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不久的纽约国际动漫展上公布了两个令蝙蝠侠迷们振奋的消息:日式风格的蝙蝠侠动画新作《蝙蝠侠:忍者》将于2018年与观众们见面;

而同时华纳兄弟宣布将对《蝙蝠侠:动画系列》(Batman:The Animeted Series,简称B:TAS)进行蓝光重制——相比之下,可能后者还更令人激动一点。

B:TAS是由华纳兄弟制作,于1992年到95年在福克斯电视台播放的一部85集的蝙蝠侠电视动画剧集,作为时隔多年的超级英雄动画,甫一播放就引发了极大反响;后来,上海电视台将这部作品引进国内并进行了中文译制、配音,更是成为了无数国人的童年回忆,和对蝙蝠侠、乃至超级英雄的启蒙作之一。

然而这部作品的重要地位,不仅仅在于“情怀”二字——在IGN、《巫师》杂志等多家媒体的评选中,本作被视为最佳的蝙蝠侠改编作品,以及仅次于美国国民动画《辛普森一家》的杰出动画,而B:TAS获得的四座艾美奖奖杯证明了这种评价绝非过誉。对于童年时热爱的事物,我们总抱有一种不确定性:它究竟是本就那样美好,还是只是回忆的加成?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顾、确认这部经典的蝙蝠侠动画的优秀之处吧

1.蒂姆·伯顿的宝贵遗产

提到B:TAS,就不能不提及蒂姆伯顿和迈克尔基顿为我们带来的两部经典之作:《蝙蝠侠》(1989)和《蝙蝠侠归来》(1992)。作为现代超级英雄电影的开山之作,《蝙蝠侠》获得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4.1亿美元),也让蒂姆伯顿有机会在《蝙蝠侠归来》中实现对作品的完全掌控,而他也在这部蝙蝠侠电影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特立独行。

这部续集的反派是蝙蝠侠的死对头之一企鹅人——而他也是电影的真正主角。整部电影在台前幕后都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和精力刻画企鹅人悲惨的出身和掌权后的邪恶,他那臃肿、畸形的躯体和阴沉邪恶的笑容——也许还要加上他对企鹅们的狂热爱好——给每一个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另一个“反派”,猫女的性感与神秘也让人记忆犹新,堪称影片的最大亮点,相比之下存在感最弱的反倒是蝙蝠侠本人——更不用提这个蝙蝠侠在剧中转变成了一个单纯的打手,内心的矛盾、不杀人的准则等等蝙蝠侠要素全被抛到了一边,让本片成为了蝙蝠侠电影中的另类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偏差,是因为对于蒂姆·伯顿而言,“蝙蝠侠”本人不是整个蝙蝠侠世界的中心, “哥谭市”才是。

在本片中,哥谭市的大街小巷带有强烈的哥特风格和德国表现主义特点,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高大、空洞、扭曲的建筑物象征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邪恶,混乱而迷茫,在绝望中等待着一个救世主从天而降。只有在这样的城市中,才会诞生蝙蝠侠这样的黑暗英雄。

蒂姆伯顿在《蝙蝠侠归来》中对蝙蝠侠特立独行的改造没有像第一部那样受到观众的欢迎:大家带着孩子来是想看一个惩恶扬善的超级英雄片,而不是一个充斥了怪异、畸形、暴力和色情的B级片的,但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成人美学让这部续集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也深刻影响了后续的蝙蝠侠改编作品,其中就包括这部B:TAS。

2.继承、改编、创造

蒂姆伯顿版《蝙蝠侠》对B:TAS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最直接的一项就是配乐。负责《蝙蝠侠》(1989)音乐的丹尼叶夫曼为B:TAS创作了主题曲(片头和片尾),两届艾美奖得主雪莉沃克为首的庞大音乐团队更让剧中配乐成为了经典。黑暗、悬疑的基调之下,小丑的戏谑,双面人的暴虐,猫女的性感神秘,急冻人的冷漠、哀伤……不同角色的复杂性格都能在配乐中体现出来,令人印象深刻却又不喧宾夺主。

“Heart Of Ice”,讲述急冻人故事的这集在整个美国动画史上也堪称经典

实际上,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一版本的B:TAS几乎都要感谢蒂姆伯顿。起初,福克斯电视台将该系列的目标人群定为青少年,并对剧情和场景表现上提出了诸多限制,导致了和主创布鲁斯蒂姆等人的冲突。但随着伯顿的第一部蝙蝠侠电影的成功,B:TAS的主创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动画剧集得以展现了更多成人化的内容,比如真实的枪战场景,以及一系列成人化的严肃议题:爱情、死亡、家庭、责任、自我认同…

这种成人化也体现在作品整体的风格上。动画采用了一种首创的独特技法:黑色底板(Dark Deco),即在黑色背景上绘制背景(而不是常见的在亮色背景上作画)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幽深、阴暗的氛围,蒂姆伯顿版蝙蝠侠中的“黑色电影”风格得到了完美继承。在此前,超级英雄动画始终被认为是面向青少年的娱乐,但B:TAS成功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将更多成人观众引入了这个奇妙的幻想世界。

在黑色底板技术的处理下,上海市变成了另一个哥谭

当然,在伯顿版蝙蝠侠的影响之外,B:TAS本身也是一部素质极高的动画,比如编剧高超的写作技巧:有时从事件本身和蝙蝠侠的行动出发,一步步地侦破案件真相,完美还原蝙蝠侠的“侦探”身份;有时又专注于反派视角,通过描写其经历探讨隐藏在邪恶背后的真相;而像“P.O.V”这集中罗生门式的叙事也是信手拈来。

