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妍

2018年9月20日,第五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正式开幕,现场汇聚了来自15个国家27个地区的55家参展画廊,其中80%来自亚太地区,有12家画廊已连续五年参加博览会。除了教科书级别的大师经典作品,博览会还带来了当代摄影、大型装置、移动影像以及150余位国内外艺术家的最新创作。其中,去年带来作品《鸦》的see+画廊今年再次带来了全场最高价作品《蔷薇刑》,标价两百万。

为迎接五周年,本届博览会还精心策划了五大公众项目板块,包括“在场”“焦点”“连接”“洞见”和“对话”。影像艺术博览会集团总监Georgia Griffiths表示,本届博览会将全球摄影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聚焦于上海的语境中,体现出对于中国本土艺术界的信心和关注。

200万一张的作品再现影像上海

去年,由北京see+画廊带来的深濑昌久《鸦》以两百万的价格成为全场最高价作品,引起一片热议。今年,see+画廊再度带来了一幅由日本泰斗级摄影师细江英公拍摄的《蔷薇刑》,以两百万的价格成为全场最高价作品。

《蔷薇刑》细江英公

《蔷薇刑》是日本出版商“讲谈社”给细江英公指派的一项拍摄任务——给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第一本评论集拍摄插图。细江英公从三岛提供的几个备选名字中挑中了“蔷薇刑”,他的理解是“蔷薇是一种美与无法接近的痛苦这两者并存的象征”。拍摄前细江英公花了半个月时间思考,以什么样的主题拍三岛,最后决定用生与死这个主题。

画面里三岛由纪夫裸露着上半身,凌厉的眼神,结实的肌肉,与嘴里的那一枝代表柔美的玫瑰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加上三岛由纪夫的高反差黑白摄影语言,照片充满了野蛮的生命力与侵略感。这恰好与三岛由纪夫文学作品中对男性肉体美的呈现相呼应。

在三岛由纪夫的作品里,美的极致是完美男性肉体的死亡,就在拍摄完这个项目的九年后,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完成了他对“不承认肉体的衰退”的坚持,也使细江英公的这部作品声名大躁。

当然,高昂的价格不仅是因为拍摄对象的重要性,细江英公本人在摄影界的地位、大尺寸照片制作的难度、艺术家自留版都是导致这张照片高价的原因。

重构一场被封禁的摄影展 一切已物是人非

在本届博览会的“洞见”特展中,策展人王宗孚(Victor Wang)再现了1999年因审查原因而在开展前关停的当代摄影展览——《物是人非》。他从当时参展的艺术家徐震提供的照片中获取灵感,邀请了当年参展的耿建翌、杨振中、杨福东、胡介鸣、徐震、梁玥、陈晓云、向利庆与新一代艺术家陈哲、范西、马秋莎、苗颖、杨圆圆和施政,实现了两代艺术家的影像对话。

策展人王宗孚

1999年,这场题为“物是人非”的摄影展原计划于9月4-6日在上海徐汇区的一处地下室举行。尽管展览没有做宣传,当时的观众群体也仅限于艺术家的小圈子当中,可有关部门还是听到了风声,在展览开幕的当天,下令撤除。策展人王宗孚猜测,可能是当时展出了裸体照片或者是因其中一张敏感的照片——照片中几个女人在盯着一个男人的裆部。

胡介鸣

值得一提的是,王宗孚选择的新一代艺术家均为女性艺术家,王宗孚表示:“因为1999年参展的那批艺术家大多是男性,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形成这样一种有趣的关系。”

在“洞见”板块的特展中,艺术家不断延展着摄影的定义,摄影已不再仅限于相机拍摄的照片本身。耿建翌的作品中没有使用相机,而是将化学试剂滴入水中形成影像,将摄影还原到最初的化学反应当中。胡介鸣的《颐和园》将明信片与中国地标景点拼贴混合在一起;苗颖的装置作品《内容觉醒,意识的5根柱子:取回你思想、身体和未来的主权》则大量挪用了网络图片打印成Windows桌面式的风景。

耿建翌,2000年

@胡介鸣,2002年

苗颖,2016年

尽管处于不同时代,两代艺术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身体、服装、性别、性别扮演等议题上呈现了不同层次的含义。马秋莎的作品中拍摄了一位裸体女人,但在后期中,她对照片进行了刮擦处理,使裸女似乎又穿上了衣服;徐震将人体的不同部位打印在便利贴上,借此来探讨“身体”的议题,以及在影像中,什么“可见”、什么“不可见”的问题。

马秋莎 2017-2018年

杨振中,2011年

徐震

杨振中,1999年

?在整个特展中,到处可见策展人和艺术家们对审核制度的拷问,为何当初被禁的“物是人非”如今能够安全地在大型影像博览会重新上演?是真的审核松动,还是故作自由姿态?

·还有这些精彩作品:

·杉本博司

《天堂之扉

北京常青画廊带来了日本传奇摄影师杉本博司的“天堂之扉”系列,这一系列追溯了16世纪日本传教士前往西方交流的历程。杉本博司是今年“影像上海”博览会“焦点”板块所关注的摄影师。“他的作品体现了文化上的交流,而这也是博览会的重要主旨。”Georgia Griffiths借杉本博司的作品表达了“影像上海”的目标。

·蔡冬冬

《前面门》

蔡冬冬的大尺幅新作《千面门》与《盗窃物》超越摄影本身,在图像的解构与再建构中,让图像变成一个纯粹的物体,一个有形的场所。艺术家提醒人们在按下快门的刹那,以为自己实现了一次“观看”,但很可能无意中充当了又一次意识形态的同谋。

·荒木经惟

这十年间,荒木经惟被多种病魔困扰,亡妻阳子女士的爱猫奇洛也去世了。但是荒木经惟将所有的这些不好事情都化作了摄影的动力,以惊人的拍摄欲望继续进行着摄影工作。从绚丽绽放的盛开期到花朵慢慢枯萎凋零的时间,经荒木先生改造、加涂料等使其变成人偶和模型的时间,从窗户照进的自然光带来的太阳的时间(摄影时全部在自然光下进行),所有这些,都与仿佛如呼吸一般进行摄影的荒木先生的“我”的时间相融合。

·欧文佩恩

《alvador Dali》

·瓦莉艾·丝波特

在《身体构型》系列中,瓦莉艾丝波特探索了建构的肢体语言与周围都市空间之间的关系。她将身体当做测量和指示装置,将其环绕于弯曲的路缘,或拗扭以适应某些拐角的角度。个体与建筑结构的不合拍、令人不适的姿势均强调个体与塑造城郊生活、意识形态和社会性力量之间形成的张力,也记录着建筑和自然环境所带给人的心理影响。

·弗兰克霍瓦特

·深濑昌久

《Ravens-Shibuya Koen-dori》

·森山大道

《嘴唇》

·比尔·布兰德

《我感受到的光》

·杨圆圆

·张克纯

《大山》

·张大力

《对话与拆》

·严明

《下班的米妮》

·陈的

《Day 11

·海波

《南方》

·ALEC SOTH?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