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人笔下,猫的别称、寓意和象征意义丰富多样,在不同语境中的意象各不相同。比如“狸奴”——“猫,本狸属,故名狸奴”——揭示了狸-猫之间驯化的发展顺序,也体现出在演变过程中,主人对宠物的关爱逐渐加深,自愿称“奴”以表达亲密之情。又如“衔蝉”,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一方面猫有衔蝉行为;另一方面,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猫象征着美丽女性,衔蝉因此成为美丽的象征。此外,猫在夜间能够自如活动,因而被称为“衔烛”或“衔烛夜游”。其他别称还有“白雪姑”“黑虎”“鬼尼”“虎舅”“鼠将”“於菟”“女奴”等。

宋猫品种

宋代画作提供了关于猫品种的直观视觉依据,有助于深入了解当时的猫种类。根据文献记载和遗存绘画作品,宋代猫毛色繁多,名目奇异。品种主要有“四时好”,“凡纯色,无论黄白黑,皆名四时好”(图1左边纯白色猫);“玳瑁斑”,“一种三色猫,盖兼黄白黑,又名玳瑁斑”(图2左下角小猫);“乌云盖雪”,“乌云盖雪,必身背黑,而肚腿蹄爪皆白者方是(图3)。若仅止四蹄白者,名踏雪寻梅,其纯黄白爪者同”(图4中下黑猫);“挂印拖枪”,“纯白而尾独纯黑,额上一团黑色,此名挂印拖枪,又名印星猫。人家得此主贵,故云:‘白额过腰通到尾,正中一点是圆星’”(图5);“金被银床”,“黄身白肚者,名金被银床”(图6);“雪里拖枪”,“纯白而尾独黑者,名雪里拖枪,最吉(图7趴猫)。故云,‘黑尾之猫通身白,人家畜之产豪杰’。通身黑,而尾尖一点白者,名垂珠”(图4左一猫);“缠得过”,身上有花,四足及尾又俱花,亦佳(图4桌脚猫);“金簪插银瓶”,“通身白而尾独黄者”(图8中间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南宋)靳清:双猫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南宋)毛益:蜀葵游猫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北宋)佚名:富贵花狸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南宋)佚名:宋人戏猫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 (南宋)苏汉臣:冬日婴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 (南宋)佚名:狸奴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 (南宋)佚名:狸奴婴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 (北宋)赵佶:耄耋图

以地域划分,主要有海州猫、楚州猫、简州猫、临清狮猫、安陆野猫、南澳歧尾猫、贺州囊狸、东海海狸等,带有浓重的区域色彩。除了本土猫外,诸多外来猫亦通过各种途径传入。古籍中不乏域外贡猫、外来猫的记载:“猫自番来者有金眼银眼,有一金一银”,同时还提到了“暹罗产狮猫”。(《猫苑·灵异》)《天南行记》记载,至正二十六年,安南国进贡皇后中“有风狸一头”。在宋代,人们从契丹引进了一种名为“貔狸”的猫科动物,主要用途是食用。据《渑水燕谈》记载,“貔狸”产自契丹国,体型类似大鼠但脚短且肥胖,肉质鲜美。《画墁录》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南使至契丹时,对方会秘密供应“貔狸”,这种“貔狸”即黄鼠狼。《梦溪笔谈》还对“貔狸”的口感进行了描述,称其味道如豚肉般鲜美且口感脆爽。

宋猫角色

宋代猫可以角色分为四大类:捕鼠猫、定时猫、药用猫及宠物猫,其中甚至透视着宋代社会结构。

捕鼠

《西山读书记》对猫捕鼠的过程进行了详尽而细腻的描绘:“猫之捕鼠,四足据地,首尾一直,目睛不瞬,心无他念,惟其不动,动则鼠无逃矣。”猫有类似于虎的捕食习性,常通过划地预测猎物位置,民间称之为“鼠卜”。“猫属丁火,故尤灵于夜”,猫之目能夜视。(《物性纂异》)《游秦岩》中描述:“龙遮侧岸路,猫护高廪藏。”《却鼠刀铭》提及:“夫猫鸷禽,昼巡夜伺。”《失猫一首》中写道:“跳似猴难摄伏,纵擒无鼠敢从横。”陈著《怜猫示内》描述:“黑花一衔蝉,捕攫奔走捷,巧黠乃其天。”这些文献显示,宋代人对猫的习性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并掌握了其独特的捕食技巧与行为习惯,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猫进行捕鼠。

