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重奏团艺术家在演奏

10月4日国庆假期期间,一场名为“追梦·长城夜”的特别音乐会在长城脚下公社上演。新古典音乐代表人物,德籍英裔作曲家马克斯·里希特带领女高音歌唱家格蕾丝·戴维森和美国现代重奏团,在万里长城脚下,携手全场350位观众共同完成了一次独特的艺术体验。

女高音歌唱家格蕾丝·戴维森

演出现场床铺上的观众

“一边睡觉,一边在长城听音乐!”

10月4日晚,日间喧嚣拥挤的长城逐渐归于寂静,长城脚下的公社却人流熙攘、灯火通明。作为第22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以下简称BMF,Beijing Music Festival)正式开幕前的首场演出,作曲家马克斯·里希特携风靡全球的SLEEP音乐会首度莅临中国,相比过往曾在世界其他城市图书馆、音乐厅、广场绿地举办该音乐会,此次“追梦·长城夜”场地选择在历史悠久,极具符号意义的万里长城脚下举行。BMF艺委会主席余隆称这是一次传递正能量的“行为艺术”,“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样一场追梦音乐会,将‘中国梦’的概念与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与音乐文化巧妙结合在一起。”

作曲家马克斯·里希特和BMF艺术总监邹爽一道参加演出前的新闻发布会

BMF现任艺术总监邹爽介绍说,“新古典、乐无界”是今年BMF的主题,在她看来新古典音乐的要义便是探讨“音乐和21世纪人们之间的关系”。“恰好今年音乐节我们想凸显的主题便是音乐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希望借此激发公众对音乐的好奇心,保持大家对音乐前沿动向的关注度。”邹爽告诉澎湃新闻,“追梦·长城夜”的演出前后策划了1年,“由于北京临时降温,所以才将原本拟定于室外的演奏改在了室内。”

当晚,作为长城脚下公社投资人,地产商潘石屹也来到了“追梦·长城夜”的演出现场,并发微博称,“一边睡觉,一边在长城听音乐!”此次音乐会由BMF银弦赞助商慕思赞助呈现:在室内舞台下方,三百多张床铺成了今次聆听音乐的“坐席”。音乐会从当晚22点开始,至次日凌晨6点结束,在整场演出的8小时内,所有观众可以卧床聆听,也可以随时入眠——马克斯·里希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新古典音乐的特征之一便是不再强调正襟危坐的“灌输”,而是一种融入生活的“陪伴”。

演出现场床铺上的观众

据悉,作曲家马克斯·里希特长期以来崇尚极简主义和新古典音乐风格以及另类流行音乐风格的创作。而他本人和BMF可谓缘分匪浅,去年十月间,第2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开幕前盛典音乐会在北京太庙享殿前广场举行。包括里希特的《十一月》在内的众多古典音乐名作、在中华文化色彩浓郁的太庙亮相,东西方文明的完美融合便惊艳了全世界。

作曲家马克斯·里希特。

“艺术家白天睡觉,整晚排练”

2015年,马克斯·里希特的专辑《SLEEP》发行,作为一个致力于用现代的方式演绎古典音乐的音乐家,里希特将这张专辑描述为“摇篮曲”,整张专辑时长共计8个小时,恰好符合人们从夜晚睡到天亮的睡眠习惯。邹爽介绍说,里希特在这张音乐专辑和主题音乐会中展现出的丰富想象力与北京国际音乐节不断创新,努力打造形态丰富的各类演出理念不谋而合,而此次音乐会在万里长城这一举世瞩目的人类文明地标的脚下举行,则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艺术家们此次来华演出根本就没有倒时差,因为他们基本上白天睡觉,整晚排练,里希特本人更是几乎要hold住全场。”

当晚凌晨2点左右,里希特现场演奏时的背影。

演出当晚凌晨2点左右,现场不少观众都已酣眠,个别床铺上还亮着星星点点的手机光亮。

笔者从舞台近旁路过,彼时里希特正在那架施坦威前演奏,而之前演奏过的乐谱则被他随手抛掷在周遭地面上,其中一段乐章便是《灯蛾一般的星星》。在演出开始前,里希特就曾开宗明义,“你们是睡过去,还是醒着听,这对我的演出而言没有二致。”在他看来“睡眠”的主题是全球性的,“人们大都听过摇篮曲,这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音乐。而历史上不分民族、地域,都有过类似的音乐主题创作,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就是。”他告诉澎湃新闻,此次演出本身也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思考和探索,“我们无法忽视音乐的功能性,《SLEEP》力图诠释人类在母体中孕育时的状态,而这也是对人脑接受频率的一次探索。”

散落在地的乐谱《灯蛾一般的星星》

不管“追梦·长城夜”被定义为一场“行为艺术”,还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这在里希特看来都不成问题,“因为每一次演出都是不一样的。”当朝阳升起,整场音乐会结束后,台上艺术家和观众也会一道登上长城,感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心灵震撼。北京国际音乐节艺委会主席余隆就此表示:“这场音乐会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个促进文化交流、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文化事件。北京国际音乐节呈现每一场演出的背后都拥有着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扎实支撑,每一场演出的策划都让观众眼前一亮,激发着观众的热情,展示着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丰富活力。”

观众席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