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为切入点,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支持指导各地的医改向纵深推进。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副司长薛海宁曾表示,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了学习借鉴三明经验的实施方案。
11月18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浙江丽水召开新闻发布会,继续介绍“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有关情况。这一次,聚焦的是浙江省、市学习推广的有关情况。
今年以来,国家卫健委已召开6场“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发布会。此前,已先后在北京、江苏盐城、福建泉州、河北石家庄、重庆等地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这些典型地市因地制宜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深化医改的具体做法和进展成果。
严控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
福建三明市结合国情和地方实际,探索形成并不断完善三明医改经验,为我国深化医改趟出了路子、树立了典型。随着三明医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如何点面结合、因地制宜,创新推进医改,是各地需要思考的问题。
据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主任王仁元介绍,浙江鼓励基层首创,以丽水、湖州、衢州三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为重点,探索培育了一批群众有感、具有鲜明浙江辨识度的医改典型。比如,丽水市首创“固定+流动”巡回诊疗服务,目前这项改革已在全省推广,统一配置标准化巡回诊疗车500辆,建成“智慧流动医院”183家。湖州市通过医保总额预算、做实医防融合、打造“三医”协同数字治理平台等方法,率先推动县域医共体向县域健共体转型。此外,衢州探索出打造区域医疗次中心等医改的一些新做法。
“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也是三明医改经验的重要内容。
王仁元谈到,浙江坚持“三医”协同,纵深推进联动改革。强化保障,坚持“建设靠政府、运行靠服务”,稳定财政投入,同时,严控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切实降低药品耗材费用负担;同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目前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27.3%提高到35.93%;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落实“两个允许”,工资总额增量向基层倾斜。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王宗明也介绍了湖州市在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王宗明介绍,湖州市建立2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9大县域医共体,全市域实施医共体总额预算下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18年以来累计调整5000多个项目,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8%。按照动态缩小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的收入差距、医院内部业务科室收入差距、奖励绩效工资占比这“三个结构性调整”的思路,推行以岗位年薪为主的薪酬制度改革,医务人员薪酬中稳定部分占比较2022年提升11.3%。
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投入百亿元用于公立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三明医改经验中核心要点之一是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王宗明谈到,在因地制宜学习三明医改经验的过程当中,湖州市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抓医改,由一位副市长统一分管“三医”工作。市委改革委将深化医改工作纳入全市重大改革任务,市政府牵头建立“三医”协同会商机制, 由市卫健委具体承担统筹协调工作,定期研究推进改革事项。 其次,保持卫生健康投入稳定增长。“十四五”期间,先后投入184.8亿元用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看病就医环境。
作为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第一批示范项目城市,丽水市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的同时,也作出一些探索和突破。
丽水市委书记吴舜泽介绍了丽水市政府 做的三项重点工作,总结起来就是“三抓”:抓保障、抓关键、抓改革。
一是抓保障,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坚持党政一把手抓医改。一手抓投入保障,近五年投入资金101亿元,完成122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另一手抓编制保障,按标准足额核定人员编制,创新人事编制“县属乡用、乡招村用”,赋予医共体统筹使用编制、灵活配置人员权限,目前丽水市每千人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都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二是抓关键,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近几年,丽水市先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1001项,全市医疗服务收入占公立医院医疗收入比重从34.4%提升至38.2%,初步形成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
三是抓改革,构建符合山区特点的医疗服务体系。丽水是典型山区市,山高路远、村点分散,因而采取了因地制宜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改革。
