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八两

鲁八两

网易号

关注
2412粉丝
3关注
5385被推荐
IP属地:江苏

网易号优质内容创作者

15枚勋章

一路同行,喜欢关注。

  • 车在路上出了事故,首先要做的是,用车衣罩住事故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两天有网友陆续发出车衣遮盖车辆的照片,它们要么是路上抛锚,要么是路上发生碰撞的事故车辆。 有人说的明白,指出这是某车企要求车主这么作的。 先不说车企是出于什么目的,以及不这么遮挡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事,咱只从行为上看是否存在什么不妥。 首先,无论是抛锚车还是事故车,车衣罩住本身是违法行为。 看图片,车衣把车牌号都住了,而遮挡车牌的行为违反了交通法规。无论什么理由都必须要接受违法处罚。 所以,车企的建议是个坑啊。 对于车主来说,交规常识应该有啊,但为什么那么听话呢? 事实上,如果车辆事故或抛锚,首先要做的是设置警示标志、及时通知救援,而不应该遮挡车辆。 可能,车企建议遮挡故障车辆,是希望减少公众视觉接触,从而降低传播效果避免形成负面舆论,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品牌可靠性的认知,维护品牌形象。 但这么考虑具有现实性吗? 车企在追求降低负面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品牌建设的一个规律,就是诚信和透明。 遮挡车辆其实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所以通常会这么去问,这个品牌的车辆看起来故障率蛮高的,否则为什么这么在意曝光呢。 因而,可能就会怀疑车企在故意掩盖更多的质量问题。 这难道不是对品牌诚信和质量问题产生更多更深的质疑吗? 遮盖车辆怕影响品牌形象,但是却更影响口碑,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所以,负责任的车企不会这么做,这么做的是怕负责任。 事实上,这么要求的车企饿危机管理策略很不理性,所以结果也会适得其反。 车企应该不刻意回避问题,抱着更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并因而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高效的解决方案,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用力,这比遮掩故障车更能赢得信任。 所以遇到遮挡故障的车品牌,还是尽量绕着走吧,因为,在这件事上都想拿捏消费者,你说其品牌和售后服务能好吗?
  • 如果一个人每秒数一个数,一直不间断的数,那他数到5亿时得需要用多少时间呢?
    我们算一下:5亿 = 500,000,000秒 我们做一下转化,分别以小时、分钟和秒来计算: 500,000,000秒 ÷ 60 = 8,333,333.33分钟8,333,333.33分钟 ÷ 60 = 138,888.89小时 138,888.89小时 ÷ 24 = 5,787.03天 5,787.03天 ÷ 365 ≈ 15.85年 结果是他需要不间断地数15.85年。 燃气公司给用户的燃气收费数据是5亿,也就是说,燃气表按照一秒鼓一下膜,需要连续鼓15.85年,显然,燃气表会报废老多膜了。 所以,说燃气表是计数错误显然事错误的,这事肯定赖不到燃气表计计数问题。 那么,燃气公司给用户开出高达5亿的燃气收费数据,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系统故障。如果一个人每秒数一个数,一点不间断的数,数到5亿需要用多少时间呢? 我们算一下:5亿 = 500,000,000秒 我们做一下转化,分别以小时、分钟和秒来计算: 500,000,000秒 ÷ 60 = 8,333,333.33分钟8,333,333.33分钟 ÷ 60 = 138,888.89小时 138,888.89小时 ÷ 24 = 5,787.03天 5,787.03天 ÷ 365 ≈ 15.85年 结果是,数到5以,他需要不间断地数15.85年。 燃气公司给用户的燃气收费数据是5亿,也就是说,燃气表按照一秒鼓一下膜,需要连续鼓15.85年,显然,燃气表会报废说不清个膜。 所以,说燃气表是计数错误,显然是错误的。 这事肯定赖不到燃气表计计数问题。 那么,燃气公司给用户开出高达5亿的燃气收费数据,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系统故障。 