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里的彩色之光

彩色玻璃镶嵌画可以上溯至公元1世纪,当时这一工艺并不局限于宗教场所,根据考古,如今我们得知富有的罗马贵族在豪宅中采用了这种装饰工艺。而将玻璃花窗作为教堂装饰,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图尔斯的格雷哥主教(约540年-594年)就曾对教堂彩色玻璃窗失窃的事件做过记载。

彩色玻璃镶嵌画可以上溯至公元1世纪,当时这一工艺并不局限于宗教场所,根据考古,如今我们得知富有的罗马贵族在豪宅中采用了这种装饰工艺。而将玻璃花窗作为教堂装饰,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图尔斯的格雷哥主教(约540年-594年)就曾对教堂彩色玻璃窗失窃的事件做过记载。

跨越两千年,玻璃花窗的使用场合有私人住宅,也有公共场所,有基督教堂,也有清真寺。我们暂时撇开五花八门、年代各异的花窗,把目光投向中世纪最末几百年的欧洲天主教花窗。运用彩色玻璃装饰教堂虽然早已有之,但是大量使用大面积的花窗,则是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内部

当我们站在哥特式教堂跟前,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宏大、庄严的建筑。从外部看,所有嵌于墙体的花窗都服从于这磅礴的气势,显得暗淡无光。但当我们进入教堂中,几乎布满建筑立面的玻璃花窗在阳光的衬托下所缔造的灿烂景致却在庄严中增添了一份柔和之美。

▲巴黎圣母院花窗

技术与艺术是一对双生兄弟。纵观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许多时候艺术的进程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开启的。法国巴黎的圣丹尼修道院是如今公认的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它的尖肋拱顶、飞扶壁、玻璃花窗构成了哥特式教堂的主要特征。

▲圣丹尼大教堂花窗

12世纪,圣丹尼修道院经历了一场大火。在火灾过后的修复中,教堂西侧增加了一个立面。它的增加使得穹顶的重量从墙体转移到了柱子和室外的飞扶壁上,由此正式拉开了新时代教堂的建筑篇章,也就是哥特式风格。圣丹尼修道院被认为是第一座哥特式教堂,作为这一建筑风格标志之一的彩色玻璃窗也随之开启了一段绚烂的历程。哥特式建筑的墙面上开出了大片的空隙,挤压了壁画的创作空间,转而给了玻璃花窗提供大量的发挥余地。巨大的花窗改变了罗马式建筑的采光不足,当阳光透过花窗进入教堂,所形成斑斓的朦胧光束为这个衔接人间与天堂的精神空间增添了不少神圣的氛围。

▲圣丹尼大教堂花窗(局部)

花窗怎么制作?

玻璃花窗的制作,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安装,都需要极为严谨的安排。每一块玻璃都必须达到抵御恶劣的天气的标准,并且能够承担起自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中世纪制作的花窗直到现在仍完好无损。

不同时期的花窗色彩和形状都有所变化。13世纪之前,彩色玻璃面积小,表面略粗糙,颜色主要为红色和蓝色。据说红色象征着耶稣的血液,而蓝色则是代表着天国。之后,13世纪普遍运用了银染法进行着色,色彩逐渐丰富起来,有了黄色、金色、白色、紫色等。

花窗制作的过程繁复却也井井有条。首先,设计师画会画好一份与即将安装的玻璃等大的草图,让捐赠人过目,如果满意就签订合约。之后,制作彩色玻璃并在教堂中进行拼接。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科隆大教堂花窗

制作玻璃的基本材料是沙石,沙石中的硅是制作玻璃的必要成分,但沙石中的铁成分,却使烧制出来的透明玻璃无法避免地偏向绿色,并且表面不太光滑,还含有气泡。制造者们在半熔解的玻璃中加入氧化物,形成了彩色的玻璃。例如,加入铜的玻璃会呈现出蓝绿色,加入钴则会呈现深蓝色,加入金形成红色。但彩色玻璃还必须经过表面的上色,并且需要通过加热使颜料融于玻璃,这样才能留下永恒的色彩。

