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进入决赛,热战正酣。三天时间里,6位女将过关斩将,将角逐最高奖。

每位选手除了要准备一首西方作曲家的小提琴协奏曲外,中国作曲家陈其钢于2017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也在决赛阶段奏响,成为关注焦点。

悲喜同源》只有24分钟,陈其钢却整整酝酿了半年,写了七个月。

陈其钢和上海交响乐团排练《悲喜同源》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取材自古琴曲《阳关三叠》,曲谱由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恰是《悲喜同源》所要传递的人生别离的悲情。

“从年轻时,我就喜爱《阳关三叠》的音调。”陈其钢说,王维诗中对于人们奔向前程时的喜悦、憧憬与未知,以及永别时的悲伤,是他想表述的“悲”与“喜”。

“人生的悲喜,其实就是得与失的问题。每个人都想得到,人是因得而喜,因失而悲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阴阳两面:有得必有失,得就是失,失也就是得。你所失去的,并不一定是彻底的失去。”陈其钢说,“对我来说,得到与失去都是不存在的,都是人生短暂的瞬间。你得到的一切,终将留给他人,在那个痛苦的点上,留给自己的其实是虚无。”

2017年10月,《悲喜同源》在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演,俄罗斯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担纲首秀,“他的作品技巧非常难,很有挑战性。”文格洛夫这样评价。

这样一部东西文化交汇的作品,包含着作曲家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参赛选手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都提出了严峻考验。然而因为新鲜出炉,选手们可做参考的资料几乎没有。

有意思的是,陈其钢始终坚持不给标准,也不建议选手看录像录音,而是要求她们自行研究总谱,带来独一无二的全新演绎,“6个选手能演绎出6种版本,这样我们才可以比较她的音乐理解力、演奏能力到底怎么样。”

陈其钢解释,演奏新作品,对任何音乐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看一个人演奏,比如古典作品,历史上已经有千百人演奏过的版本,他们可以学习。他们从小学、中学、大学、上台也一直都在演这些东西,但实际上,我们根本就不了解这个人的音乐素质怎样。但如果是新作品,一下就可以看出他的音乐素质、音乐能力。”

他还记得自己曾为梅西安国际钢琴比赛写过一部纪念梅西安的作品,这部作品没有任何人演过,20位选手上台,每个人都是照着谱子各弹各的,“结果我在现场听得特别兴奋,因为有的学生弹得特有意思,有的学生弹得一点意思也没有。”

赛场上选手对《悲喜同源》的演绎。

与之对照,《悲喜同源》还有文格洛夫这样世界级小提琴家的演绎在前,这也是《悲喜同源》现存唯一的录像录音。不过,陈其钢也不建议选手们提前观摩,“如果他们看到这个唯一版本的录像录音,都去模仿,那有什么意思,上台就看谁模仿得像?”

值得一提的是,文格洛夫也是本届比赛决赛期间的15位国际评委之一,陈其钢直言,选手们如果纷纷去模仿文格洛夫,对自己的赛果也不利,“评委会说文格洛夫拉成这样,其他人是否拉成这样,如果不拉成这样,如何如何……与其这样,还不如大家都没看过,各拉各的,最终拉成什么样子大家都好说,比较客观,也不会污蔑谁或伤了谁的自尊心。”

演绎《悲喜同源》时,上海交响乐团将与6位选手同台合作6次。陈其钢认为,这部作品最大的难度不在于小提琴,而是选手和乐队的合作,能否默契合拍,无缝对接。

“这是一部密集音型的作品,而且是八六拍或八九拍,音与音之间没有空,小节和小节之间没有预示,所以节奏必须完全准确,差一点后面就差远了,这是我们排练最大的难度。”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