P.O.V即Point Of View(视点人物写作手法),近年来随着《冰与火之歌》的流行广为人知

3.史上最佳的蝙蝠侠动画

一方面,这源于制作组对于漫画原作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自诞生起,蝙蝠侠漫画经历了多次风格转变,5、60年代的风趣,70年代的刺激冒险,80年代的黑暗沉重……各种不同的风格,以及蝙蝠侠的种种侧面都被巧妙改编融合进了BTAS;另一方面,单元剧形式下多样的叙事技巧避免了可能的枯燥感,布鲁斯蒂姆和编剧保罗迪尼的过人才华在这部动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DCAU(DC动画宇宙)也被称为“蒂姆宇宙”,以纪念其杰出贡献

动画对于反派角色的刻画也十分到位:动画基于原作,对于反派的人设做出了大胆而成功的创新,除了小丑、企鹅人、双面人、急冻人这些重要反派角色形象的重新设计,漫画中不甚起眼的时钟之王、泥面人等也在动画中获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改编;而动画原创的一系列角色中,哈莉奎茵无疑是最成功的,小丑的这位助手太过受欢迎以至于后来反而加入了漫画世界。

同样值得铭记的是配音演员们的出色演出:凯文康罗伊为蝙蝠侠的配音公认是史上最佳,在神秘、性感与深沉之间的游走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他的死对头,小丑的配音则由“卢克 天行者”——马克哈米尔担任。在B:TAS中,小丑兼具恶质的幽默感和神经质的疯狂,而哈米尔完美还原了这一切,为了突出笑声的“动态变化”,他甚至会边开车边狂笑边录音。

此前,在动画录音过程中配音演员们往往是各自完成录音然后合成,但B:TAS的配音是两人一同到场完成的,也因此得以展现出极具实感的“反应”和“对抗”。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对“对头”此后也在电子游戏《蝙蝠侠:阿卡姆之城》中再次共同出演,玩过游戏的玩家想必印象深刻。

凯文•康罗伊可以说定义了蝙蝠侠的声音

总体而言,B:TAS在忠于漫画原著的基础上,吸收伯顿版蝙蝠侠的精华之处,完成了自己独到的创新,故事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不仅征服了漫画迷,也让众多非漫画观众为之倾倒。在见证了B:TAS的巨大成功之后,基于B:TAS自身世界观的衍生作品:漫画、小说,两部动画电影《蝙蝠侠:幽灵的面具》、《蝙蝠侠:冰点能量》,以及目前为止最优秀的超级英雄题材电子游戏《蝙蝠侠:阿卡姆之城》等接连推出。

而华纳兄弟随后更是推出了一系列以B:TAS风格为指导,更加“现代”、“严肃”的超级英雄动画剧集,如《超人:动画系列》、《新蝙蝠侠冒险》、《正义联盟》等,DCAU(DC动画宇宙)由此诞生。B:TAS从一个改编作品,一跃而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奇点,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对于《蝙蝠侠》这一系列自身,B:TAS也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将漫画数十年风格浓缩与一身的这位蝙蝠侠形象,影响了其后二十多年的蝙蝠侠系列改编作品的角色设计。如今的大荧幕上,蝙蝠侠矛盾、坚忍、深沉而执着的形象无不透着B:TAS的影子,而B:TAS对于反派角色的大胆重构也给予了后来者不同于漫画原著的素材,可以说,在B:TAS之后的蝙蝠侠改编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从这部作品中汲取了养分。

值得一提的是,乐高蝙蝠侠的形象直接来自于B:TAS

4.一个世界的诞生

但B:TAS的伟大并不止于此。在前无古人之外,B:TAS在某些层面上也堪称“后无来者”:再也没有一部超级英雄动画或电影,像B:TAS那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超级英雄世界的基础构造。

在“The Forgotten”中,短暂失忆的蝙蝠侠沦落到了哥谭市的一个工地上,体验了一把普通城市工人的艰苦生活;而本集的反派也不是我们的老朋友:小丑、企鹅人等等,而只是城市中的一个常见的,恣意剥削的资本家“Boss Biggis”。在"I've Got Batman in My Basement"这一集中,梦想成为侦探的少年们意外帮助蝙蝠侠战胜了企鹅人;“The Mechanic”则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蝙蝠车”的制造者的过往……

“The Mechanic”

这一系列的故事也许不如蝙蝠侠与小丑、双面人等主要反派的正面对抗那样激动人心,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熟悉现实主义小说的读者们肯定都知道,在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故事中,总是存在着大量看似无用的“闲笔”,但正是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细节构筑起了作品的基础:“真实”——而上面的这些“小故事”,正是B:TAS的“闲笔”。这些微小的正义,与寻常的邪恶,每一天在哥谭市的某个角落诞生然后消失。编剧们抓住了这些一闪而过的火花,成功勾勒出一个以蝙蝠侠的存在为基础建立的哥谭市的全貌,而不是单调地表现一个“哥谭市救星”的蝙蝠侠形象。

在超级英雄身上,人们寄托了诸多现实中的幻想和期待。但现在的情形呢?娱乐至上的年代里,超级英雄们开始忙着在宇宙尺度上联谊,解决世界末日级别的灾难,即便是“小虫”蜘蛛侠这样的邻家男孩,电影中故事的重心也放在对于自己超级英雄身份的青少年式焦虑上——在越来越接近现代的场景中,发生的却是越来越与现实,与普通人无关的“现代神话”。

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回顾B:TAS:不仅仅是它商业与艺术并重的优秀制作让它成为一部值得回味的杰作,更是因为它向我们提示了“蝙蝠侠”、乃至“超级英雄”这一符号的根源——来自生活的,真实的善良与邪恶——越是在这个“超级英雄”偶像化、神化严重的世界里,这点就越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