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的一项分析海洋化石同位素的研究,3565万年前的两次大规模小行星撞击留下了巨大的陨石坑,但没有造成长期的气候变化。 这些发现凸显了地球气候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稳定性。

根据伦敦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两颗巨大的小行星在大约3565万年前撞击了地球,但并没有导致地球气候发生任何持久的变化。

这两块石头都有几英里宽,撞击地球的时间相距约 2.5 万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留下了 60 英里(100 公里)长的波皮盖陨石坑,在美国切萨皮克湾留下了 25-55 英里(40-85 公里)长的陨石坑--这是地球上已知的第四大和第五大小行星陨石坑。

这项发表在《地球与环境通讯》(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杂志上的新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小行星撞击后的15万年中气候发生了持久的变化。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当时生活在海洋或海底的微小带壳生物化石中的同位素(原子类型),推断出了过去的气候。 同位素的形态反映了这些生物活着时海水的温度。

共同作者布里奇特-韦德教授(伦敦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科学学院)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最重要的一点是,撞击之后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变化。 我们本以为同位素会朝着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移动,表明水域变热或变冷,但这并没有发生。 这些大型小行星撞击发生后,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星球似乎一如既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岩石中发现的二氧化硅液滴或微球的显微镜图像。 图片来源:Natalie Cheng / Bridget Wade

"然而,我们的研究不会发现几十或几百年的短期变化,因为样本是每1.1万年采集一次。 在人类的时间尺度上,这些小行星撞击将是一场灾难。 它们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海啸,引发大面积火灾,大量尘埃会被吹到空中,遮住阳光。对导致恐龙灭绝的更大的奇克苏鲁伯撞击的模拟研究也表明,气候的变化时间尺度要小得多,不到25年。因此,我们仍然需要知道即将发生什么,并为防止未来撞击的任务提供资金。"

包括韦德教授和地球科学硕士生娜塔莉-程(Natalie Cheng)在内的研究小组分析了1500多件被称为有孔虫的单细胞生物化石中的同位素,这些化石既有生活在靠近海洋表面的(浮游有孔虫),也有生活在海底的(底栖有孔虫)。

这些化石的年龄从 3550 万年到 3590 万年不等,是在科学深海钻探项目从墨西哥湾海底提取的岩芯中发现的。

据估计,当时撞击的两颗主要小行星的宽度分别为 3-5 英里(5-8 千米)和 2-3 英里(3-5 千米)。 两颗小行星中较大的一颗造成了波皮盖陨石坑,其宽度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相当。

除了这两次撞击之外,现有证据表明,在这一时期--始新纪晚期--有三颗较小的小行星也撞击了地球,这表明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发生了扰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岩石中发现的二氧化硅液滴或微球的显微镜图像。 图片来源:Natalie Cheng / Bridget Wade

研究人员指出,以前对当时气候的研究并无定论,一些研究将小行星撞击与加速变冷联系起来,另一些研究则将小行星撞击与气温变暖联系起来。

然而,这些研究的分辨率较低,研究样本的时间间隔比11000年更长,而且它们的分析也比较有限--例如,只研究了生活在海底的有孔虫的种类。

通过使用生活在不同海洋深度的化石,新研究更全面地展示了海洋是如何应对撞击事件的。

研究人员观察了多种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的碳和氧同位素。

他们发现,在两颗小行星撞击前约10万年,同位素发生了变化,表明表层海洋升温约2摄氏度,深层海水降温1摄氏度。 但在撞击前后或撞击之后,没有发现任何变化。

在岩石内部,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两次重大撞击的证据,即成千上万的玻璃或二氧化硅小液滴。 这是含二氧化硅的岩石被小行星汽化后形成的。 二氧化硅最终进入大气层,但在冷却后凝固成液滴。

论文合著者、地球科学硕士毕业生娜塔莉-程(Natalie Cheng)说:"鉴于奇克苏鲁伯撞击可能导致了一次大灭绝事件,我们很想研究在始新世期间发生的一系列小行星撞击是否也导致了持久的气候变化。 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撞击并没有引起明显的气候反应。从保存在微化石中的化学成分来解读地球的气候历史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 特别有趣的是,我们选择了有孔虫物种,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美丽的微球体标本"。

编译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