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策划,邬建安、汤南南、姚惠芬和汪天稳为参展艺术家。其中姚惠芬为苏绣大师,汪天稳为皮影雕刻大师。展览展出了多件录像、绘画、雕塑、装置、刺绣、皮影、摄影乃至多媒体剧场等丰富的作品,并以丰富的文献和工作坊、演出成为重要特征。展览以“不息”应对整个威尼斯双年展的总主题“艺术永生”,提出中国艺术“不息”的力量来自精英与民间的互动,来自代际传递的师承,来自积极的合作。展厅中独一无二的艺术家师承墙、艺术家合作关系图,多位艺术家的交叉合作,以及由程控机械、实时VJ操纵的投影、陕西民间艺人与青年艺术家合作创作的多媒体皮影表演,成为亮点。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在国际当代艺术世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长达半年的展览期间,中国馆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完整的策展理念,独特的语境构建,引发了热烈关注和广泛好评。尤其是开幕周期内的多媒体皮影演出,场场爆满,掌声雷动。展览受到了国际艺术媒体和专业人士的普遍好评。

而在威尼斯大获成功的2017年中国馆,在国内却引发了两极化的巨大争议。赞誉者认为极其出色,批评者认为丢人现眼 。评价两极分化, 激烈对立,在2017年初夏的中国艺术圈,尤其是互联网 上引发了巨大的话语狂潮 。争议集中在是否应该使用皮影和刺绣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的“当代艺术”活动?中国馆对于皮影和刺绣这类 传统工艺的运用 是否误解“当代艺术”?是否存 在中国独特的当代艺术方式?话题乃至延伸到了雅集、 庙会式的策展实验与白盒子展示空间背后的意识形态对立; 当代艺术是否需 要现场经验?运用传统元素是文化投机还是文化自信? 是否存在普世的“国际当代艺术”等等更深 的层面 。可以说,因为这些争论的存在,以及这些 争论背后的价值观对立的存在,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无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也将是当代文化史上,中国价值观和中国工作方式初步确立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展览作品在威尼斯经历 半年展出,经过数月海运,日前回到国内。按原计划,将于2018年3月31日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和北京时代美术馆同时推出《不息--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上海站和北京站的落地展。 因为这两个美术馆的空间条件与威尼斯军械库油库展厅的空间有所不同,展览作品在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略有调整, 补充了因为威尼斯空间局限 ,部分艺术家当时未能展出的作品。展览的策展思路不变,而随着空间的 变化和语境的变化,展览的气质与当时威尼斯的现场有所不同,但依然能在相当程度上让未曾造访威尼斯现场的 观众们看到策展和作品的思路 。我们相信,因为此前国内巨大争议的存在,发生在上海和北京 的这次归国汇报展览,对于本次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尤其具有价值。

此刻距2017年5月初威尼斯开幕已经过去10个月,中国艺术界应该有更年长一岁的成熟和理性,来反思我们的激烈的实验;应该有更 大的自信,来赞美我们 的艺术家所创造的不可思议。当代中国艺术的继续进步,有赖于整个艺术生态各个环节积极善意的建设性互动所构造的能量场。

不管来自民间还是学院,每一个中国艺术家,都不是一个人在创作。他的创作,总是一种应答和开启,总是在期待唱和,总是可以加批注和题跋。中国艺术绝不是任何一个生死有命的中国艺术家的个体创造,而是一场历时五千年的集体创作,这是一代代艺术家不断卷入的,一场跨越千年的唱和和雅集。本届中国馆向世界展示的当代中国艺术,是这场数千年的集体创造的新的生产。它正直坦荡,不是削尖脑袋猴急经营的创造力,而是脱胎换骨后的自然洋溢;不是暴烈的资本炒作的成功,而是感染和召唤所致的认同。它是一种基于中国文明的底色和基因,基于中国人的人情冷暖和匠心文运、通情达理的新的当代艺术。

关于展览

策展人:邱志杰

参展艺术家:汪天稳、汤南南、姚惠芬、邬建安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中心“传统的活化”课题组、上海明当代美术馆、明园集团

出品人:李松坚、凌菲菲

展期:2018.3.31-2018.6.3

地点:McaM上海明当代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