当彩色玻璃制作完毕,就可以着手组合花窗了。制作者们要按照创作好的图纸,根据不同的图像,将彩色玻璃分割成小块,而后进行马赛克式的拼接。一直到15世纪,花窗工艺才从复杂的拼接中解脱出来,得以实现在大块玻璃上直接绘画。

▲米兰大教堂花窗(局部)

眼花缭乱的花窗主题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光亮对于基督宗教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12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渠道认识上帝,一种是理性的哲学思维,另一种是神圣启示。他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内、外感觉(尤其是感官),才能最终与上帝沟通,灵魂才得拯救。”然而,当时极低的教育普及率,使大多数人都不识字,更别提能够进行系统的神学思考。

中世纪的欧洲人与上帝交流,主要通过教会,而教堂则是实现交流的场地。由于大多数人都无法阅读和书写,人们认识上帝的方式便只剩神圣启发了。因此,基督教艺术所营造出的教堂神圣的氛围和具体的宗教图像,提供给信徒们一个认识上帝的直接通道,并唤起这些在尘世间苦苦生存的人们对天堂的向往。

花窗的主要功能并不是让教堂内的人们看到建筑之外的事物,而是作为神圣空间的部分存在。在中世纪最后几百年中,花窗作为基督教神圣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众提供了炫目的感官体验。虽然花窗表现的主题也因不同年代而各有倾向,但这些华丽的彩色玻璃,主要不离四个题材。

第一类题材围绕着《圣经》的精髓内容,例如“耶稣诞生、复活、受难”,或是“逐出伊甸园”诸如此类基督信仰的核心事件。

第二类题材描绘的是基督教历史中圣徒的生平事迹。他们在信仰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心,是在世凡人的最好榜样。

第三种题材表现的是彩窗捐赠人的形象,中世纪时期,彩窗的捐赠是富庶的皇室、贵族、商人“赎罪”的方式之一。他们通过这种形式,把自己的形象永久地留在了“上帝在人间的居所”。

最后一种题材是图形、植物与动物。当然,他们都是基督教信仰中的象征图像。例如,鸽子是很常见的形象,它代表着圣灵。

一种“非主流”的花窗

西多会是法国人罗贝尔在11世纪成立的天主教隐修院的俢会。一位名叫罗贝尔的莫莱姆修道院院长因不满院内长期滋长的奢华作风,带领着20多名信徒在一篇荒野上建立起一所名叫“西多”的修道院,以贯彻本笃会的宗旨。

西多会的教堂一贯坚持朴素、简洁的风格。与一般哥特式教堂色彩缤纷的花窗不同的是,西多会教堂的玻璃花窗通常纹饰简洁,甚至有些直接不采用彩色装饰,而用青黑色描绘整面玻璃窗的花纹。

有趣的是,正是西多会黑色纹理和白色玻璃的组合,在上个世纪给了香奈儿的创始人Coco Chanel女士灵感源泉,设计出了双C的品牌标志。

中世纪的花窗艺术,作为教堂中神圣象征的一部分,因着信仰被不断推进工艺,但也因着信仰而远离了它最辉煌的时代。时光流逝,玻璃花窗的使用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宗教场所,它失去了中世纪纯粹的神圣意义。

当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拉锯战导致一些欧洲天主教艺术品被摧毁。亨利八世和罗马教廷关系破裂之后,英国的花窗工艺在三个世纪中停滞不前,如今英国的玻璃花窗都是19世纪修复之后的成果。

在当代生活中,城市每天都充满了不同的视觉刺激。因此,即使面对璀璨的花窗,我们仍无法切实地感受中世纪的欧洲大众身处教堂的震撼。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走下神坛的花窗被赋予了世俗的生命之后,衍生出了更多层面的意义,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这门技艺带来的视觉愉悦。

▲粉色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