系统故障包括软件bug、系统升级错误或数据录入错误,从而导致计费异常。 但是既然属于系统故障,那就要问其他的燃气用户会不会也遇到了这次故障呢? 但是目前来看,好像并没有其他用户跟进反映因为系统故障导致账单离谱。 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事。 根据重庆经验,错误发生时往往会影响一片,因而有理由想,其他用户是不是没看账单呢?或者并不敏感于燃气账单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处在同一系统中的用户,有必要自查一下,看是否真有问题。 对自己负责,这是必要的人生态度。
  • 这法院是真不会还是习惯了荒唐?海西州中院的的这份情况通报确实让人看了着急。
    这份通告,原则上应该是具有公关性质的一纸文书,是对舆论关于疑似院长和庭长“垂帘听政”式干预当庭法官的一种正面回应,是对他们号令或指示庭审法官“不用跟他商量”、“打断”、“硬气点,不要随意发言”是否不妥的正面回应。 这样的正面回应是必须而妥帖的。这可倒好,这是一波不平,自己再弄起一波。 问题没解释清楚,反而又制造了新问题,所以被诟病是躲不过去了,甚至,这也算是自己把自己架起来烤了,怪不得别人。 这简直不可思议啊。 通篇看,通报第一句就是给自己架火,是怪火势不够猛吗,因而怨不得别人架秧子起哄了。 他们是真不会还是习惯了荒唐呢? 就庭审来说,庭审法官在审理过程中是不是应当具有独立性呢? 因为不是很懂,但是直观上会以为庭审是严肃的行为,庭审法官的独立性应该是司法制度的最重要的部分,这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吧。 那么庭审过程中法官受场外遥控,是否是回受到外部压力和不当影响呢?这个时候算不算干扰法官独立审理呢?是不是有私利呢? 即便如中院说的是重点监管案件,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这么干扰法官审理的独立性吧?这不太像指导,和你像是当庭干涉。 难道院长和庭长能这样被允许直接干涉审理法官的具体审理吗? 反正俺觉得欠妥,这行为与法律精神相悖,甚至是违法。 这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理解,不知道是否妥当? 请专业指点。 再说一下这份通告,它可能存在这么几点问题: 1. 想转移焦点。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法官是否公正,或是否存在外部干预庭审的情况。而通报主要强调的是辩护人的不当行为。 很明显,通报对于关键问题并不想做充分回应,有转移焦点或避重就轻之嫌。 但是这届网友不好弄。 2. 让机构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受损。 对于辩护人关于“法官遥控庭审”的指控,中院没有做直接且明确的回应,这的确会直接影响到公众的看法。 这样的舆论敏感性,中院意识不到确属不应该啊。 3. 通报中欠缺针对舆情做出的调查措施阐述,对责任人的处理态度说明,以及对改进措施的表述等。 这些是消解舆情的重要点。 4.最关键的是,媒体已经报道了省高院和省高检对此事的态度了:高院称正在核实调查。省检察院也称已介入了。 在由上级明确表达介入的状况下,弄这么一份通告具有什么意义呢?不仅多此一举,而且可能添乱。 你怎么看这份通告呢?
  • 男人是不是都这样,天生的吗?

    2024-05-14
    图片
    02:51
  • 港媒热议国企改革用淡马锡模式,李显龙洞见其中阻力如何破?

    2024-05-13
    图片
    05:50
  • 楼市天天干仗,涨还是跌?已经在悄悄变局

    2024-05-12
    图片
    05:11
  • 南京抢人先行一步。南京近期调整了落户政策,几乎全面放开了落户限制。
    在最新的政策调整中,南京《关于合法稳定住所落户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非户籍人员凭借合法稳定住所直接办理落户手续。 南京的这一步棋能否旗开得胜还不好说,不过,随后必然会有城市陆续跟进,抢人大战一触即发。 南京相对于其他二线城市而言,本身的优势比较明显的,这次关于落户政策先行一步,大有一石二鸟之意。 从取消限购到放宽条件落户基本无门槛,这二者应该是相得益彰,凸显了南京的反应速度。 南京的新落户政策,能否产生虹吸效应还有待观察,不过这对其周边城市乃至周边省市如浙江山东等省市提供了借鉴。 大家都亚历山大啊。
  • 听不听话,不听就砸。谁敢这么粗暴这么横呢?
