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举行,本届双年展的中国国家馆的主题为“Re-睿”,展览的策展人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参展艺术家为陈琦、费俊、耿雪、何翔宇。从12月22日开始,以“Re-睿——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为名、第58届威双展中国国家馆参展作品于嘉德艺术中心首展。

首站巡展延续“Re-睿”的主题,从人类文明的偶合、生活的日常以及自身的感知出发,建构一个别样的中国园林式的艺术场域。此次展览展出了四位艺术家的34组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版画、雕塑等不同的媒介类型,策展人吴洪亮和艺术家分别阐述了策展理念和展出作品。

策展人吴洪亮现场导览

吴洪亮介绍,这次展览不仅是作品的回归,也是思想的回归和对艺术家成长历程的再思考。在本站的展览中,几位艺术家都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作品,更为全面地呈现出自己的创作谱系和思想脉络。并且恰逢此次展览横跨圣诞、元旦、春节等多个节日,他希望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具有艺术气息的节日感受和游观体验。

艺术家代表耿雪在开幕式中谈道,自己为威尼斯中国馆创作的影像作品《金色之名》,是在快速变化时代下,对人的处境、对生死、对文化,艺术家工作的思考。作品中,那些泥土制作的人类为看不见的事物而忙碌,泥土制作的人类代表有限的肉身和生命,而不可见全貌的事物则隐喻了看不清楚的现实和不可预测的未来。她希望通过作品做一些有创造力和超越性的事情,来回应这个时代。

耿雪《金色之名》

主办方介绍,当展览空间从威尼斯水城转移到古都北京,从古代欧洲的军械库建筑切换到当代中国的嘉德艺术中心,北京站的巡展一方面沿用了部分威尼斯中国国家馆的核心理念与元素,同时又根据嘉德艺术中心的展厅空间、功能分区等设计了新的观展动线。

展览现场

艺术家费俊的作品最体现科技感和互动性,《情绪几何》2.0互动装置,是在艺术家费俊与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合作创作的基础上,加入心理学家刘正奎博士及其团队在情绪计算方面的科研成果,是一个跨越艺术、数学和心理学的艺术实验项目。作品邀请观众在互动装置的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

《情绪几何》2.0互动装置

《睿寻》则是一个交互装置,观众们用手机对着投影在墙上的威尼斯的桥扫描,手机就会弹出一个中国的古桥。

威尼斯的桥

对着上桥扫描出现的与其姿态相似的一座中国的古桥,艺术家希望以此来探寻文明的相通与相似性

女性艺术家耿雪的参展作品主要为陶瓷和影像类,耿雪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耿雪的作品曾受邀参加世界各地艺术展,诸如2018年第21届悉尼双年展,2016年“延伸的感官”B3移动影像双年展,德国法兰克福应用艺术美术馆等。

耿雪的作品《海公子》曾在多个艺术展中展出,该影像作品颇具可看性,《海公子》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该影像作品中重现了诸如“东海古迹岛,有五色耐冬花,四时不调”“登州张生……自掉扁舟而往。至则花正繁,香闻数里;树有大至十余围者。反复留连,甚慊所好。开尊自酌,恨无同游。忽花中一丽人来,红裳眩目,略无伦比。……相狎未已,忽闻风肃肃,草木偃折有声。女急推张起,曰:海公子至矣。”“蛇近前,以身绕人并树,纠缠数匝;两臂直束胯间,不可少屈。 昂其首,以舌刺张鼻。鼻血下注,流地上成洼,乃俯就饮之。”等情节,影像《海公子》选择了陶瓷这种媒介,背景音也用陶瓷间击撞、摩擦所发出的清亮的声响,让整个故事更具诡秘的美感。

《海公子》影像与陶瓷作品

耿雪试图从这种传统材料中挖掘出新的语言,她在作品《海公子》中,尝试用一种新的媒介来表现瓷——通过动画电影短片让瓷的雕塑重新活起来。这种“活”不只是“活动”,更是强调有新生命力的一种创作方式。瓷的玉质之光、流动之光与电影用光的实验性结合,形成了影片特殊的“光的语言”。这种“光的语言”流动于影片的瓷、雕塑、镜头语言之间,重获生命。特殊的“瓷视觉”准确而充分地表现了瓷器的性格,又有效地传达了聊斋故事的特殊美感和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气质。

《海公子》影像与陶瓷作品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中,耿雪以雕塑家的身份进行创作,与作品进行交流。她没有使用任何工具,而是用双手来推很软的瓷泥,就像在给人按摩。19分钟的影片中,艺术家手不离泥,不断留下“痕迹”,影片中按部就班的工作与微妙的情绪混合在一起,镜头里有女性的冷静与力量、情欲与暴力的冲突感,但整个影片又被设置成一个雕塑教学片般的工作流程。影像的字幕是米开朗基罗书写的情诗。这些诗句与艺术家在影像中的行为相呼应,传递给观众特别的情绪和想象。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耿雪的作品《金色之名》的故事情节是用泥土塑造了人物,象征着那些不可回避的困境和磨难,故事的脉络则暗示着人必须主动面对林林总总的问题和现实。最后出现的金色同样潜藏着欲望和潜伏着危险,那么这种明亮是美好还是陷阱。这是一个致敬女娲和女娲造人的故事,这就是艺术家切身能体会到什么叫切肤之感和切肤之痛。

艺术家陈琦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琦曾出版《版画技法》、《陈琦画集》、《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20世纪前中西版画形态比较研究》等。他的参展作品中,“时间简谱”、“无处来去”都是同一系统,这些作品的缘起是一本古籍上的虫洞,陈琦喜欢这种有时间啃噬的痕迹的、不规则的图案,并做成大型的装置。

古籍与虫洞

“时间简谱”

“无处来去”

此外,陈琦也有许多的水印木刻作品,这些作品以繁复的木版水印技术,层层叠印,细腻地重现其所有结构与光泽,对陈琦而言很有必要。如这件荷花的水印木刻是源于陈琦对龙门石窟佛教造型中荷花浮雕的追忆,他的荷花并不借助来自外部的光源,而是从花瓣的核心散发光芒,本身成为了光源。

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