!一起散!毁灭吧!

理性下来,其实无论谁走了,甚至team里七八个人全走了,对公司来说,还是微不足道的影响。

我点了离职,应该算个小小的surprise,因为我算是个幸运狗,在这糟糕的一年没有被delay。

从小s到中s,工资的涨幅很高了,项目都是熟悉的项目,也算是矮子里边拔将军的好项目,team队友配合默契,项目mic支持给力。

老板可能也没想到,上个月我还和他在年会二场的KTV里开怀对唱,下个月我就点了??

而恰恰是这种团队氛围让人觉得nice,但公司紧缩政策又让人觉得很扭曲。

不加班干,对不起队友;加班干,又对不起自己;

带队加班干,对不起队友;自己加班干,为什么我要自己加班干?

这种拧巴感,也坚定了我走的决定。

做到senior,其实大概知道哪些工作量配哪些人力和工时才基本合理,才能干下去。

当然经理和合伙人一定更知道,但是他们还是这么分配了:

明明知道你不加班干不完,就等着你自觉卷。

如果不离开,那我也自动成为了这个内卷系统的助力者。

3、last day

和离之事,自古劝和不劝离。在事务所应该相反,谁要是想走,我反正不劝留。

工作就像是演一出戏,last day在四大会计事务所应当算是个返场保留曲目,马上就要散场了再给你来一波大的。

这是我第二次last day,不过2021年从EY离职应该是个假的last day,回想当年离职时,正值淡季,所里没什么熟人,自己也只是个无名的小A1,交了电脑,自己在公众号发了个小作文,就算是仪式感了。

这次不一样,于我而言,离开公司不仅仅是换一份工作这么简单,还意味着要离开一群可贵的朋友们。

这家PwC和这群PwCer,伴随我一起走过了很多人生重要时刻。

因此,我写了一篇长长的farewell letter,穷我所能,设计了很多自以为幽默的句子和段子,作为我离开的纪念。

last day当天,我大概像是飘着度过的,鲜花和蛋糕,火锅和烧烤,吃吃喝喝说说笑笑。

夜幕降临,繁花飘尽,泪目散场。

last终究不如first来的充满希望与活力,如我在farewell里写道:

每个离开PwC的同事都会道一句常联系,可事实是离开了就是离开了,很多同事可能今生都再也不会谋面。

我和小伙伴说,会再写一篇一万字的离后感,

结果拖了一月又一月,没有想好该怎么写这最后一篇,删了改,改了删,从下雪天拖到下雪天。

虽迟然到,作为这段职业经历的最终版总结,这就来兑现了。

2

怀念

1、第一年(Associate 1)

我在普华的第一年,其实是干审计的第二年,即从安永的A1,到了普华的A1(懂四大的都知道这里边的门道儿有多深)。

彼时普华永道风头正盛,项目实掐的美名在外,且连续十八年中注协排名第一。

之所以是连续18年第一,是因为这个排名一共就搞了18年,这个排名是当时中注协的极限,不是普华的极限,妥妥的行业老大哥。

因为我是从一家四大跳到另一家,总得找点由头,所以我面试时就拿出上边一番说辞对PwC极尽谬赞,纵古论今,大吹大侃,谈情怀,上价值,表达我对行业巨头的无限向往。

面试官们可能也想不到,就咱这公司咱这活儿真有这小伙夸的这么好?

