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王朝曾与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爆发了一场极其凶险的战役。

作为一东一西最强大的两个政权。

这一战的爆发,令内亚无数小国惊骇,而它的结局,也令后人产生了无数谜思。

比如李白与怛罗斯之战也有关系?

大唐军20万vs阿拉伯军2万,竟然败了?

“叛军”葛逻禄是何来历?

为何高仙芝弃军狼狈逃回,唐玄宗却不怒反喜,大力安抚?

今天,就让我们好好聊一聊这场被无数后世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穷极思索的东西帝国旷世之战——怛罗斯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天宝十年(751年),正是李白于幽州游玩之际。

世皆传言,李白出生于内亚碎叶城,也就是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西南8公里处。

而在他吟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千古名句时,千里之外的碎叶城附近,一座名为怛逻斯的小城镇,也正爆发着一场惊险大战。

参战双方分别是当时东、西方势力最强的国家——华夏帝国的唐王朝和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

在讲述此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当时的阿拉伯帝国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唐天宝年间,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是阿拔斯王朝。

早期的阿拔斯王朝并不和平,被前一政权遗留下来的诸多政治问题——内乱、起义、王族互害整得焦头烂额、国力疯狂内耗。

因此,阿巴斯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保持着“攘外需先安内”的对外方针。

与此同时,他们并没有放弃东扩的政治需求。

虽然这片土地上,已有了两种成熟的文明——印度、内亚。

阿拔斯王朝在征伐印度的事情上毫不犹豫,且通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占领了印度河流域的若干地方。

但如何吞并内亚诸国,阿拔斯王朝则显得艰难许多。

只因为,这些看似一盘散沙、弱如蝼蚁的小国家背后真正的主人,是万国朝拜、名震寰宇的大唐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历史,我们并不缺乏以弱战强的奇迹,也热衷于谈论那些擅击七寸的精妙战术。

但怛罗斯之战的特殊,却不仅限于此,这场战役之所以为人津津乐道。

就是因为它是中、阿这两大帝国在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大规模武装冲突。

早在公元712年,唐玄宗便曾应内亚诸国的要求,出兵攻打阿拉伯帝国。

公元744年,唐朝河西节度使夫蒙灵詧,征伐突骑施莫贺达干,也与阿拉伯军有过摩擦。

有趣的是,高仙芝之所以能在军中起势,就是托了夫蒙灵詧这位大贵人的重用和引荐。

然而,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役中,高仙芝却没能延续他老师的荣光,反被阿拉伯军打得落花流水,弃军而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发怛罗斯战役的导火索是高仙芝灭石国。

究竟他为什么要灭石国。

坊间有两种说法。

一是《新唐书》载“仙芝勃石国王无蕃臣礼……九载,讨石国。”

部分人对其做了字面意思的解读,就是石国国王作为藩属国,却不修礼仪。高仙芝看不惯,于是上门将其灭了。高仙芝贪婪无度,灭石国后,还缴了很多金银珍宝。

这种说法,就显得高仙芝很没有情商,并且愚蠢。虽然唐朝年间,将领常有贪功冒进的情况,任由士兵当炮灰、贪图军饷谎报阵亡人数、杀良冒功等等,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安禄山、哥舒翰。

但以高仙芝在军中的极好风评,此人性情谨慎机智,又仗义疏财,不应当干这种不义之事。

而且作为一方节度使,他的一举一动就是国家意志的外显。

怎会因一己之私,就去擅灭一个国家呢?