吴龙翰《持敬堂》“断断猫捕鼠”;林锡翁《猫儿石》“猫儿峰小眼精光,来护仙家石廪粮”;钱时《义猫行》“我家老狸奴,健捕无其比。高卧不忧鼠”;张镃《虎斑猫》“百丈慵参老野狐,一双俄得小於菟。眈眈肯听豺声怯,索索当令鼠辈无”;曾丰《社鼠》“依附宜灵寖陆梁,乘人切忌肆为殃。不知猫在旁窥伺,才堕其机辄中肠”,这些都证明猫在宋人的生活中扮演了得力助手的角色,甚至被视为家庭成员“同寝处”。《月河闻录》收录了一则颇具趣味的轶事:一位胆怯之人夜宿严氏外楼,听闻楼板传来异响,疑为鬼魅降临,于是便拿起被子扑击鬼魅。待天明时分,方才发现竟是一只狸猫。此故事亦揭示了狸猫捕鼠的特性与习惯,足以让人想象出狸猫捕鼠生动活泼的身影。宋人甚至效仿猫鸣以吓退老鼠,“饥鼠稍出穴……痴儿效猫鸣”,(《同谢师厚宿胥氏书斋闻鼠甚患之》)“鼠啮叱不止,呼奴效猫鸣”;(《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饥鼠知自迁,畜猫竟徒设”,(《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也从反面衬托当时人认为捕鼠能力差的猫不算好猫。

定时猫

民间百姓通过猫眼来辨识时辰,“猫眼定时甚验”。(《猫苑·灵异》)有歌云:“子午线,卯酉圆,寅申巳亥银杏样,辰戌丑未侧如钱。”(《物类相感志·禽鱼》)《尔雅翼》云“目睛早晚圆,日中如线,就阴则复圆”;《埤雅·释兽》“猫旦暮目睛皆圆,及午即敛如线”;赵孟坚《高渭南席上烛照牡丹·其二》“日午猫睛一线时”;《梦溪笔谈》也载有:“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古人将猫眼视为钟表,认为猫的眼睛在早晨和傍晚时呈圆形,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为细长,到了正午则如一线。这一颇具趣味的“计时”方式展现了他们日常生活之经验与敏锐观察力。据此,将一种宝石命名为猫眼石,其质地晶莹洁白,透明如猫眼。

药用猫

在宋代,猫是具有药用价值的动物。宋代医学著作中记载,猫肉、猫骨、猫脂等具有药用作用,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野猫肉不仅具有解毒功效,可治疗鬼毒,《太平御览》云“野猫肉,治鬼毒,皮中如针刺。孟诜曰:‘治鬼疟’。”还可治疗男女科,《本草衍义》载“野猫阴茎,治妇人月水不通,男子阴㿗”;“狸,形类猫,皆可入药”。此外,《证类本草》中载野猫骨能够镇心安神。在北宋的医学经典《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狸头、蹄骨”可用于治疗瘰疬肿痛。该书亦提及“猫头”具有收敛痈疽的功效。在宋代诸多医药典籍中,均有关于猫类动物药用价值的记载。在《箧中方》中,“小儿阴疮,猫头骨烧灰,傅之”。《食物本草》认为猫肉可治疗对口疮。《本草衍义》中记载,“猫涎,治瘰疬,刺破涂之”。《证类本草》指出猫肝可用于治疗痨瘵,特别是黑猫肝疗效更佳。此外,《溥济方》中提到,猫儿头上的毛可用于治疗鼻擦破伤,将其煎碎后混合唾液敷用。《大观本草》则记载了乌猫屎可治疗小儿疟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认为,猫粪烧灰后服用可治疗齁哮痰咳。

宠物猫

早期人们饲猫的初衷多为防治鼠患,更重视猫的功用性;而在饲养的过程中,人与猫之间逐渐产生更多情感上的依赖。宋墓曾出土的家猫骨骼未发现人为痕迹,为特意放置的饲宠,是人们为培养生活伴侣或寄托生活情趣而畜养的。古今名贤,有猫癖者多矣,与一般民家求其“却鼠”不同,皇家贵族养猫则多作为休闲生活中的私宠伴侣,宠物猫多为狮猫,“形色丰美可珍,惟耽慵逸,不能捕鼠”“狮猫身大,长毛蓬尾”,特见贵爱。古人甚至认为“梦狮猫,为丰亨久安之象”。(《猫苑·灵异》)宋孝宗为刁光《蜂蝶戏猫图》题“白泽形容玉兔毛,纷纷鼠辈命难逃”,文中用“白泽”“兔毛”形容猫,可以推断出图中猫咪的毛发光泽亮丽,养护得当,应为一只“狮猫”。“衔蝉毛色白胜酥,搦絮推绵亦不如”,(《乞猫送猫诗》)描绘了猫的毛发色泽亮丽,质地柔顺,堪称棉絮般的柔软洁白,从侧面反映了宠物猫的生活优越。特权阶级的家猫,享有更为尊贵的地位。《老学庵笔记》载“桧女孙崇国夫人者,方六七岁,爱一狮猫。亡之,限令临安府访索。逮捕数百人,致猫百计,皆非也。乃图行百本,张茶坊”,此为宋代独一无二的寻猫启示,彰显特权阶层为追寻宠物猫而不顾扰民。乃至猫亦沦为贿赂之品,《西湖志余》记载:“时任府尹曹泳,因偏爱之人以金猫行贿,方才作罢。”宋代皇宫大内的猫狗甚至“皆有官名食俸”,“中贵养者”的猫被称呼为“老爷”。(牧仲《筠廊偶笔》)