    新京报报道:因不同意统一商铺招牌的要求,河南焦作博爱县数十家商铺招牌遭砸。 你看看,对不同意换统一招牌的商户用暴力破坏的方式处理,简单粗暴的已经不是老胡屁股摸不得了,而是不摸也不行,横行了。 招牌是人家的私有财产,说砸就砸了,干这侵犯别人财产权益的事,还有王法吗? 当然,可能博爱城管认为自己就是王法,认为你要我不舒服我让你业不好过。 先不说推行统一招牌这么过时的又招人烦的事是怎么想出来的,就说你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岂能随心所欲? 即便,沟通存在着严重不足,经协商很难未能通达成共识,也不能这么极端吧,它不仅损害了部门机构和政府形象,也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谐。 是真觉得千篇一律的招牌好看吗?还是因为其他的利益牵涉呢?这不能不让当地百姓质疑。 前两年这样统一招牌的事时有发生,也引起社会的广泛质疑并反感,由此也使得各地的城市管理方不得不反思,因而此类事情少了很多。博爱县这是比之前更厉害了,都用暴力毁坏了。 是不是统一招牌了才符合城市管理的整体性呢? 《北京市户外广告设施、牌匾标识和标语宣传品设置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都做出了规定,鼓励经营者自主设计牌匾标识,避免样式、色彩、字体等同质化。 所以,当地城管的思路该换换了。 的暴力行为突显了对公权力滥用的监管缺失及对责任主体追责的必要性。 所以,政府应当及时介入调查,明确责任归属,并对受损商户给予合理赔偿,同时对违法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北京和上海这两座特大城市对户外商业牌匾的标识强调了创意和个性,重申要避免同质化,这对各地规范商铺招牌应该具有现实的示范意义。
  • 媒体报道限购城市仅剩6地,房产市场冷得是不是冻了你的梦?

    2024-05-12
    31跟贴
    图片
  • 调价被质疑,广州自来水调价的听证逻辑:为何信息公开至关重要?

    2024-05-11
    图片
    02:57
  • 巴勒斯坦绕过了美国否决权,紧急特别会议让美国顶不住了。
    143票赞成、9票反对、25票弃权,特别决议的压倒性多数票表明了国际社会的态度。 2012年,巴勒斯坦获得了联合国大会的多数支持,升级为观察员国,但因安理会中美国一票否决,巴勒斯坦未能成为正式成员。 13年之后,巴勒斯坦还是在2024年5月10日的联大紧急特别会议上取得了突破。 压倒性的投票结果表明了国际社会的态度,因此可解读为这是巴勒斯坦的重要历史时刻,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 在巴勒斯的入联问题上,美国和以色列成为关键性因素,一直持消极或反对态度。 他们为什么阻止巴勒斯坦入联呢? 美及一些西方国家主要是基于对以色列的支持,认为这会对中东的和平进程产生影响。 他们担忧巴勒斯坦入联可能会破坏现有的和平谈判框架,特别是,如果巴勒斯坦随后在国际法庭等机构对以色列提出法律挑战的话,那么对以色列来说就会很麻烦。 现在联大特别会议把巴勒斯坦又扶了起来,使得美国的反对立场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 但这并不等于美国在下一次安理会上就不会对巴勒斯坦入联再次行使否决权。 联大特别会议决议虽然不能改变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但是国际社会的态度对于美国的否决权使用具有相当大的压力,迫使其必须持更加谨慎态度。 毕竟,在怎么牛,老美也怕为此导致国际社会的不满,进而形成孤立。 所以,巴勒斯坦这次能够绕过美国的否决权通过联大紧急特别会议,其实是一场重要的外交胜利,尽管这并不等同于其成为联合国的正式会员国,但可以以国家的身份行使一些权利,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是不是该停止了呢?