在市级层面上,集中资源力量打造区域医疗高地,其中三甲医院4家,三乙医院1家。县级层面,打造特色强院,推进县域15家医共体集约式发展,全面建成县域检验、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5大共享中心,实现了基层检查、县里诊断。在乡镇层面上,探索“固定+流动”服务模式,打破行政区划,整合资源在中心乡镇建设30个片区医疗中心,为周边乡镇百姓提供就近服务; 同时,针对偏远山区乡村群众,打造“智慧流动医院”,提供了定期上门服务,保证基本医疗服务“一个不能少”。 这一模式入选了2023年度浙江省“十大医改典型案例”。
家门口就能看名医
看病不出省,甚至不出县
“看病不出省”是许多群众期待的目标。为了提高重大疾病诊治能力,更好地满足群众高水平的医疗需求,近年来,浙江省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王仁元介绍,近年来,浙江省着重从抓“三个高”入手,一是高水平医院。高标准建设1个国家医学中心和7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首个中国科学院直属医学研究所,构建了“医产学研政”协同的创新体系。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打造高水平县级医院,深化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筑牢“看病不出省”的县域基础。同时,紧扣“高、精、特、新”,布局建设了一批高水平专科医院,带动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二是高质量专科。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坚持优中选优、错位发展,按照“大综合、强专科”的发展模式,加快资源整合和机制优化,重点支持16家省级三甲医院建成50个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重大疾病诊疗中心,成为“头部专科”,在省内看别人看不好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
三是高层次人才。坚持“人才强卫”战略,启动医学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三年行动,实施公立医院薪酬改革、高层次人才“编制池”、科技成果奖励等激励政策,深化国家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合作改革试点,为打造“医学高峰”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浙江省国家级卫生人才总数已经达到330人。
能够在县域内就近看好病,也是群众最朴素的愿望。丽水市在县级层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回应老百姓“大病少出县,小病就近看”的呼声。
丽水市景宁县委书记翁志鸿谈到,为了集中资源建好县人民医院这所“家门口”医院建设好,重点抓了四项工作:
一是抓硬件投入。每年把1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卫健领域,建成人民医院新院区,打造影像、病理、检验三大共享中心,胸痛、卒中、创伤三大救治中心得到质的提升。
二是抓借力赋能。受益于浙江省医疗卫生“山海协作”提升工程,6家省级名院组团帮扶景宁,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每天至少有16名省级名医在景宁坐诊,多数专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肺切除等疑难手术能够在县里的医院完成,县域就诊率提升至91%。
三抓队伍建设,真金真情发布招才“英雄榜”,两年引进硕士以上人才实现翻番,以公益性导向完善薪酬制度,逐步提高收入水平;与省级医院建立“师带徒”机制,近三年培育本土骨干60余人。
四是抓数智医疗。上线“平扫CT+人工智能”多癌早筛、“浙里智医”等远程智慧医疗系统,诊断符合率从90%提升到97%。通过“智慧重症救治”平台,与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实行了“病患共管”,救治水平和效率大幅度提升。
多学科诊疗、探索运用AI技术
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医疗机构是服务群众的窗口单位,直接关乎群众就医感受。在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过程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也是重要一环。
丽水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纪建松提到,为给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服务,该院打破学科和信息壁垒,不断优化服务模式。
一是整合资源,提供“患者不动医师动”的多学科诊疗服务。以“管理大部制,临床中心制”的理念,建成15个实体化运行的中心,涵盖肿瘤、医学影像、急危重症等多个关键领域。 如肿瘤中心,让原本分属于介入、放疗、化疗、靶向免疫、中医等不同科室的医生集中坐诊,为患者提供多学科、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二是数智赋能,积极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建设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服务平台,将医疗服务范围拓展到预防、筛查、诊断、治疗以及康复的全流程,动态生成个性化的患者健康画像,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和服务。
三是控制医疗成本,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当前,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均实现了区域的互认,2023年累计检查检验互认9.27万人次;肿瘤中心自实行多专业诊疗制度以来,均次费用从1.48万元降至1.36万元。
人民群众期望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期望不生病、少生病。如何加强医防融合,推进全人群健康管理?
对此,王宗明谈到,主要是把好“三道关”。第一道关是宣教关,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第二道关是预防关,持续健全重大慢性疾病防控机制,加大重点人群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和早诊早治力度,城乡同质同标。第三道关是管理关,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率先制定签约服务地方标准并开发签约管理平台,建立签约经费长效筹措机制,完善“全专结合”团队建设。同时,健全医防融合、医防协同工作机制,组建公共卫生指导服务团队全面参与网格化健康管理,不断优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信息来源:中国医院院长
信息采集:卫健君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