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百姓为了生活糊口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而这其中投身行伍,也就成为了许多穷困潦倒年轻人的选择。
开国上将杨得志便和很多开国将领一样,也是投身行伍从一个普通小兵起步,后来才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
但对于杨得志来说,当兵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功成名就的同时,却也让他不得不面对很多人生遗憾——离乡背井、亲人相隔。
自去从军革命便一离家就是20多年,父母再也未能见到,待回到家乡时一切也早已物是人非。
1950年,担任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的耿飚将军接到了调令,上级考虑到他能文能武,安排回北京担任驻外外交官职务。临走之际,一想到要离开奋斗了20多年的军营,耿飚心里很不是滋味。
临行前,他拜会了老战友兼老乡杨得志。杨得志安慰他去哪里工作都是为国家,没必要太伤感的。两人聊着聊着就说起了老家的事情,两人的家乡都是湖南醴陵,不算不知道,一算时间两人都有20多年没回老家了。考虑到这段时间正好工作也不忙,于是两人当机立断,决定第二天就出发,回老家看看。
两人的老家湖南醴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地名,甚至是第一回听说。但这个地方虽然没有“将军县”湖北黄安那么有名,但也出了不少的开国将领,除了杨得志和耿飚之外,还有带兵在长津湖作战的宋时轮,以及陈明仁和晏福生。
坐上回家乡的车,杨得志感慨万千,想起了当年他在家乡长大的那些往事,于是陷入沉思。
1911年,上帝视角来看距离清政府倒台只剩下一年时间。彼时各地的军阀势力已经提前看出了风向,早就脱离了清廷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随时准备当“土皇帝”。
这一年杨得志出生在湖南醴陵。家境十分贫寒,尽管父母很勤劳,但家里依然很穷,这是当时很多底层百姓真实的现状。他从小就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留在穷乡僻壤注定没有出路。
1926年,只有15岁的他决定离开家乡,前往湖南衡阳打工,成为了一名修路工人,总算是有个活干了。然而微薄的收入让他倍感生活的艰辛,每天起早贪黑的干活,依然是生活艰难,毫无前途可言。
他的哥哥杨海堂很有文化,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给他讲了十月革命的事情。在哥哥的引领下,杨得志加入了农军队伍,并跟随朱德总司令上了井冈山,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然而当时的杨得志断然也不会想到此番的一别,即为与父母的永别。
1930年秋,已经离家三四年的他终于有机会回家转转了,大部队正好路过他的家乡。可他刚准备请假一天回去看看,结果敌人打了过来,部队需要尽快转移,最终他也没能去见亲人,甚至没时间托人给家人捎个口信——事实上,他也知道由于他的老家有很多人参加了红军,所以敌人跑到山村里抓了很多红军亲属,一旦捎口信回去也极容易导致家人身处危险之中。
这件事成了杨得志后半生最遗憾的事,一提起这事,他就感叹不已。
直到他这次赶回家乡,他才从姐姐口中得知当年一些事情的细节。
这次回家,他带上了夫人申戈军及女儿华荣、柏华,一家四口踏上了回家乡的路。
醴陵县的父老乡亲听说他和耿飚回来了,都非常高兴,一大早就来到了村子外面欢迎他们,甚至还准备了轿子,要抬他进村。
他看了后坚决不坐轿子,老乡们再三苦劝,他说:“我以前在乡里给人抬过轿,懂得抬轿人的苦,现在我不能把别人的肩膀当路。”但乡亲们说:“那不一样,这是欢迎你回来,是高兴的事”,于是反复劝说他上轿,无奈之下他只好让自己的小外甥女上轿,他和老乡们一边走一边聊,慢慢的走进村里。
在和老乡聊天的过程中,他得知了父亲、大姐、二姐和弟弟都已经病逝的事,尤其是当他得知多次帮助他的亲叔叔被地主家恶狗咬死的事情时,一下子情绪就低落了下来,心里百感交集,只是不方便当着乡亲的面表现得太悲痛。
当天的欢迎活动结束后,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山上拜谒了祖辈和父母的坟墓,在墓碑前静静地站了很久。
他的母亲是以童养媳的身份嫁给他父亲的,家里生了13个子女,但因为营养不良,大部分孩子都夭折了。
他的父亲和叔叔两人都是铁匠,他也跟着两位长辈学习打铁,经常累的弯不起腰。
他的哥哥也是他加入革命的引路人杨海堂后来下落不明,听说是牺牲了。
家中的剩下的亲人,也就只有姐姐杨桂泗了。
想起当年姐姐听说他参军给他缝鞋的一幕幕,杨得志就内心唏嘘。这次回到家乡他和姐姐聊了很多,期间姐姐拿出了一张老照片。
她已经保存了20多年,这张照片是杨得志自延安寄给家里的唯一照片。
彼时姐姐刚收到没多久,敌人就来村里抓红军和家眷,她就把照片藏到墙缝里,没被敌人搜到。
而回家乡住了几天后,临走之际,他招募了几十名老家青壮年去参军,也带上姐姐去西安,想让她享享福,去大城市感受一下。
但没过多久,抗美援朝打响,他带兵奔赴了战场,又忙了起来,姐姐也回了老家。
1958年,他的姐姐也去世了,他非常悲痛,却没时间回家去看看。
其实杨得志将军的经历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个例,而是当时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