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星期三)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1、习惯用右手还是左手?可能由胚胎细胞中的蛋白质决定

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35万人的基因数据,探寻影响人们惯用手的线索,并发现这与微管蛋白有关,这种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内骨架的关键成分。

这项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研究为之前的发现——遗传变异与手的惯用性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在人类发育的胚胎阶段,左右大脑半球的连接方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天生行为,如拥抱时身体倾向的方向、咀嚼食物时偏好使用的口侧,以及更为明显的——我们倾向使用哪只手作为主导手。研究显示,大约10%的人口倾向于使用左手。

由于大多数人对某一只手有明显的偏好,发掘与惯用手相关的基因变异,能为理解大脑左右不对称性的遗传根源提供重要线索。

2、“微型肝脏”或在人体淋巴结中培育成功

一项实验性疗法若获成功,有望在人体内培育出一个附加的“微型肝脏”。这一技术由生物技术公司LyGenesis开发,为肝功能衰竭但未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开启了新的临床试验。

该技术采用了一种非传统的方法:研究人员将健康的肝细胞从捐赠者那里取出,注射到患者上腹部的淋巴结中。他们希望,这些细胞将在数月内增殖并占据淋巴结,形成能够履行衰竭肝脏血液过滤功能的新结构。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且令人难以置信的创新思路,”一位肝脏再生专家评论道。

LyGenesis CEO称,患者于3月25日接受手术,目前恢复情况良好,已被允许出院。但医生将需要密切监视患者是否出现感染,因为患者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以防其身体排斥掉捐赠的细胞。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专家称人口转折点或于2030年提前到来

专家们预测,人口更替水平的到来可能比预期更早,最快可能在2030年。

长期以来,人口学家预测世界人口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跌破维持代际更替的临界点。然而,《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上个月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这一临界点可能远比预期更接近:可能最早在2030年到来。目前许多国家的生育率下降速度超出了预期。

人口统计学家通常将此现象归因于生育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收入增长以及避孕措施普及等因素。但之前的预测认为,世界人口达到更替水平的关键时刻还需更长时间。例如,联合国人口司在2022年的报告中,预计这一转折点将出现在2056年。今年早些时候,致力于人口动态研究的维特根斯坦人口与全球人力资本中心(Wittgenstein Centre for demographic and Global Human Capital)预测该时点为2040年。

然而,这项新研究的共同作者认为,他们的预测可能还偏于保守。他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育率的下降速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如果这一进程比预想的更快,我不会感到意外。”

尽管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这并不意味着全球人口会立刻开始下降。全球死亡率超过出生率可能还需大约30年,大约相当于新一代人开始生育的时间。

《科学时报》网站(www.sciencetimes.com)

1、AI代理的介入,未来工作周或缩短至3天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与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或合成员工(Synthetic Employees)的合作,以提升工作效率。这一趋势预示着未来的企业运营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近几个月,有公司宣布他们正在研发人工智能代理,亦即“合成员工”,这些由计算机设备和程序组成的代理,涵盖了可编程机器人等。

这类数字劳动力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对传统工作场所的认识——它们能够处理电子邮件回复、发票整理、客户服务咨询以及日程管理等工作,有望替代现有的行政职员或成本高昂的第三方技术服务。

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认为,这些合成员工能够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并可能导致未来每周工作缩短至只需三天。他们还预测,在不远的将来,合成员工将在法律、投资、营销等多个行业承担起行政和研究职责。

2、NASA计划在日全食期间发射火箭,探索对地球大气层的影响

美国宇航局(NASA)计划在4月8日日全食穿越北美期间发射火箭,探索日食对地球大气层,尤其是电离层的影响。该机构将发射三枚火箭,作为“日食路径周围大气扰动(APEP,Atmospheric Perturbations around Eclipse Path)”任务的一部分。

日全食导致从白天到夜晚的快速过渡,已知会对温度和动物行为产生影响。然而,其对电离层效应的了解还很有限。

通常情况下,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会使原子电离,导致上层大气中电荷粒子增加。当黄昏降临时,这些离子会重新结合成中性原子,使得上层大气层变薄,直到黎明时分循环再开始。但是,短暂的黑暗时刻对电离层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

为了揭示这些现象,NASA计划在4月8日日食前、中、后分别发射三枚火箭。作为APEP任务的一部分,这些火箭将装载科学仪器,收集数据以研究日食如何影响电离层。

通过研究电离层对日食的反应,科学家们希望获得对这些扰动背后机理的深入理解,并增强预测及缓解太阳对通信系统影响的能力。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蓄电池使用的锂材料纯度越高越好吗?研究发现少量杂质不会影响性能

韩国浦项科技大学(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的研究团队发现,锂材料中的少量杂质并不会影响蓄电池的性能,反而可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延长电池寿命。

传统观念认为锂材料中的杂质会对蓄电池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锂材料的生产目标是确保至少99.5%的纯度。然而,这项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研究团队发现在锂原料中加入约1%的镁杂质不仅没有降低电池性能,反而在提升生产效率和延长电池寿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采用较低纯度的锂材料,而不是彻底去除其中的杂质,有助于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可减少高达19.4%和9.0%。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影响提供了新的途径。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衰老可能与特定基因无关,而更多与基因的长度相关

衰老过程可能不是由特定的“衰老基因”直接导致的,而是与基因的长度相关联。《遗传学趋势》杂志(journal Trends in Genetics)近期发表的评论文章中,研究人员提出,衰老相关的许多变化可能源于长基因表达量的减少。

从蠕虫到人类,跨越不同物种,以及在各类人类细胞和组织中,甚至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体内,都观察到长基因的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小鼠实验显示,已知的抗衰老因素,如饮食限制,可以减缓这一过程。

该研究由来自西班牙、荷兰、德国和美国的四个研究组合作完成,他们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相同的结论。

其中一位作者指出,长时间以来,衰老研究主要关注特定的与衰老相关的基因,但他们的研究表明,衰老更可能是一种与基因长度相关的随机物理现象,而非涉及特定基因及其功能的直接结果。

2、MIT研究人员开发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的革命性技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化学工程师们最近研发出一种高效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的方法。一氧化碳是制造乙醇等有用化合物的化学前体。这一过程若被应用于工业,有望帮助减少发电站等源头排放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量。

要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产品,首先需要将其转化为一氧化碳。传统的电化学方法虽可实现这一转化,但所需的能量成本高昂,成为一大障碍。为了降低这一过程的成本,研究人员探索了一种新方法:使用电催化剂。这种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降低所需能量,通过DNA链将其固定在电极表面。这样的安排让反应物更加集中,与其在溶液中自由漂浮相比,反应效率大大提高。

3、看不见的攻击:新冠病毒如何秘密地破坏心脏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研究发现,新冠病毒能在不直接侵犯心脏组织的前提下对心脏造成损害。这项研究发表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重点观察了新冠病毒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心脏损伤情况。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现象不仅限于心脏,也可能适用于其他器官和病毒。

科学家已知新冠肺炎会增加患心脏病、中风和长期新冠后遗症的风险。过去的成像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新冠患者会出现心脏炎症或损伤迹象。但科学界一直不清楚这些损害是由病毒直接侵犯心脏组织还是由身体对病毒反应产生的全身性炎症引起。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显示,新冠感染后,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引起全身严重炎症而间接损害其他器官,除了病毒直接对肺部的影响。这一发现也具有广泛意义,表明任何重大感染都可能对全身产生影响。”(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