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沈一

一老沈一

网易号

关注
190粉丝
0关注
1815被推荐
IP属地:北京

作家,代表作《激励、活力、凝聚力》

11枚勋章

20次获得编辑精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说文》中可见的先秦古人之“认知体系”

    4小时前
    1跟贴
    图片
  • 以“妇”或“婦”的字形来说解“妇”字本义,大概率会不得要领 网上不少文章通过拆解“妇”或“婦”的字形,来说解这个字造字之初的本义,而且争论不休。
    这大概是意义不大的事情。 甲骨文里有“妇(婦)”字,极像篆体的“女+帚”。 于是,《说文》里,对“女+帚”做了一番解释。 可惜的是,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甲骨文的“妇”,或是类似“女+帚”,或就是“帚”。这个“帚”,卜辞里还用做“归(歸)”义。 甲骨文“妇”字,是郭沫若1933年破译,并迅速为学界所承认。 郭氏于《卜辞通纂》及《古臼刻辞之一考察》中的这一成就,大大推动了甲骨学中关于对商代“诸妇”或“妇某”的研究。胡厚宣、陈梦家、张政烺、钟柏生、宋震豪等等一众学者,共统计出,卜辞中“商代诸妇总数达到204位”。 徐义华在《甲骨刻辞诸妇考》中说,“妇”在殷商,“并非专指商王的配偶,如果将诸妇看作一个团体,那么这个团体的构成是复杂的,他们有王的配偶,如妇好、妇妌等;有诸侯大臣的配偶,如望乘妇、亚侯妇、师般妇等;也有诸子的配偶,如子宾妇。也就是说王、诸侯大臣、诸子的配偶都可以冠以妇称。那么妇这一称号,应当是对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女子的一种称呼”。 这是关于卜辞中的“诸妇”,经历约七八十年考证后的成果。 甲骨文中的“妇”,是一个高等级贵族女子的集团——这是用《说文》的“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所不能解释的。 卜辞可以证明—— 殷商之“妇”,具有“王妃”及“世妇”一类的社会身份,是“高贵”认定的“称号”。 当时的“诸妇”,参与国家大事,包括但不限于王朝的祭祀和占卜、狩猎;参与商王朝的对外战争,领兵打仗;参与甚至主掌政务、外事、管理农业、主持重大建筑建设、负责大宗贸易等等事务。 顶级的“某妇”或“妇某”,如妇好、妇妌等,还可受商王“诸妇之封”,类于或高于对诸侯的封赏,包括土地、臣民甚至可以有自己军队。胡厚宣先生统计,卜辞记载的“诸妇之封”者达六十四人。 这也是与“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之义所悖逆的。 许慎在《说文·叙》中讲到了“笔意”和“笔势”。 他认为,古文(比篆体更早的文字)“厥意可得而说”。这个“意”,即“笔意”,就是更古之人造字之初的“笔画意义”。 他又认为,汉字形体不断变化,笔画日趋约易,加以书法取资,致使原有的“笔意”漫漶不明,已不能单纯依靠字形来分析其意义了,这就是“笔势”。 “妇”字,应该就是如此。 甲骨文“妇”字,或有“女”或无“女”,但皆有“帚”字。说明“帚”字非常重要。 然而,甲骨文的“帚”,或用于“妇(婦)”或用于“归(歸)”,丝毫没有洒扫的“帚”义。见图二。 徐中舒先生说,这可能是古代某种植物,篆体“帚”的上下,不过是甲骨文原字之讹,成了上“彐”下“巾”。 这是很可能的——甲骨文原字,本为商族很珍惜甚或崇拜的一种植物,用来代表高贵女性,于是有了这个字。 发明篆体的周族,对商族很不以为然,自也不会喜欢这种植物,反而将其制作成打扫庭除的“帚”,也就有了篆体这个字。 而且,商代自武丁之子即位后,女性包括贵族女性的地位大大下降。至周,以男性为世系的血缘继承制度周密建立,女性地位进一步下降,《说文》所说的观点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许慎在《说文·叙》中,讽刺了以隶书字形解说字义的现象,如“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苛之字止句也”等等,认为是“未尝睹字例之条”,也就是弄不清笔意、笔势乱讲。 不幸的是,他本人对“妇(婦)字”的解读,很可能也犯了类似的毛病。
  • 忽必烈为何选择建都北京?