  • 广州的自来水费听证不出意外的通过了,之后形成的热议其实都是非必要的。
    听证会有时就是市民利益和企业利益的矛盾调解会,结果如愿,没什么复杂的。 听证会有两重意义,或者说是两种属性,一是象征着民主,二是意味着公开。 在事关民生的议题上,民主和公开是不能切割的,因而事关民生的听证会几乎成为了全球的普适规则。 通常,一般的听证会大概也许可能或者需要经历以下程式吧。 一、听证会之前,机构或政府部门会公开听证计划,主要内容是公告本次听证的目的、时间、地点,还有听证议题,譬如,调价的背景、概要、影响分析,并告诉市民以及如何获取有关详细资料。 二、之后进入听证代表的人选和组成阶段,公众报名,然后确认成员,按照消费者、企业、专家、政府官员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比例组成听证代表团。 三、进入对费用调价资料的查阅和质询准备的环节,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关资料包括自来水公司或燃气公司等企业提交查阅财务报告、成本分析报告、审计报告和调价的要求与理由等。 这些资料是向公众公开的,可以供代表和和公众查阅并准备意见。 以上资料经代表们审阅看明白了,费用该不该调以及调整幅度多少合适,大家心里也就门清了。 四、当进入听证会流程后,由政府主导,企业方再透过语言讲述调价提案,阐述成本增加的原因和证据,论证调价的必要性。 然后代表们再结合之前审阅的内容,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质询,弄清楚原因和必要性,各方就此表达各自的意见。 听证会涉及的内容通常应该是,调价有无必要的问题,调价幅度多少的适合问题,企业过失或疏漏的整改问题等。 期间通过问答形式,可能各方会在某一个点上发生争执,通过协调后确定最终可行的方法。 五、这一过程之后,可能会要求补充资料或后续方案。而监管机构或政府在基于听证会各方意见的表达和专业分析之后,再作出是否批准调价并的决定,并确定大家都接受的调价幅度。 然后就算拍板了。 公开和透明是听证会的生命。所以这个过程应该是透明的公开的,市民会关注这个过程。 五、调价获得批准后会公布实施细节和时间表。 这当然也需要公开给全体市民。 然后政府可能会有补充,譬如对困难群体的政策倾斜,援助或过渡时间安排等。 这样的听证会或许才是正当的、民主的、公开的,才是不被质疑的。 如果听证代表连三年期的财报和审计报告都没看到,那么合理性和公信性就要被质疑了。 听证代表凭什么判断并决定自己这一票的力量呢?因为他代表的是千万级别的市民决定啊。 不知道广州听证会是如果进行的,历经过哪些程式,是否审阅过相关资料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如果缺少了这些,那被质疑人必然的。
  • 普京就职典礼上的阅兵式为什么出现一辆古董坦克?这个问题始终未看到解读。
    事实上,在这么盛大的仪式上,场中出现的每一个物件或道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人说,俄罗斯之前大约有3000 多辆坦克,但战争至今,损失的坦克数量也差不多有3000 辆了,虽然俄罗斯的坦克工厂还能造,但是坦克真的不富裕了,所以并不能撑场,不然,也不能让几十年前的坦克来撑场面了。 这其实完全错误了。 阅兵式上的这辆坦克虽然是老古董,但地位却很重要。 古董坦克叫T-34,属于二战时苏联的传奇坦克。 T-34坦克是由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设计生产的一款中型坦克,它在1940年首造亮相。 T-34坦克拥有出色的机动性、防护力和火力,二战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它的设计理念对此后的坦克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坦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T-34的创新性是采用了大倾角的装甲设计,这种设计的优势是,即使在装甲厚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也能有效防御反坦克火力,因为炮弹容易发生偏转。 T-34最初装备的是一门76.2毫米主炮,后来升级为85毫米主炮,用以增强对抗德军新型重型坦克的能力,因此又叫T-34/85坦克。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T-34坦克约有1225辆。