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工业设计是技术与审美的杂糅,服装设计是生理心理和美学的综合艺术,那么创意设计是什么?它是制造业的灵魂,是将“再简单不过的东西或想法不断延伸给予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它或是新奇凝练的视觉形象,或是简洁实用的产品体验。创意是神秘的,而设计却是有目的的,大到一座建筑,小到包装上的一个logo,创意设计跨越学科、行业、风格而存在,于是就对创意设计师们提出了相比其他单一行业设计师更高的要求:他们的“脑洞”要够大够多,要有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要了解不同品类不同性能的产品,要对市场和行业高度敏感。

“实物消费变少,体验消费变多”,消费市场的新格局使得“创意”在整个营销过程中的地位愈发微妙,消费者不再单一地为了买而买,消费场景的代入感、品牌理念的认同性都成为消费内容的一部分,设计师的责任也愈加重大。提及创意设计师,就不得不谈起“华人创意教父”——包益民。

包益民,亚洲知名创意设计师,台湾包氏国际公司创办人,国际著名杂志《Wallpaper》在2008年评选他是为亚洲的创意产业经济带来卓越贡献的杰出人士之一。 2009年,他成为首位获邀担任戛纳广告设计展评审的华人,曾服务过各行业的许多国际客户。

“高级感”促使消费者慷慨解囊

设计有没有好坏之分?“能够让你掏钱买的就是好的,不想掏钱的就是不好的”。这是包益民的观点,在他看来这是衡量设计好坏最简单直接的一个标准,是他独特的“游戏规则”。他认为好的设计是会促使消费者产生去拥有它的欲望,如今消费市场发生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复杂起来,他们需要产品做得“高级”一点。即使快时尚品牌只卖二百块的商品,如果能带给消费者非常高级的体验,比如:店面在市中心的黄金地段,用最好的装潢来营造高雅的消费场景,对标奢侈品店面的服务,那么就会被很多人接受。

“现在的消费者需要的是既便宜又高级的商品。”当被问及这样的市场导向,会不会使设计师一味追求市场趋势而失去初心时,包益民认为,好的设计师是不会受市场影响的,“设计师应该有‘六把刷子’,可朴实、可奢华、可古风、可工业风,设计师这个职业是必须要会很多事情才能被称之为设计师。”

互联网时代,营销阵地从实体店转向网络,消费速度越来越快,但用户买到心爱之物的概率反而越来越小,初次体验的不美好可能造成的后果是被消费者永久抛弃。“这种情况下,设计需要做得更扎实”,包益民说,“互联网不能保证买到商品的品质,它只是让商品卖得更快。同样,买到质量比较差的商品的概率也更大,设计不能被互联网迷失。”他用纸媒的艰难处境来类比实体店的消亡,“问题还是在内容,设计也是一样,互联网只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想得更远一点。消费形式不是影响销量的根本,好的设计也不会因为营销平台的转变而失去价值。”

爱设计的人更不应该忘记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创意来源于哪里?一个个“脑洞”不可能无来由地出现,有经历才会有创意,这正是包益民所认为的“设计师的优势”所在。在他看来设计这个产业本身就是用来体验的,生活中丰富的观察与人生中各种不同的经历才是灵感不枯竭的真正所在。“吃一个冰淇淋不是就只吃,吃的时候会想这个冰淇淋为什么要这样做,它卖得好不好,它为什么放在这个地方卖,它的这个包装对吗?即使是冰淇淋也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去想,习惯了这样的话,对所有的东西都会有观察。”这也正是他认为的设计师的优势所在,他们可以一直透过职业来探讨这个世界,从旅游或读书等不同经历获得灵感。当然,这个职业反过来也逼着设计师去体验很多美好的东西,这既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优势,也是设计师获得灵感的一种方式。

Working with Kaws and JUT Arts on "ART TOY" Project.

永远和最优秀的人搭伴合作

有设计需求,就有甲乙双方的矛盾。与 “甲方”共事几十年的包益民理性分析了客户与设计师之间的微妙关系:设计师想法与客户相左时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一是设计师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二就是去接受客户——毕竟甲方是付出成本的那一方。包益民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总结出双方高效沟通的要素:理解甲方。他说道,“有时候设计师的想法其实是不成熟的,只是在坚持一个自尊心而已。设计师可以尝试去做自己的商品,这样就会知道从设计商品到投入市场,整个过程中的‘痛点’,就会了解客户提出的那些看似不合理的需求,也能更恰当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从1995年公司成立,到成为亚洲最知名的设计公司,包益民坦言,学做老板也是一门功课。他认为引导员工让他们自我成长是最重要的,远高明于一味地鼓励,因为工作本身就是怀着热忱,付出代价去学东西,设计师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行业,作为老板的责任就是去选择正确的人,优秀的人会带出另外一个优秀人的人。提到对公司未来的展望,包益民更期待没有老板的未来:“我喜欢好莱坞的模式,制片找了一个脚本,然后去找导演、找演员、找钱,把片子拍出来,拍完人就散了,直到下一个工作,我觉得这样的模式是比较好的。”优秀的人一起做事效率更高,相比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流动率也能保证团队能够时刻保有新鲜血液,不断产出有创意的点子。

Working with Buick China and Karl Lagerfeld on "ART CAR" project.

“上班的时候学到的是永远要找最好的人来搭伴合作,这是我坚信的一件事,也用在我身上了,所以我的工作就是一直去找这些合作的机会去跟全世界的人合作,因此我不会只找某一类合作方合作,就像奢侈品、做跨界,也是在找全世界顶尖的人合作。”多年以来,包益民一直想挑战自己,邀请最优秀的人,跟最好的人学习、工作,这是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一直追求的。正是如此,包益民格外鼓励年轻设计师们尝试去做“圈外人”,投资自己,不断用丰富的经历去填充创意。“设计师的问题是他们常常只交圈内的朋友,比如平面设计师只是跟另外一个平面设计师相处,建筑师只跟建筑师在一起,其实这是很危险的。设计师必须要认识更多的朋友,比如做律师的、做创投的、做网络的,这样才能打开眼界。人们觉得设计师天马行空,但事实是,设计师是一个非常容易感到害怕的族群,他们被局限在自己的圈内不愿意出来,事实上这对设计师的发展并没有好处。我就是想要告诉大家,告诉年轻的设计师,设计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除了设计师之外你还可以扮演很多种角色,人生是有无限可能的,要把自己的角色拓展到最宽。”

设计本来就不应该有限制

谈及对2017站酷CUBE活动主题“设计不设限”的看法时,包益民表示十分赞同这个观点,设计确实不应该设限,短短几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设计师的劣势和局限,正如他本人的发展路径——那么与众不同又野心勃勃,多年来,他的团队经营业务横跨了杂志、品牌、商品设计及经纪,再到出版自传、著书立说,包益民的身份早已不是设计师这么简单,在经营与营销这件事情上,一个出色卓越的企业家也不过如此。“我绝对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豪车的平面设计师,我很热爱设计但是我更爱人生本身,爱人生的丰富性,我不会只着迷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