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您好,我也是做珠宝设计的,想和您交流一下可以吗?”

“我一直关注您的设计产品,很喜欢。”

在首届中国匠人大会设计分论坛上,在台下等待发言的刘明明不时被身边慕名而来的“粉丝”包围,他们口中的这位“刘老师”是大树珠宝工作室的创始人刘明明,一个阳光开朗、朴实热情的的80后大男孩。

作为年轻人,刘明明和其他年轻一代没什么不同,休息时喜欢和朋友一起打球,平日里工作、生活两点一线,偶尔抱怨下带娃很累,却会“爱屋及乌”对萌萌的东西多看两眼。

作为新生代的匠人,他和同龄人又有些不同,偏爱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偏好文化中沉积许久的佳酿,比起整日为了“目标”忙碌焦虑、低头前行的人们,刘明明更像是仰头奔着山巅的理想而去,步伐不疾不徐,走的更加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误打误撞 因祸得福

从小学画画的刘明明选择珠宝专业是个偶然,因不是自己的理想专业也曾想放弃。“就像我现在常说的,我们不喜欢一个新鲜的事物不是说它不够好,而是不够了解,当我对珠宝了解的越来越深时,就会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现在很庆幸也很开心当时选择了珠宝。”

刚毕业的刘明明处于人生选择的迷惘期,一个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生面对血雨腥风的市场,随手一点小风浪就会让人失去信心和勇气,“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到南方工厂去”,当时的刘明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抛下身段从珠宝的源头学起,从最基础的活儿干起,从最初级的材料做起,从解决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经历了行业里真枪实弹的洗礼再回到珠宝设计上,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这种不服气的韧劲儿和海纳百川的包容度,在刘明明的珠宝设计中也可见一斑。明知金属的质感偏向硬朗,而自己的灵感多来自国画灵动的水墨意境,通过拉丝、磨砂等工艺,刘明明用一种设计的形态去遮掩金属硬朗的感觉,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用金属完全表达中式的感觉有难度,但不是不可能”。坚持、融汇、包容、重生,这是看过他作品的人常有的反应。

设计师最重要的是做自己

“一个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和灵感与他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和后来的专业学习、培养有一定的关系,但最重要的是要做最最真实的自己。作品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有的是可爱,有的是调皮,不管哪种只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就好。我的灵感来自对生活的体验和对某种文化类型的喜好。”最近在家带娃的刘明明,设计风格上出现了“萌物风”,“受她影响,就是会对可爱的东西多看两眼”,“珠宝化的设计是接下来主要尝试的,通过艺术的处理和变形,把东西做的比较高级”。

谈起对匠人和匠心的理解,刘明明给出两个关键词:专注、坚持。“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乐趣多过坚持和痛苦,专注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受环境的影响挺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有时又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现实,想要实现精神上的理想,有时候不那么容易,也会让我们浮躁和紧张,所以需要更多的理由和动力去沉淀下来”。

赵普在匠人大会上反复强调的观念“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深得刘明明的心,在他看来珠宝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既有材质的变化又有设计思想的体现。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大家现在的意识提高了,接受度高了,让设计师也有了更大的设计空间,“现在不被市场接受不代表未来不会,可能现在艺术款的珠宝过几年就成了常规款,思想和文化都在进步,接受能力也在提升”。

最满意的的作品永远在下一件

刘明明给自己的珠宝工作室取名“大树”,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给大家带去更多温暖和美好,让自己的珠宝思想能够像大树一样生长,工作室的logo是一颗心,也是希望自己的设计能让人有好的联想。

暖男气质十足的“大树”还记录着刘明明的爱情故事,难能可贵的是在商业化氛围不断增加的当下,刘明明的作品始终坚持美好,坚持人情世故中的小情谊,关注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确幸。“现在大家都不记得我的真名叫什么了,都叫我大树,这也挺好的”。

面对商业化浪潮,刘明明的态度很客观,“商业化道路挺有意思的,需要商业氛围的支持才会有支持,产品才会更好。商业行为和艺术设计不冲突,未来是互相促进的状态,可以有更多的动力把艺术设计做的更好”。在他看来“现在的珠宝市场处于一个蓄势待发的状态,不是百家争鸣,设计师都处于创业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壮大,设计师对市场的认知可能还没有那么全面,市场对设计师的价值认可还不够,这是个很有前景、很伟大的市场”。

刘明明说只要是自己觉得做的不错、设计感十足的设计款作品,都不会滞销,所以商业和设计一定是不矛盾的。至于最满意的作品,永远在下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