后来为满足前线的迫切需求,苏联扩大了T-34的生产规模,据数据显示其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共生产84,000多辆的T-34系列坦克,这也是二战期间产量最大的坦克。 T-34在二战起了关键作用,它在战场上的性能表现好于许多德国坦克。 T-34对德军构成了巨大威胁,由此德国不得不加快开发更先进的坦克型号,于是有了虎式和黑豹坦克。 T-34的倾斜装甲、良好的机动性与火力平衡等设计思路,对后来的坦克设计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此后西方国家的坦克设计也深受其启发。 T-34坦克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重要象征,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中服役,苏联就送了北越军队不少T-34坦克。 所以,为什么要用这一辆古董坦克呢?你应该明白了吧。 还有一个原因是,普京用这辆坦克其实有他的政治考虑,或与当下的俄乌战事有关。 他希望俄乌的这一场战争能被解读为卫国之战,并想通过坦克传达这一信息。
  • 5月9日,一辆货车和一辆小客车相撞,事故造成9人死亡,2人受伤。
    看这张现场图片挺惨,也很残忍。 看了后好感叹生命如此脆弱。 但是又想,警察都到了现场,能把人这么摆放了,是不是也能给他们遮盖一下,至少是遮盖脸部呢? 即便紧急状况没有其他东西,用事故车上的座套不是也可以嘛。 这可能更人性化一些,会让现场看起来不那么触目惊心。更重要的是,这是对逝者应有的基本尊重。 事实上,这也可以保护遇难者的隐私,避免他们的面部形象被路人或其他人地随意拍摄传播,避免因此给家人带来二次伤害。 或许这些基本的人性化处置措施,对于现场的警务人员来说并不复杂,或者也应该属于常识吧。 但不知道为什么现场就成了这样子,没有人理会。 不知道你看了这些会是什么感觉,是否会有些不舒服。 反正如果我是家属,我觉得心理上接受不了,觉得应该给予逝者最起码的人性考虑吧。 遮挡面部其实也可以避免家属因为突然直视亲人的遗体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 事实上我见过相似的现场画面,一般都能及时地采取措施对遇难者的脸部进行遮盖。 不知道这起事故的现场为什么成了这样,是否是现场处置人员的工作疏忽问题呢。 唉,希望大家都平安喜乐。
  • 老胡不可理喻!老胡点评清华了,这个点老胡其实是不会放过的,但要看关键时间,老胡认为这个时间点是合适的。
    在浪退声弱时老胡登场,凡是类似状况,如果媒体不知道怎么做,弄不清时机和火候,那就看看老胡。 这足见老胡的“江湖”地位和份量。 老胡说,那段刻板的巡游场景并不是清华校庆的全貌。没错,事实上并没有人说那是清华的全部。 老胡说,当一个大场景被一个小片段强烈“缩影”时,它所传递的信息就越可能附加上大量失真信息。 老胡认为,“抓小辫”的那些搞延伸阐释和炒作的人浅薄低俗。 这样看起来,老胡认为是大众浅薄低俗了。 这个观点其实让人很难理解,也很难认同。 浅薄低俗只相对于深邃和高雅,不知道巡游场景在老胡心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但甭管事实是不是深邃和高雅,由此给很大一部分公众扣上浅薄和低俗的帽子,可见老胡并不公平。 说实话,相对于其他的社会性问题,对于清华学子这场巡游活动,公众的总体言行其实并没有出格,绝大多数人,其实都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疑惑,认为宝塔尖的确没有该有的精气神和风貌。 所以,所谓的网友延伸诠释和炒作又是怎么来的呢?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定义呢? 事实上,老胡说的那一小片段的强烈缩影,恰恰是整个活动最应该出彩的部分。 他的场面之大影响之广度应该如赛事中的足球比赛,是整个赛事的气场和眼球。 所以因为如此,主办方会倾出相当大的精力开办好这样的活动,组织并导演好这个活动,无论从衣着、姿态和举止,都应该给大家更美更有视觉冲击的现场效果。 但是很遗憾,这个本来是串联整个校庆活动的最重要的纽带活动却掉了链子。 所以,凭什么因为主办方的失误来训导公众,并且扣浅薄和低俗的帽子呢? 清华之于中国人来说,是所有人都希望它不会让人失望的样子,这是由清华的历史决定的,也是国人的情怀和爱决定的。 现在,好似要把清华的责任归于公众,这不只是不公平,简直是不可理喻。 难道我们就不能表达哪怕是一点点的失望和叹息吗?老胡连这一点权利都要给否决吗? 巡场活动其实无论从时间还是场面来说,都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缩影,它应该成为清华人用心诠释的美与颂。 所以发现问题需要迎刃去解,而不是在这里叫屈。 一场活动抹不掉清华的辉煌和成就,但就某个层面而言,清华的短也不能如此去遮掩吧,更不应该归咎于网友和观众。 我们希望出现的是充满朝气和力量的清华,是一代又一代青春气息十足的清华人,那可能才是青春中国需要的样子。 所以,那些日子的事还是适当省着点吧。 清华还是清华,那几天权当是打了瞌睡,仅此而已。