    1天前
    图片
  • 看看先秦古人交易牛羊猪过程中的“三元方程”算法。 数学,一定是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比如,市场交易,都要算账。
    《九章算术》卷第八,即收入了买卖之中的典型例题。 原文—— “【八】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 译成白话——如今有人卖牛2头、羊五只,用以买13头猪,还余下1000钱。卖3头牛、3头猪,用以买9只羊,钱正合适。卖6羊、8猪,用以买5牛,就差600钱。问牛、羊、猪的单个价格是多少? 原文—— “答曰:牛价一千二百;羊价五百;豕价三百。 术曰:如方程,置牛二、羊五正,豕十三负,余钱数正;次,牛三正,羊九负,豕三正;次,牛五负,羊六正,豕八正,不足钱负。以正负数入之。” 译成白话——答:牛价每头1200钱,羊价每只500钱;猪价每头300钱。算法:按照“方程术”。列出牛的头数“+2”、羊的只数“+5”,猪的口数“-13”;余钱数“+1000”(放于右行)。其次,列出牛的头数“+3”,羊的只数“-九”(放于右行),猪的口数“+3”;再其次,列出牛的头数“-5” (放于右行),羊的只数“+6”,猪的口数“+8”;不足钱数“-600” (放于右行)。用正负算法来计算。 以上计算方法,与现代将牛、羊、猪单价设为“x、y、z”,列方程组,然后计算是一致的。见下图三。 前面说到了,数学一定是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第一,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状态大概率不行,只有在古代中国这种“广土巨族”条件下才有可能。第二,必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生产生活都有了对数学计算的客观要求才有可能。 让人奇怪的是,有些人见不得说中国好,说古代中国的长处也不行,总要千方百计挑些毛病,总要想方设法证明外国也有。 如果是某些西方人,这样做大可理解,可偏偏个别中国人也是这样。 这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你难道不是生于斯长于斯么?即使能证明某些方面古代中国不如西方,你也变不成白皮肤呀? 网上不难见到这样的人。 所谓“不问立场,只看事实”,西方不顾事实、只讲立场地抹黑中国还少吗? 我们可以大度,绝不妄自尊大,但自信自豪不能没有——没办法,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从未中断的文明。 现在已经够低调了。 尤其是,绝不能妄自菲薄、数典忘祖——甚至“数西方之典”,“忘自家之祖”。
  • 先秦古人如何解“线性方程”——《九章算术》给出了方法和步骤

    2024-05-29
    1跟贴
    图片
  • 《礼记.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啥意思?

    2024-05-28
    1跟贴
    图片
  • “朔望月”的“朔”,原来叫“䩗(霸)”,始自甲骨文 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初一,是农历月首,不见月之日,称为“朔”。十五,为月半,是月圆之日,称为“望”。 民谚之中有历史——这句“俗话”,就包含了中国自古以“朔望”纪月的悠久传承。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交”,指日月合朔,在一宮区内。“辛卯”,是这个月初一“朔日”的干支。 此诗,作于周幽王年代,已是西周末年。 再往前,“朔”并不称“朔”而称“霸(pò)”——殷商甲骨文写作“䩗”,“朔”其实是此字的讹变。 “革”,更也。革+月,更月也——会意清晰。 通过卜辞,可见殷商时期历法概貌。显然,其时也是以每月的“䩗(朔)日”作为月首。 而且,商代已懂得利用“推步法”推算“朔望”。 《吕氏春秋·贵因》:“推步者,视月行而知晦朔。” “视月行”,实际上是观测。“退步”,则是在长期观测基础上总结出了月星规律,然后脱离观测独立计算。 卜辞中,有一月三十一日记载,说明其时“推步法”尚不成熟,于是依照观测而纠正计算的误差。 西周甲骨文及其金文,证明那个时候对于“朔日”,无论观测和“推步”,都已十分精确,由此确定了相互关联的若干概念—— “死霸(䩗)”,是月光死尽。 “生霸”,是月光始见。 “旁生霸”,是接近、靠近“死霸”,小月是二十八日、大月是二十九日。 “哉死霸”,是“死霸”即朔日的前一天,称“晦”,小月是二十九日、大月是三十日。 “既死霸”,就是“死霸”朔日,新一月初一。 “旁生霸”,新一月小月初二,“旁”含义同前,接近、靠近。 “生霸”,新一月小月初三,大月初二。也称“朏”,会意“月出”。 “朏以后”,亦称“既生霸”,大月初三即称此。 以上概念,可知西周从一开始就对观测“月相”并结合“推步”,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使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目的只有一个,精确确定每月的“朔日”。 万余年前后,中国大地上的先民告别了采集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向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 农耕,观象授时是基础条件和关键因素。在进入农耕时代伊始,中国的古天文学和历算也开始萌芽并茁壮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独步世界。 古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 “这”,通常读“zhè”,可以读“zhèi”吗?