随着养猫风的兴起,宠物猫饲养逐渐普及,广大民众尤其是文人阶层,多选择养猫作为精神寄托。诸多文人因老鼠侵蚀书籍及物品,导致夜晚难以入眠,饱受鼠患之扰。他们往往将猫视为守护书籍的得力助手,甚至通过诗歌表达对老鼠的忧虑以及对猫护书的感激之情,猫被赋予了更多的正面形象和寓意。家中无猫者通过向其他人乞猫来捕鼠,由此衍生出了乞猫现象。这一现象进一步推动了乞猫诗的兴盛。许多文人雅士通过诗词来表达他们对生活、自然和动物的感悟和热爱,而乞猫诗作为他们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更显得生活气息浓厚,情感色彩丰富。如黄庭坚《乞猫》:“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周紫芝《次韵苏如圭乞猫》:“饥鼠窜旁舍,不复劳驱除。何为走老黥,贯鱼乞狸奴。”曾几《乞猫二首·其一》:“春来鼠壤有余蔬,乞得猫奴亦已无。青蒻裹盐仍裹茗,烦君为致小於菟。”这些乞猫诗通过描绘猫的形态、习性、性格等特点,表达对猫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还刻画与猫相处的场景,展现出人猫之间的亲密关系。

宋代“猫市”

在宋代,并未设立专门针对猫的交易市场,然而相国寺内的万姓交易市场已有商贩从事猫的买卖。“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东京梦华录·相国寺内万姓交易》)《武林旧事》中记载:“市楼中有售玉面狸者”,亦称“牛尾狸”。此物种在捕鼠方面表现勇猛迅速,且因其仅以山果为食,肉质口感鲜美醇香。将其制成糟食更为美味,堪称醒酒佳品,为山珍之冠。因此玉面狸备受宋代民众青睐与推崇,诗坛雅士为其挥毫泼墨。杨万里曾有幸获得一只牛尾狸并将其敬献。在献词中,杨万里将此狸称为“皂衣郎”,并赋诗赞誉:“狐公韵胜冰玉肌,字则未闻号季狸”。皂衣郎原指古代官府中的差役或侍从,常着黑色衣装。苏东坡亦曾作《牛尾狸》诗:“首如狸,尾如牛,攀条捷崄如猱猴,橘柚为浆栗为糇。”在宋之前,人们已有食用猫肉的习俗。宋时,买卖和屠杀猫的现象屡见不鲜,猫狗铺被称为“野味店”。商贩们甚至为了追求利益而偷窃猫。据《桯史》记载,岳珂家中养了一只擅长捕鼠的青色猫,某日突然失踪。有人透露,“和宁门有肆,号曰鬻野味,皆猫犬肉也”。由于市区居住地狭窄,猫容易被捕获,夜晚被送到和宁门商铺,无一幸存。

宋代人还食用猫脂,成为当时肉食消费的组成部分。猫脂可作为食品,亦可蘸蜜糖一同食用。此外,安陆产的野猫花猫,其皮毛每年皆需纳入贡品,适用于皮草制作。野猫之毛亦可作为笔出售。灵猫与海狸则为香料动物,所产灵猫香及海狸香可用于上贡或对外销售。关于宋代猫的价格,一例染色猫的交易案例颇为引人注目。南宋中期临安小巷的居民孙三,把一只白猫染成“干红深色”,使用奸计骗得打算进献给皇帝的内侍买走:“竟以钱三百千取之”,(《夷坚志·三志已·干红猫》)即300贯。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宋代猫的价格之高,还反映了宠物市场的繁荣和人们对猫的需求。

宋人认为单胎猫更为贵,更受欢迎,双胎猫则较为便宜,一胎四子的猫被称为抬轿猫,价格较低。若四子中有两子存活,则被视为佳品。随着养猫市场需求旺盛,与猫相关的手工艺品市场亦逐渐繁荣,例如猫粮买卖,《东京梦华录》载有临安市场“养猫则供猫食并小鱼”,(《东京梦华录·相国寺内万姓交易》)“卖生鱼则用浅抱桶,以柳叶间串,清水中浸,或循街出卖”,所以聘猫时人们大都“买鱼穿柳”。诸如“猫窝、猫鱼、售猫崽、改良猫犬”等一系列行业皆可见于当时。(《武林旧事·小经纪》)此外,还有一种专门用于捕鼠的器具,名为“竹猫儿”,实为竹制器具,用以捕捉老鼠。(《武林旧事·小经纪》)这些行业的兴起皆源于当时养猫风气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