  • 为什么高铁票燃气费涨价与房价消限等一起来了?市场或有变局。
    这些天一连串的信息表明,公共服务领域呈现物价上涨压力。 从高铁票价的上调、燃气费用的上调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限购解除等信息中,怎么看未来市场预期呢? 这几方面的政策变动,表面上看好像是相互独立的经济事件,但是细察起来,能发现它们之间其实是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经济链,彼此间存在着微妙而深远的联系。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市场内部的动态调整,可能也折射出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与策略。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高铁票价上涨可能释放了某些信号。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高铁票价上涨对于民众的影响是直接的,它增加了出行成本,这在短期看,可能会抑制旅游和消费,同时也对服务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调高票价或许不仅仅是成本转移那么简单,它应该还释放了一种信号,表明了政府可能在试图调整公共服务领域的定价机制,并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供需,从而导向市场与经济。 这可能也反映了政府对当下经济形势的某种判断,要在票价调整中展现政府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 中国经济正逐步从疫情期间的非常态向常态恢复着,但显然其速度和力度都不够,这应该也是很多人的体感。 再说一下燃气费用的普涨。 重庆燃气费用事件让多地煤气公司直接调高了气价,普涨态势越来越明显,这也直接推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 气价上涨对能源密集型产业等造成的冲击是很大的,让他们的成本压力骤然加大,进而,也直接影响了消费品的价格。 所以这会不会形成通胀呢?这个担忧是存在的。 在通胀压力下,由于工人会要求提高工资以维持生活水平,进而也就形成了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局面。 但是,若相关的跟进措施不及时,或者说处理不当,那么经济过热和通胀的局面就会发生。 当然,这对当下的经济状况利弊相间。但是激发市场活力是首先要考虑的,国内业有通胀预期。 第三点是房价限购取消带来的市场影响。 全面取消限购一方面是为了调整楼市状态,使得房产需求得到最大的释放,另一方面,或许这就是对经济刺激的尝试。 因为在通胀预期下,房地产作为传统的保值增值品种,往往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 这种流入无疑会加剧房价的上涨预期,因此形成了经济的自我循环。 房地产可带动的产业和行业太多了,经济活力能否就此被激活呢? 楼市不仅影响居民的财富分配,但同时也可能推高生活成本,所以在激活经济的同时,会加剧居民的生活和消费压力。 但这些应该有所导引。 只要经济活力足了,内需的阀门打开,相关的经济压力就会得到缓释。 所以这么来看,从公共事业来开始的价格上涨,可能会共同作用于宏观经济,进而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互动的价格联动系统,触发经济增长。 其实在经济增长动能不及预期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政策或市场渠道疏通关节来促进经济增长。 而政府可根据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的预期,来监控通胀规模,从而平衡民生负担和社会稳定。 