    2024-05-27
    4跟贴
    图片
  • 《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跨时空的对话

    2024-05-26
    4跟贴
    图片
  • 撰写《后汉书》的范晔很不简单 《宋书》载,范晔“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
    他是庶子,“少好学,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后过继给了堂伯范弘之,因而袭“武兴县五等侯”。 成年后,范晔曾任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几次升迁,官至尚书吏部郎。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其因在彭城太妃即薨未藏之时宴饮为乐,触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 此时,范晔开始撰写《后汉书》。 一种说法,是他类于司马迁发奋著史。另一种说法,是范晔根本不把贬谪当回事。 大概后一种说法更切近他的性格。 《宋书‬》载,范晔琵琶弹得相当好,且常作新曲。晋文帝慕其名,很想听他弹奏,可范晔偏偏“装聋作哑”就是不理会。 一次文帝筵宴众臣众臣,对范晔说:“我想唱歌,你为我弹琵琶伴奏吧!”范晔不得不从命。而文帝歌声一停,他也就不再弹了。 或许,如此“性格孤傲”,才能写出不为他人观点,尤其是权贵所左右的史籍吧。 范晔毕竟还是有些才能,后来又几次升迁,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范晔被告发与孔熙先等密谋拥立刘义康,遂以谋反罪被处死刑。时年47岁。 #每天读点儿书#
  • “亥”字本义,为一年中第十二个“月朏”之星象应最可信

    2024-05-25
    17跟贴
    图片
  • 汉字“败”,不能以“隶变”后的字形来分析字义

    2024-05-24
    5跟贴
    图片
  • 舞狮、师子——狮子何时引入中国及汉代石画石雕 “舞狮”,又叫“狮舞”,是喜闻乐见、遍及全国、形态多样、风格迥异的民间文化形式。
    追根溯源,“舞师”可以追寻至汉魏。 可是,中国并不产狮。 知道有狮子这种动物,大约也从汉代才开始。 《尔雅·释兽》:“狻麑,如虦猫,食虎豹。”郭璞《注》:“即师子也,出西域。汉顺帝时疏勒王来献封牛及师子。” “狮子”,在汉代被叫“师子”,是西域语的音译。 不过,说“狻麑”就是狮子,应不准确。 古代,传说中有“狻麑”和“虦猫(浅毛虎)”,大概率是《穆天子传》所记周穆王西征所闻所见的西域动物,其原型可能与狮有关,但并未引入过中土。 郭璞所说“汉顺帝时疏勒王来献封牛及师子”,见于《东观汉记·敬宗孝顺皇帝》——“疏勒王盘遣使文时诣阙,献师子、封牛,师子形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 “封牛”,李贤《注》:“其领上肉隆起若封然,因以命之。即今峰牛。” 汉顺帝刘保,公元125年其父汉安帝驾崩后,由乳母宋娥联合宦官孙程等发动“西钟之变”即位,是东汉第八位皇帝,在位十九年,逝时年仅三十岁。 刘保力行改革,剪除外戚,击败鲜卑,建立考试制度,恢复张衡官职,主导了东汉中兴,与西域和南阳群岛交往频繁。 如此,疏勒王进献“师子”“封牛”等即顺理成章了。 其实,目前所知,王莽时期中原已有狮子真实形象,并刻为石画。 如洛阳五女冢M461陶井栏石刻画(见图一);南阳陈棚墓过梁画像石(见图二)等。 有意思的是,南阳陈棚墓石画中,不仅有“师子”,还有“封牛”,虽与《东观汉记》记载吻合,只是时间上似乎还要早些。 所以,极可能从张骞初始西域,就不仅让当时的中国人知道了狮子,很可能还引进到了中土。不过东汉之后更多见而且被载于典籍而已。 东汉中期、晚期,不仅石画中的狮子更为多见,而且有了不少石雕。 如淮阳北关M1石座(见图三);河北望都M1示其盖(见图四);山东嘉祥武氏祠石雕(见图五);四川芦山杨君墓石雕(见图六);西安碑林博物馆藏东汉石雕(见图七);河南博物院藏许昌出土汉代石雕(见图八);四川雅安高颐墓石雕(见图九),等等。 从考古发现看,汉代狮子石画或石雕,多被刻于或立于高规格汉墓及附属建筑物之前。 《水经注·汳水》:“(汉熹平中某君)死因葬之,其弟刻石树碑,以旌厥德。隧前有狮子、天鹿(禄)”。 狮子,和天鹿、辟邪、羊等,东汉频繁出现于墓葬及其附属建筑,或与此时以上“神兽”形象和吉祥寓意逐渐脱离贵族圈,而向社会化普及有关。
  • “车”,何以读“chē”又读“jū”