哐哐一顿操作,顺利拿到了offer。

然而审计实际工作并不那么美妙,之所以做了文首那个梦,我想确实是和现实有点关联,我们team在我第一年曾经拿过一个内部的团体奖项,奖品就是一个空心的小熊,里边装满了五颜六色的字母,字母就是P、W、C的混合。

这个奖就是“板房项目”的奖。寒冬腊月,项目开荒,铁皮板房,嗖嗖漏风。

我回顾截至今天的职业生涯,还有比之更艰苦的工作环境吗,想了又想,忆了又忆——还真没有。

普华永道内部在忙季有个refresh station中文名叫加油站的福利,就是每人每天可以有十几块钱的预算,用来集体买水果零食。可谁能想到,我们曾经的加油站,买的是暖宝宝和发热鞋垫,就差点真去加汽油来供暖了。

寒冷是一方面,网络还不好,整个年审现场,靠的是小伙伴的手机热点撑了下来,且,活还难干。

对于审计来说,行业之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特别是金融类和工业类,几乎是完全不一样的审计程序。

金融类企业,特别是已上市的银行、投行、资管,内控基本是没有太多问题的,小的调整几乎没有,至于大的审计调整,也都是需要经理和合伙人去掰扯的职业判断。

很多刚入职的小朋友把审计程序做完,实际并没有直接的反馈:即执行大量的程序是为了监管合规,无法直接对应到最后的审计调整。

我第一年是在EY的fso,尽管当时我来到普华已经是第二年的审计员,实际上对工业类企业审计程序的理解与第一年刚入职时几乎无异。

特别是当遇到这个内控没有那么健全、特殊事项很多的项目,我对很多工作依然还是懵的,做的时候压力大思路打不开,时间紧做不完,自以为做完,也达不到质量要求,需要返工。

就是那种班也加了夜也深了,活还没干完没干好,会很煎熬。

这一年通常会负责往来科目:应收预收,应付预付,其他应收付。

我一直都有个观点,就是科目分工没有高低轻重之分,如果细细研究,每一个科目都有其重要意义,哪一个堵不住,都会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

只不过是,有可能审计第一年的“新生大礼包”太通用了,货币资金、费用、薪酬这些,对应的内控也都成熟,可操作的空间有限,并且一年级的新生不会耍滑头放飞机,不管有没有怀疑,程序都得要实打实的执行。

而到了往来科目,就逐渐接触到企业的核心业务,运营的核心逻辑:钱经常从哪里来(应收预收),又经常往哪里去(应付预付),偶尔从哪里来(其他应收),偶尔往哪里去(其他应付)。

这时候就得有一点被说的烂大街的“sense”,就是要在执行程序的基础上多推理,多怀疑,要多询问为什么。

长期的应收款为什么不计提坏账?坏账政策与同行业是否可比?大额的预付款是否被占用资金?是否通过关联方进行体外循环?与企业主营业务不相关的收付款性质是什么?是否符合商业实质?

具体到实务,就是无数次的询问财务,检查合同,做波动分析,测坏账准备,发函证,函证有异常做解释,函证收不回做解释,被q,回q。

说起来就是几句话的事,做起来可是多少个不眠夜。

第一个年审,四个多月,历经种种波折龃龉,项目总算结束。

当我谈怀念时,我想谈什么?或许正是当时在各种混沌中慢慢摸索,才能有后来的逐渐清晰。

我无意歌颂困难,可困难有时真的让人成长。

也正是有了“板房项目”日煎夜熬的生活,才慢慢理解,一名第二年审计员的角色和定位:要不懂就问,要主动沟通,要承上启下,要适度当当气氛组,要尽量去在各个方面support项目ic。

与其说是为ic分忧,实际上也是为下一年自己带队项目做铺垫,尽可能把需要做的事情熟悉熟悉,一回生,二回就熟。

2、第二年(Senior Associate 1)

在普华的第二年,是我干审计的第三年,小Senior这一年。

如果做了senior还不带队ic,应该是最轻松的,因为senior了至少明白自己该干啥,该怎么干。不容易的是带队安排别人干,且得让你的队友干的明白、干的快乐、干的自己感觉有意义,且还得让客户尽量配合。