所以,高铁票价与燃气费上涨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政府引导适度通胀、激活经济活力的意图,而房价全面取消限购,实际上可能进一步展示了这种市场预期。 所以他们之间的这些变化,其实与政策调整存在关联,而且是紧密的。 所以这么来看,高铁票价调高、燃气费用上涨、房价全面解限,这些现象在一个时期内相继出现,其实并非是孤立存在的经济现象。 它们共同构成了当前环境下国内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期望能通过这些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真正激发活力,从而再让中国经济驶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所以,我们从这个过程中要尽量理解这些变动背后的逻辑,做好自己的财富规划或生活安排。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项立刚挑战丘成桐形成的言论争议越来越激烈。
    网上形成的对立观点也很明确,但是有些人却不是就观点,不是就事实、数据和逻辑推理而言,而是把言论导向了参与者的个人背景,譬如以“项中专”遮盖问题焦点,从观点之争拉扯到跟观点毫无联系的其他问题上。 这纯是扯犊子。 学历背景这样的个人特质其实并不会对这件事产生根本影响,也不是这件事需要涉及的因素。 有些高知者,譬如博士教授等与项立刚的观点相近,你能说是学历影响吗? 反之,对项立刚观点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很多也是一介布衣,没有学历的也大有人在。 学历的确能提升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但不是决定因素,实际上通常更多是取决于个人。 污名学历问题,其实也说明了对于这个问题的逻辑认知简单了,这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同项先生一样偏执。 项立刚最后学历是研究生,这其实已经超过了很多人,包括以学历论的。人民大学的学历有那么好拿的吗?况且,项先生的能力和成就不见得你能达到。 或者用一句常用的反问:你能拿到吗? 所以,别那么浅薄,盯着学历看问题的,不仅是偏颇,而且很无聊。 我说这些可能让一些人不高兴了,就如我说项先生评数学家的话缺乏逻辑一样,可能都会不高兴,也可能由此被反怼:就你? 但这无所谓,因为那些因素跟这件事本身没有任何联系,也不存在逻辑关系。所以,你要觉得只有这么做才好玩,那就随你了。 对事不对人,只分析事情本身,这个点不可偏。否则,同项先生一样是逻辑谬误问题。 逻辑谬误决定了我们在对一个观点进行论证时不是反驳其内容,而是攻击跟内容没有关联的其他问题,譬如个人特质,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等。 学历与论点的正确性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对人不对事更是错误做法,因为这根本无关结论。 对于特定议题的理解能力不是由学历决定的,所以不能混淆视听,忽略了要讨论的问题。 其实在项先生的那一段长文里,如果他就中美数学是否是40年代的差距问题谈开来,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他却用维修工来意指当今数学水平,不仅对那个问题的讨论没有任何逻辑而言,反而以非专业的浅薄去开玩笑。 这可真是开玩笑呢。 用维修工和卖菜大妈这些非常滑稽的论据去论证自然科学和数学教学,其实与问题本身无关,因为同样没有逻辑性,所以让人啼笑皆非。 项先生的认知水平应该不止于此,但怎么就发生了? 其实就中美是不是40年代的差距而言,数学家丘成桐是不是有相关的数据考证呢?这些考证样本是什么以及怎么来的等,这些可能才是应该问的,而不是同样用不相关的信息诱导,以偏见降低了讨论的质量。 就事论事,就项立刚对丘成桐应该如此,而就项立刚的所言也是如此,这其实才是有意义的。 自然科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门槛太高了,对于自然科学的高阶问题,持怀疑态度是可以的,但是没有专业知识或者专业知识厚度不够的,想批驳其实根本没有可行性,那是量级碾压,所以对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能讨论问题本身,我觉得还是学会闭嘴才好。
  • 项立刚挑战丘成桐,一场错位对话下的舞台剧,谁是谢幕者?

