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吃粽子、赛龙舟、佩戴香囊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端午节的大主角——大美男屈原。关于屈原的传说很多,其中美貌便是一项,当年这位让姑娘嫉妒、让男人惊叹的大帅哥,究竟长啥样?今天我们就从史书的图画记录和艺术家的创作中来一探究竟。

明代王圻辑,万历年间刻本《三才图会》中的屈原像,这深邃的眼袋,估计是老年的屈原,丹凤眼还是能看出年轻时的美貌。

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中的屈原像。和明代的记录相比,样貌差别不大,都是浓眉丹凤眼。

清代修浙江临海屈氏世谱中的屈原,打破了对“美男”的认知,如此骨感的面庞,似乎距离绝世美男还有一些距离,不过这消瘦的样子和历史中的记录颇为温和。

明末陈洪绶作品《屈子行吟图》中的屈原形象和史书中的刻画十分且近,从中也能看到当时的审美趋势,瘦肉、羸弱仿佛是文人士大夫的标配,屈原作为文人士大夫的先驱和偶像,自然也被赋予这样的形象。加之他常年累月忧思国家之事,为民众忧虑,难免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文弱书生印象。

南京博物院藏明代朱约佶绘《屈原像轴》却又不一样。在画面中,屈原的形象从拘谨的文人形象变得更加洒脱和自在,不仅有文人的气度,更有侠士的风范,象征着他对理想的追求和浪漫主义的精神求索,体现出艺术家在历史基础上的变化和升华,提炼出人物的精神气度加以表现,让人物的性格更加丰富。

河北省博物馆藏的清黄应谌绘《屈原卜居图》,描绘屈原被谗放逐,往见太卜郑詹尹,问卜自处之道的故事。除了形象之外,一个人的品德还表现在他做的事情上,选取能够代表人物性格的故事,让屈原的品格、样貌能够融为一体,也体现出艺术家的巧思。

傅抱石《屈原行吟图》即是结合了屈原的样貌特征,又选取了“行吟”这一表现人物特点的行为,把屈原的形象刻画的有血有肉。加上环境的渲染,此时人们已经不在意屈原的美貌究竟是什么样,他到底有多美,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在由他的行为和思想决定的人格之美上,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王西京笔下的《屈原像》没有选取屈原青年时的样子,反而着重描绘他老年时的样子,表现的也是经历时空积淀后表现的人格之美。

刘旦宅的《屈原像》可能是最为接近我们想象中屈原的样子,刘旦宅不仅爱画屈原人物画像,他的《屈原》连环画创作也相当不俗。

我们透过画家的笔和史书的记录看到了屈原的“原本”的样貌,他的《离骚》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心中不可逾越的高山,他的经历与命运也雕琢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标准形象。这种“屈原情结”,作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心理留存对历朝历代文人的人格与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描绘屈原也就成为描绘自我、描绘一种精神与文化继承。

艺术家笔下的屈原无论样貌如何,都体现出一种文化的追寻与自我的认知,在人格和思想上,都是“美不胜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