我这一年有个在海边的快乐项目,就命名叫“八爪鱼”项目,因为客户带我们去吃了八爪鱼,从水里捞出来活蹦乱跳的,现宰现炒。

虽然这个项目是我第一次完全自己带队,其间好像也有很多难做的事情,但我现在都忘了,只记得去吃八爪鱼,吃韩式料理,吃露台烧烤,喝海景咖啡。

除了八爪鱼项目之外,其他应该就是做team member的项目:“板房项目”终于换正经会议室了,空调、网络也都通上了;“酒瓶子”项目虽然时间很紧难度很大,上边还有mic和sic兜底;临近年审结束,我还把自己卖到了北京的大项目上。

在这一年回过头去做一些A1、A2的分工,就会觉得很清晰很明朗,能够怼住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

管理学中有个“彼得现象”,即“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我感觉我做小Senior的时候就没那么胜任,很多工作其实做的很吃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二: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

干审计这一行有个好处就是,关系户真的相对不太好使。如果真的不是一年一年的做上来,横空给你个经理干,估计会被下边人骂死。

经理以下,和领导搞好关系靠政治拉动,那真还不如自己多学习学习多干两个项目攒经验来的好使。

Senior这一年,就需要直接和项目合伙人汇报了,过报表分析、过审计调整、过重要issue。我有一个不算是经验的小tips吧:

如遇态势不利,就把战场拉回到自己的主场。

无论是一般会计处理还是复杂会计问题,相信我,都是那帮老头合伙人们玩剩下的。会计报表一共就那些科目,他们干了十几年甚至数十年,他们一定一定比你理解的更透彻更深刻,不要和他们纠结怎么处理。

而你的优势在于,在现场了解到的信息、反馈、故事。

讲故事,讲经过,就讲企业这一年发生了什么,至于会计上审计上怎么办,他们了解清楚故事后就会愿意给你讲会计课教你怎么处理。

老头们可都太喜欢讲课了。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干审计的会计功底也不需要多深,更重要的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传达信息。

3、第三年(Senior Associate 2)

我在普华的第三年,就是我离开的这一年。

我曾在过去三年很多个时刻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四大审计,值得来干吗?值得继续干吗?过去干的值得吗?

我个人一直信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上学到上班,我手边一直会有个本子,上学时记老师布置的作业,上班时记老板布置的作业。

这天搬家,我翻出来一本已经用完的本子,翻到2020年我第一个项目时记下的一个问题:

库存现金余额为0时,要不要现金盘点表?

直到现在,我还给不出一个直接是与否的答案,只能说it depends:出于谨慎的考虑,所有可做可不做的程序都要做,应做尽做;出于时间、成本、 企业收付款情况、整体风险等方面的考虑,可做可不做。

被审企业的情况多种多样,要考虑业务财务平时用不用现金,有没有现金,可能有陈年现金老旧错账,也可能平时常用恰好年末没有。

本身老老实实只有网银和电汇的企业当然没什么可盘的,可财务保险柜里除了现金还有没有可能存在其他账外的东西(礼品卡、白条、美金),万一还有两块账外的金条那就还挺麻烦。

我想,尽管这个问题很小儿科,考虑上述问题的过程,可能便属于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对于程序,没有绝对的照本宣科,也没必要机械的去执行。

往后再翻,又翻到2022年记的一个问题:

如果实质性测试抽样的数量是根据固定的模板来选,且一般对内控的信赖程度都选中等,控制测试的结果都不影响对内控的信赖程度,进而也不影响实质性抽样的数量,那做控制测试是不是就是形式主义?

我曾经和很多小伙伴一样,一度怀疑审计程序的意义:每年要几乎一样的内控资料,抽差不多数量的凭证,邮寄接收来来回回的函证,做很多纯粹为了做而做的繁复程序。

后来我大概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每年要差不多的资料做控制测试得出相同的结论并不是形式主义,只是很多时候自己形式化了这个过程。

因为四大客户普遍内控质量很高,但凡纳入审计key control的控制点,通常,我是说通常,都会得到一贯有效的执行。

我每年收集差不多的资料,得出一样的内控中等程度信赖的结论,不是走形式,这是审计理论或者说各家审计方法(audit methodology)的重要一个环节。

得出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前提,是从计划阶段到执行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每一步程序都得到扎实牢靠的执行且无重大异常。

后来,这个本子上记了密密麻麻各种项目的各种问题,各种待办事项和各种已完成的对钩,

时过境迁,物非人非,到如今我已经问不出自己曾经纠结的那个问题:审计工作有意义吗?