    2024-05-23
    27跟贴
    图片
  • 《将进酒》的“将”,何以读“qiāng”

    2024-05-22
    图片
  • “白”字,或来自古人观测“太白”金星之象形

    2024-05-21
    图片
  • 献文子成室之“美轮美奂”,形容的是建筑,别乱用

    2024-05-20
    图片
  • 彩陶图案记载的炎黄族群争斗融合史 “炎黄”,是中华民族的另一代称。
    这一代称,实际上,反映着中华族群对远古先祖的古老记忆之绵延传承。 炎,即炎帝族,应该是公元前4800-前4000年间,生活于渭水流域半坡文化的族群;黄,为黄帝族,是后起的生活于晋西南西阴文化及其前身东庄类型的族群。 这两个族群,都属于仰韶文化时期。 文字,可以记载历史。在尚无成熟文字的新石器时代,各种图案,包括陶器上的图案,同样能够承载历史。 公元前4800年以降,炎帝族曾经非常繁盛,在其生活的地域,出土了大量绘有鱼的图案的陶器。 此时的西阴文化,初始还较弱小,在其“领地”,则发现了众多绘有鸟的图案的陶器。 可知,炎帝族将“鱼”作为自己族群的图腾;而黄帝族的图腾是“鸟”。 仰韶时期,以彩陶著称。 正是在炎帝族和黄帝族各自“驻地”出土的彩陶图案上,前前后后,恰好记载着炎黄二族从争斗到融合的发展过程。 属于半坡文化的陕西武功游凤遗址,出土了一只细颈彩陶瓶,上面绘有生动的鱼鸟图案——鱼的头部很大很夸张,张着大嘴正吞噬小鸟;小鸟只从鱼嘴中露出头部,一副苦苦挣扎状。见图一。 考古学家许永杰在《鱼吞鸟和鸟衔鱼:再现两族斗争史》一文中说:“整个画面竭力渲染鱼的雄健有力和鸟的渺小可怜。” 这应该就是初期炎黄二族的实力对比和现实争斗结果。 不过,几百年后,形势逆转,属于西阴文化的河南汝州阎村遗址出土了一件彩陶缸,上面的绘画被称为“鹳鱼石斧图”——一只硕大站立的水鹳,叼着一条可怜的小鱼,旁边还立有一柄与水鹳大小相当的石斧。见图二。 朱雪菲博士说,石斧作为象征权力的“钺”之前身,在早期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中,常常寓含军事统帅和战争获胜等意味。 显然,此时的西阴文化依然崛起,而半坡文化走向衰落——从考古学来看,这一过程完成于公元前4000年前后。 这大约,就是《史记》所在记载的炎黄“三战,然后得其志”之过程。 半坡文化遗址,在距今6500-6000年之间,“二次葬”现象徒增,这在之前是未曾有过的。 而且,这些“二次葬”多为群葬和乱葬。 比如,临潼姜寨二期的200座墓葬中,就埋有2200具人骨;渭南史家遗址43座墓葬中,埋葬730具人骨等。 上述墓葬,一是不分男女老幼,没有埋葬规律;二是少则埋葬几人,多则近百人;三是入葬之人很少有随葬品;四是这些墓葬年代跨度在几百年之间;五是均处于距离西阴文化较近的渭水下游一带。 这反映了炎黄二族争斗的长期性和激烈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西阴文化的彩陶图案上,虽然“鱼”“鸟”仍然多见,却画风突变——便成了“鱼鸟共融”场景。 最著名的,是西阴文化鼎盛时期的晋、陕、豫交界一带。比如,庙底沟文化出土的多件彩陶上的“鱼鸟共融图”。见图三。 此时,黄帝族成为了“天下独大”的族群。 不过,这并非是对其他族群绝对排斥,而是共融和谐、一起发展。 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最盛时期。而且,迅速向外扩展,对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 “每况愈下”和“每下愈况”哪个对?