二是高仙芝出兵灭石国,是因为拔汗那这个国家,与石国有仇,于是请求唐王朝帮助自己报仇。

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怛罗斯战役中,高仙芝的大唐联军里,大部分都是拔汗那派出的援军。

而石国这个国家也很有意思,他们推行的制度是双王制度,也就是一个国家有两个统治者。

其中,正王是他们内部自己推选出来的,副王则是由唐王选定的。

《新唐书》载“其王车鼻施约降,仙芝为俘献阙下,斩之,由是西域不服。”这里的石国国王车鼻施,很有可能就是正王。

这种说法,就相对靠谱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典籍里还有很多种说法,我们这里就不一一赘叙了。石国被灭之后,城中男女皆被掳走,老少则被砍杀。而石国国王也被高仙芝带到长安斩头,唯独石国王子逃出生天。

王子深知,大唐国力强盛,寻常小国不可撼动,唯独东亚方向的阿拉伯帝国有一拼之力。

至于阿拔斯王朝统治者收到石国王子的求救信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们不得而知。

东西这两个帝国的地缘关系不甚密切,内亚一直是他们的缓冲地带,因此为一个小国起冲突,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但,怛逻斯城不仅是石国的城镇,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要镇。

如果阿拔斯王朝趁机拿下,进而进攻安西四镇,便能事半功倍。

而得知这个消息的高仙芝,迅速做出反应。

公元751年4月,高仙芝离开长安,5月募兵预备西征。这里募的兵,除了安西四镇的唐朝精兵,还有拔汗那、葛逻禄诸部,被统一称为大唐联军。

这支军队兵强马壮、气吞山河,在荒漠高原上纵深推进近乎千里。

所到之处,无不侧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751年7月27日,风尘仆仆的大唐联军终于抵达内亚腹地——怛逻斯城。

但尚未来得及攻破城镇,高马重甲的4万阿拉伯军队便露出了身形。

阿拉伯帝国呼罗珊省的统治者阿布·穆斯林及将领济雅德严阵以待,对这支千里之外的唐军虎视眈眈。

一时间,两军对垒,战事一触即发。

虽然高仙芝在公元747年攻打小勃律国时,就已经有过一次“西行千里、一举歼敌”的奇迹。

但翻越荒漠高原,克服水土不服的弊病,毕竟是一场艰苦远征。

大多数士兵已经疲惫不堪,却依旧要打起精神对战敌军。

高仙芝看到这个情势,不禁眉头紧皱。

本来他们千里追击此处,就是为了以闪电速度迅速拿下怛逻斯城。

但没想到阿拉伯军队的速度更快。

出师不利,则将败之。

高仙芝熟悉山林作战,又因长途跋涉,所带的军士少数是轻骑,步兵居多,弓弩手也需要屏障才能发挥最大优势。

而阿拉伯军队则是身披重甲、高头大马,以逸待劳,怎么看情势都对己方不利。

他连忙喝令军队退出攻击范围,先整顿休养再说。

当然,阿拉伯军队也不会坐等他们休息好。

前面四天,两军激战多次,互有伤亡,不分上下。

然而最后一天,阿拉伯军队却突然夜袭,大唐联军猝不及防。

前线的士兵们正被军官呼喝作战,混乱之间,后线却传来阵阵惨烈的嚎叫。

“有敌袭!”

“有敌袭!”

原来是葛逻禄部落的军人冲了出来,不砍敌军,却对着唐军狠下杀手。

在他们的帮助下,阿拉伯重甲骑兵乘势猛攻。

顿时唐军各个兵种原本布好的战线乱得一塌糊涂,士兵尖叫、哀嚎、精神紧绷之下自相残杀……尸骨之下活人犹自喘息,观者有心却无援救之力,惨状难以描述。

仍在作战的士兵,则被敌军冲散,阵型已乱,各自抱团为战。

作为军队的主心骨,高仙芝被副将李嗣业按住哀求。

“将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残部,该弃便弃了吧!”

平素爱兵如子的高仙芝,也不禁犹豫起来。

战溃之后,高仙芝逃跑得十分狼狈。

不仅弃军而走,中途与拔汗那军会合时,因道路堵塞,副将李嗣业竟然痛下杀手,杀死百余名拔汗那军。

被遗弃的唐军,也纷纷被阿拔斯王朝军队俘虏,其中就有《经行记》的作者杜环。

他在书中记载,当时被俘虏的唐人,除了没有姓名的普通军士之外,有姓名的如“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儇、吕礼……”

按理来说,在战场上抛弃士兵是大忌,杀害友军更是大忌。

高仙芝明知此事,为何又要犯此大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