因人而异,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很显然,我赋予了这份工作很多的意义。

审计是一份重document的工作。

如果有心去统计,可以准确的拉个表格出来,参与过多少个项目,出差过多少个城市,用过多少工时,charge过多少OT,加班多少天,熬了多少夜,休了几天假,最早到ofs是哪天,最晚离开ofs是哪天,最后离开ofs是哪天。

表格里一个个数字,就代表一个个逝去的日子。

审计又是一份重standard的工作。

如果真把每位审计人的工作总结拉出来,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预审,年审,出差,加班,底稿,报告,阿卡夫,就这么些事儿。

标准化的工作,标准化的经验,以为自己很特别,其实都是工具人,还都是统一型号的。

标准化这自然不是贬义,在四大积累的这些标准,或许会一直有用。

一晃三年,现在11月,正是我三年前入职的月份。

离开几个月后,我看到财政部公开了对pwc的处罚决定,以及所里的一些变动。

虽然深感痛心,但我仍然对这家公司充满怀念。

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离开四大的朋友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工作场合,都不太敢说出一句“我就这水平,我的水平就代表了四大的水平”。

司强我弱。

尽管公司带给很多小伙伴的伤害也很多。

3

永别

1、无声硝烟

这篇文章我想了很久,小标题也换了又换,最终换成了现在的,“永别”。

一是我已经彻底离开了事务所审计这个行业,我和公司永别了;二是我所在的office彻底关闭,公司和我永别了。

一切仿佛都是悄无声息发生的,但又似乎有迹可循。

早在2020年,央行和银保监等部门针对地产公司就提出了三道红线的融资指标要求,即剔除预收款项后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

简单来说,这个政策就是让房地产市场降温,限制一些本就高杠杆的房企继续滚大雪球。

彼时房地产市场火热,各地的“地王”层出不穷,地方高价卖地,房企高价售房,银行高息贷款,普通人争相购房,在经济飞速发展时,这种模式并无不妥:地方有地卖,银行有钱贷,房企有钱盖,个人有钱买,地方获得大量税收,产业上下游丰厚盈利,购房者生活品质提升,政府、银行、企业、老板、员工、消费者多方共赢,各行各业欣欣向荣。

但如果,普通人首付付不起、贷款还不起了呢?

房企买了地盖了一半卖不出去,收不到卖房的回款就还不了贷款、支付不了货款,供应商停工,房子烂尾,房企、供应商收不到款发不出工资;个人收不到工资,已买的人停止还房贷,未买的人更不敢买;银行对房企和个人的贷款都无法收回形成坏账,吸收的存款无法从贷款中获得利润甚至出现亏损,储户对银行产生信任危机进行挤兑,银行更无法贷款,企业又收不到续借的贷款,继续发不出工资,无法完工继续烂尾。银行亏损、企业倒闭、老板跑路、员工失业、房子烂尾,各行各业萧条紧缩。

当然,现实里上述硝烟只在局部引燃。

2022年1月,普华永道辞去了中国恒大的核数师职务,彼时,恰好是2021财年的年审季,我猜应该是项目会计师看了全年的数据后,实在摁不住火了,再发表“无保留”肯定会出事。

说辞任是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被炒掉。既然是非无保留意见,那恒大找谁出不是出?干吗还多花钱买一个更动听的“坏名声”?