    2024-05-19
    图片
  • 两千多年前古人计算扇形面积有多厉害——《九章算术》之“宛田” 昨天发了一个类似的动态,一是过于简单,而是数字有误。所以再发一下。
    张苍,秦时为御史,掌管四方文书。后随刘邦反秦,高祖六年(前202年)封为北平侯,任计相。 “计相”,居相府,主管“审计”“稽查”,类于兼任总审计长和监察院长。 张苍擅天文、算学,属举国大家。他做的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就是搜集秦皇焚书后遗落民间的先秦“算简”,编纂《九章算术》。 已写过几篇小文,介绍此书以及书中分数相加之“合分术”。 关于分数运算,书中还有分数相减的“减分术”;考核分数大小的“课分术”;计算分数的平均算法之“平分术”;分数相除的“经分术”;分数相乘运算法则的“乘分术”等等。 以上“算法”,皆在其卷一《方田》之内。 “方田”,是计算田亩面积的所有算法的总和——精确计算田亩面积,是计算农耕产量的基础。自然,也是征收税赋的依据。 可知,《九章算术》,以例题方式概括出计算法则,高度体现了算学“公理”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突出特点。 既然紧密联系实际,现实中的田亩不少都非方方正正,而是左凹右凸、奇形怪状,所以,《方田》一卷中的“精华”,就是如何测量、计算这一类田亩的面积。 比如,三角形的“圭田”、直角梯形的“邪田”、等腰梯形的“箕田”、圆形的“圆田”等等。 《方田》中,皆以例题方式给出了计算法则。 令人叫绝的,是测量、计算一些更复杂形状田亩的面积。 在此举出一例,只说“例题”和结果,略去计算法则及过程。 原文—— “【三三】今有宛田,下周三十步,径十六步,问为田几何。答曰:一百二十步。 【三四】又有宛田,下周九十九步,径五十一步,问为田几何。答曰:“五亩六十二步四分步之一。” “宛田”例图见下二。 宛田,就是“扇形田”。“下周”,是弧线长度。“径”,指扇形弧的直径。答案所说是“平方步”。一亩为二百四十平方步。 此段译成白话文是—— 第三十三:现在有一块扇形田地,下周长30步,径长16步,问这块田面积是多少?回答:120平方步。 第三十四:又有一块扇形田,下周长99步,径长51步,问这块田面积是多少?回答:5亩62又1/4平方步。 这样的题目,的确是“现实性”极强,看似简单,却又复杂。 《方田》给出的“计算法则”极其简约明了,然而却又具备“公理”特性。 如前所说,这里暂时略去先秦古人的计算法则和过程。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以现在的方法计算一下,看看与先民总结出的计算“公理”和过程是否一致。 总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甚至没有数学。 实在搞不太懂,以上“例题”尽管过于追求“实用”,但由此概括出的计算之“术”,就不属于数学或几何学“公理”么? 真的不要太妄自菲薄。 前提是不可数典忘祖,忽略了《九章算术》这样璀璨的古代文化精华。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