    2024-05-08
    17跟贴
    图片
    04:54
  • 连安徽列车员都能怼山东人穷了,可见山东或许真的穷。
    一段说山东穷的视频被顶上了热搜,很多山东人因而激动了。 说实话,评论里看到有人一蹦三尺高时,我感觉有点出乎意料。 我想如果说广东穷或者江浙穷,他们的反应能否和山东人一样呢? 其实甭管列车员出于什么感觉说山东穷,一张嘴又不经过大脑,管他们怎么说呢。说穷又能怎么呢?穷就穷呗。穷富都不影响生活。 但是,连安徽人都怼起山东人穷了,可能这事看起来不简单,山东经济在那个邻居心中的印象有这么不堪吗? 作为北方经济的领头羊,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总量不仅一直位居北方第一,也是没掉出过全国前三。 虽然近几年与广东江苏的差距在拉大,但是要想被第四追上也并不容易。 事实上,山东GDP可以碾压安徽。但你如果说这是因为山东人多,全省经济总量排名根本不具有说服力的话,那么作为区域经济活力强表现的县域经济,其发展水平能够说明问题吧。 前些年的就不说了,就2022年,山东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域有14个,而安徽是6个。 从城市GDP来说,安徽的桥头堡合肥市,在山东能排第三。但是论人均来说,合肥连前三都挤不进去,而且与第三名差了近1万元。 尤其,安徽排名第二的芜湖市,GDP是4502亿,这一数字仅能排到山东第7名,属于山东省的中游水平。 而第三名在山东就只能排在10名以后了。 所以,你说山东哪穷了。 所以,合肥列车员说山东穷,这个概念是哪里来的呢。 其实这么来看,连安徽人都说山东穷了,这是南方骨子里的骄傲吗? 全国一直排位前三的第三大经济省何以这么被人瞧不上呢? 这或许可见南北方的差别意识。 其实,我们从个体意识和区域文化上可能会找出一些原因。 很久以来,江浙地区尤其是浙江,由于民营经济活跃,民富化程度较高,但同时,炫富心态相较于其他地方更甚,特别是21世纪的前后几年,很多人倾向于买豪车晒豪宅,以此作为成功资本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事实上,区域文化发展对于财富展示的开放态度和对“面子文化”的认同度,山东与南方的一些地方比起来可能真不行。 山东又称孔孟之乡,受儒家思想的严重影响,一直展现出一种很低调的消费观,我们也可以讲这是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更确切一点说,这其实是中庸之道的表现,所以表现为内敛和不喜张扬。 这种区域文化在当下到底能给人什么印象呢,是好是坏,山东人其实自己也搞不清楚。 从消费理念上说,山东人的消费观念其实更加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务实而稳重。 所以,几乎在任何一个世界角落,很少能看到山东人通过外在的奢侈品来展示个人财富,亦或是彰显社会地位。 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根本不想。 改革开放初期,甭管是南来的还是北来的,他们都会脖子上挂大金链子,身上穿着貂毛衣裳,把自己装修的富丽堂皇,但到了山东地界,都会不由得收敛一些。山东人叫这些作刺毛撅腚,一个刺毛撅腚的人并不受人待见。 不是他们买不起,而是觉得没意义。 后来山东人的观念虽然有所改观,但依然进步不大。 其实这一点,有点和广东人的观念相像。 广东人讲究的是“实而不华”,所以也倾向于保持低调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太愿意公开炫富。所以在广东,穿一双趿拉板的人可能身家百万。 但两地有所不同的是,广东人做事比山东人高调,比较注重个人生活质量的实质提升,而山东人做事也多低调,个人生活质量方面不如广东人讲究。可能还是属于中庸之道。 就一句“山东人穷”而言,我本以为网上的大多数山东人会一笑而过,因为这也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但却发现群情有点激动了,这确实出乎意料。 宽宥踏实、稳重厚道的山东人,这次的反应为什么如此强烈呢?我其实有点纳闷。 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社会话题讨论圈
  • 慎防情感经济玩家!探秘胖猫事件捞女72变的情感操控术(下篇)

    2024-05-08
    12跟贴
    图片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