2023年8月,恒大地产被证监会正式立案,彼时,恒大已经在港交所停牌一年,接连发布了巨亏8000亿的2021年、2022年财报,且被上会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

而在之前的2020年、2019财报,还是被pwc出具无保留意见的盈利数字。

2024年5月,证监会公布了对恒大财务造假、债券发行欺诈、未按规定披露信息的处罚。

同时,证监会正在推进对相关中介机构的调查。

2、急转直下

随着年审忙季的结束,各种小道消息就在飞了。

形势急转直下的分水岭,应该是我们高级经理拉哥的离职。

拉哥在这个行业做了十年,无论是项目变动还是人员变动,对他来说都是不在话下,主打一个天天嘿嘿嘿哈哈哈手拿把掐,被我尊为PwC北区的审神。

拉哥走的消息还是给了我不小的触动。

拉哥last day的那天,我在内蒙出差,天正下着大雨,我发消息说,哥,你走了,内蒙古哭了。

有些伤感,有些无奈,因为我知道,可能今后很难再遇到这样一个领导,和他开这样不着调的玩笑。

拉哥就像一面flag,拉哥撤了,flag倒了,旗子倒了,队伍也就要散了。

果不其然,在拉哥走后的下个月,我们这个分所还是关掉了,closed down,倒闭了。

小伙伴们,自愿离职了一批,遣散了一批,relocate一批。

也不知道为什么,秘书还把所群解散了,今后烧纸都不知道往哪磕头了,很心酸。

我当时离职时还真想着,在外边干不好我就再rejoin回来,大不了自降一级。

而今还是白搭了,我降成实习生都无处安放了。

3、靴子落地

九月,财政部和证监会公布了对普华永道的处罚:警告、罚款、暂停经营、吊销签字注会,撤销广州所。

靴子落地,双向奔离。

管理层应该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期,同时也对整个内地的业务团队预置了调整计划。

各地分所裁员的消息层出不穷,关掉的团队应该也不止我们。

离职加上裁员,我猜今年人力资源市场上最不缺的就是来自PwC的审计员。

我还希望着,公司经过调整之后,还能对忙季基层员工稳稳军心,多给一点福利。

很多小伙伴还依然在这家公司坚持,依然奋战在如今预审的第一线。

但前几天和小伙伴聊了一下,好像并没有,依然是紧缩的预算,掐不到的OT。

在离开几个月之后,我差不多都忘了之前事务所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然而我又总觉着我是曾经的一员,这和我有关,我还是希望PwC能够企稳好转。

写着写着悲伤了咋回事。。。

我反对针对普华永道的污名化宣传,特殊普通合伙这一组织形式的最大特殊,就是“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而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有限承担责任。”

