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观众告诉我,以为导演已经40多岁了。”1996年出生的导演张新阳说。

1月28日,包括张新阳导演的《饿死诗人》在内的三部原创短片在“华时代全球短片节”(HISFF2019)春季创投沙龙上海站进行展映。年轻的“95后”导演在创作时,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在放映现场,目前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大四的张新阳、《村戏》导演郑大圣、“影评人柳莺和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讲师竞菲展开访谈。

饿死诗人》的主角是穷困潦倒的诗人杨万里,他在朋友的建议下改行写起电影剧本,剧本改编自他的真实经历。

谈到创作初衷,张新阳坦言,自己初高中的时候喜欢阅读诗歌,闲散的时候也会写一些诗,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在如今的时代,诗人已经不像当年那般穷困潦倒,但他还是希望通过描述理想中的诗人生活,阐述对那个诗意年代的向往。

“平时我喜欢关注躲在城市背后和社会角落里的人和事。”张新阳说,“他们用无聊和喧哗悄悄的酝酿一种巨大的沉默和焦虑,捕捉他们的这种状态成为了我释放自己的沉默和焦虑的一种手段。”

“我已经是第三次看《饿死诗人》了。”柳莺说。作为影评人,她感到时代的飞逝与停滞竟然如此奇妙地集合在同一群人身上,“在这个变化特别快的时代,依然有人相信自己,相信诗歌和梦想,这种理想化的迷恋依旧能打动我。”

在张新阳身边,同为“95后”的电影导演不在少数,在他看来,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羁而有冲劲”:这些导演有着独立而又新鲜的思考,身处一个巨变更新的时代还在不停地回望怀旧,充满才华和想象力;同时,他们也通过不断试错,慢慢学习和反思。

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未来还将考虑科幻、宇宙等题材的创作,“将始终在寻找自我和抵达生活的漩涡里不断挣扎。”

导演郑大圣回忆,和青年一代电影人接触时间越久,越能发现他们与想象中的不同。他们并非一味地追求改革和变化,而是怀旧的、温情的,正如《饿死诗人》中所表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