简单来说,几个人的犯的错,不能让一群人连坐,不能背老鼠屎的锅。

普华永道的执业质量不是完美无瑕的,但绝对是业界水平中上的。

当然,不管愿不愿意,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小伙伴被事件所影响。

在此,我也心愿因为这一事件受到工作变动影响的同事朋友们不要郁结,事有无常,心有平常。

早日找到一条适合的新赛道,人生海海,我们都像是海鱼,尽管惊涛拍岸、暗流涌动,可总归要继续游下去。

4

向前

1、如今工作

离开PwC之后,我去了一家老龄企业,领导老,公司老,行业也老。

老有老的好处,什么样企业会存在很多的老年人呢?——不加班的企业。在这里,加班会让人感到羞耻,到点准时走,多一分钟都不行。

当然,老也有老的不足,公司晋升的速度是远低于事务所的。

不会像在四大那样,打怪升级,及时满足:每打完一个忙季的怪物,都会在来年给你直接的晋升,忙季和淡季,就是快乐与痛苦的交错。

因为是传统企业,公司内部的层级关系还是很明确,不像在四大那么扁平、随意,要一请示、二汇报、三到头来写报告。

每天早上必须要打卡,我也会在一路狂奔后又迟到几分钟的某些时刻,怀念起在PwC自由上下班不用打卡的日子。

很多之前玩尬的笑话也不好和同事们开了,大家公事公办。没有太多能和你在一个频道的人,一起互捧互吹,互尬互黑。

2、阶段总结

现在的工作没有过于紧锣密鼓的节奏,会比在事务所忙季打仗似的生活轻松一些。

但我反而觉得,留出摸鱼的时间,其实能够把事干的更有条理,更精细化,也更有时间去思考、发现、积累更有创新性的解决路径。

无论是学的知识还是了解的业务都更宽广和深入。

目前的工作状态还大体满意,至少不加班了。

当然,这也很可能是自己cpu自己,吃了酸葡萄不说葡萄酸。

我以为来到新单位,再也没有人,当然也没有那个环境,来push我加班到深夜,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行,可有一次大老板来开会,还是O到半夜,

过去半年飞的里程甚至比前三年加起来的还要多,依然疲于奔命也是真的。

我又想起我3年前离开安永时写的那段话,

世上不存在前途无量又光芒万丈的工作,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凡做选择,必有牺牲。 真的没有钱多活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高福利低强度稳定确定的工作生活,如果有,我能想到的只有一种——法定继承。

3、重新上路

妻最近考上了体制,从笔面试、体检考察、背调政审,到最后出公告、入职,整个周期持续了四个多月,磨了又磨。

那天她突然问我,你觉得是现在的岗位好还是将去的岗位好。我想了想,说,哪有绝对的好坏,都是相对的选择。

都是相对的选择。

最近半年也会有很多小伙伴后台留言,讨论自己的职业选择。

虽然可能我给不出最正确的那一条建议,可但凡有看到,我还是会从我的角度给一些回答。

在此也再次公开我的个人微信:bear12050,欢迎沟通交流~

我今年30岁,如果穿越回10年前对20岁的自己说什么的话,我会告诉他,

你过去20年已经选的很好了,接下来20年也会越来越好,不要去纠结、犹豫什么了,已发生的都是最好的,没必要强求改变什么,未来的美好也会发生。

勇敢去上路。

如果此刻的你正在遭遇什么不顺利,我也想对你说,

你已经很不错了,很多错事和错人并不是你的错误。

该哭哭,该笑笑,守得云开见月明,未来会变好的,未来再看今天也会好的。

很长时间没更新,可生活不会允许真空,过去没更新的日子发生了很多变化。

试驾买车,验房收房,装修装饰,采买家电,扫洒搬家,

很多麻烦纠缠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喜悦体验时刻。

如果人生不是旷野,而确是轨道,那我还在这条轨道上慢慢滑行。

这篇小作文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写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生活,写完这一篇,我的事务所生涯就翻篇了,

很长很啰嗦,一定有人爱看有人恨看,有人夸有人骂。

不管怎样,这个公众号还是会一直写下去,关于新的工作,新的生活,新的读书和新的想法,和最重要的新段子。

再次说明,开头的段子是纯虚构,我不希望橙红变灰黄,我在两家都工作过,安永是我的起点,普华永道是我的终点,有始有终,大家都要好好的。

不然万一合并成了新的超级大所,名字都难叫的:

Ernst & Price & Waterhouse & Coopers & Young,HMZT, LLP. 恩斯特普莱斯华特豪斯库珀杨华明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到时PwC寄人篱下,中文简称只给留了一个字,叫安永永,

并且英文简称字母都得小写,EpwcY,不过普华人多力量大,硬给省略成Ep。

从此安永和pwc浑然一家,“四大”变成“两大一超”:德勤dtt,毕马威kp,安永永ep(懂缩写的都知道这里边门道儿有多深)。

hhh虽然不再是game changer,但是还要继续做一个word player。

说出来的叫脱口秀,敲出来的应该就叫脱手秀,敲到手都脱臼,就到这吧。

寒风潜入悄无声,未品秋浓已立冬。

年审马上又要开启了,但年审对我已经永远关闭了。

只能遥祝小伙伴们~

尽量健康快乐的度过即将到来的这个忙季,

永远年轻,永远好玩,永远在路上。

(全文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