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观点,也是一些培训机构经常用到的宣传语。然而,对于美育基础本就薄弱的家长而言,便凸显其对美育的焦虑。家长的焦虑主要由于对美术教育的意义缺乏了解,他们不知道美育到底应包括什么,艺术教育的成果取决于天性?还是后天努力?是获得技能的训练,还是获得心灵的呵护?同时,他们也很难看到艺术教育在短时期内释放出的效应。由此,儿童美育应该如何抓起?成为了广大家长的一个疑惑与心病。

网易艺术采访了三位艺术行业从业者,他们即是艺术教育的受益者,也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和开拓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对于儿童美育的看法。

系统训练适于刻板的应试,天马行空才不会抑制孩子的想象创造思维

92年生人的青年艺术家李琳琳,在不久前刚刚获得了2019年度中国SAP新锐艺术家大奖。回想起自己儿时的艺术求学经历,李琳琳表示“刻苦铭心”,在考美院的过程中需要异常艰辛的训练习作过程,但也是由于她儿时未受艺术的系统学习,才使她始终对艺术充满向往和激情,这种热情让她克服困难,一直走到现在。

艺术家:李琳琳

“因为我本身就是做艺术的,所以我的孩子一出生我就比较重视图像颜色形状等等对孩子的视听觉和大脑的刺激”。除了艺术家的身份外,如今的李琳琳更是晋升做了妈妈。她认为孩子的艺术创造不一定非要拿着笔在纸上画,”玩”本身就是全面开发孩子想象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最好的方式,只要集中精力地在玩手里的东西,其实家长都可以跟着孩子继续深入玩,观察、对话、互动、聆听、不过多干涉、不轻易打断、不勉强。

李琳琳希望家长或老师可以稍微顺着孩子的思路引导,平时带孩子多走多看,只有大量的输入才有更多的想象力输出,以此慢慢形成属于孩子自己的内在逻辑思维框架。

李琳琳参与布置的“鼠年儿童展”

儿童美育的价值在于: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灵,开阔的视野,促进好奇心和探索欲。

杨青是一名资深的媒体人,策展人。她在16年的艺术推广、策划与传播的生涯里,越来越看到艺术向大众传递的迫切性。“我们策划过形式丰富的展览,也做了这么多传播宣传工作,但实际我发现,如果不能给大众提供一个合适的观看之道,来到展厅也会一头雾水离开。”

这促使杨青开始组织像是美术馆导赏这样的活动,即摒弃艺术圈固有的话语体系和专业术语,带领大众由浅入深走入艺术世界。本是面对成年人的,却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参加,而且孩子的感受比大人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力。

艺术策展人,知艺文化创始人:杨青

在杨青看来,大众普及型和专业技能型的艺术教育,这两者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当今市场上充斥着各类美育培训机构和工作坊,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学习艺术上也有不同侧重点。对于这两种内容教育的模式,杨青认为,前者是让艺术成为激发孩子想象力、增加对世界的认知、开拓丰富视野的一种方式。而对于专业技能型的艺术教育,就要根据孩子的根性、兴趣、特长来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要把孩子训练成某个方向的专业人士,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走这条路。如果发现孩子有特殊的天赋,可以适当引导,但也不要过多去做僵化的训练。

孩子们参与杨青发起的艺术周末之旅

艺术崇尚个性,每个人对艺术的感受不同,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对艺术的教育,杨青建议家长不要带着功利之心去走入艺术教育,也不要进入那些目的性太强的机构。有了这两点,还是有很多可选择的有益身心的艺术教育机构的。

孩子并不是要学习艺术,而是可以感受到艺术其实是自己的朋友

“我们希望孩子对美有感知,热爱生活,帮孩子找到抒发情感的渠道,对世界有更为细腻的感知”。

涂思美育创始人:陈柯伊

陈柯伊是一家博物馆美育机构的主理人。她说:在参与博物馆美育学习的人群中,虽然大部分以5-12岁的亲子家庭为主,但青少年和爱艺术的成人也是非常多的,,可见艺术教育对社会的改变。

儿童的艺术教育与青少年或者成年人的艺术教育有很多不同,陈柯伊介绍,他们提倡在真实的作品前,在博物馆、美术馆里开展美育活动,以和苏州博物馆合作的展览为例,儿童的博物馆教育要更轻松活泼、深入浅出,当面对书法和中国画这类艺术风格时,如果无法引发孩子的兴趣,即使当时接收到了,随后信息也会被丢失或遗忘。孩子们对于知识的了解很少,但是对于艺术的感知和动力其实比成年人更强,因此很多知识借助艺术创作的形式传授可能更为有效。

陈柯伊带领孩子们学习博物馆课程

在如何发现孩子天分并培养艺术兴趣的问题上,陈柯伊给出了和艺术家李琳琳一样的建议——和孩子一起游戏。孩子在“玩”艺术的过程中最容易展现出自己的某些天赋,不要拘束孩子的绘画工具、材料,在艺术启蒙阶段可以尽可能释放孩子的创作热情。在美学理论中也有“游戏说”的观点,认为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游戏方式,所以家长想要发掘孩子的艺术天分,就可以尝试多种游戏方法:抽象与具象、黑白或彩色、拼贴与剪纸、平面与立体……这些都是极好的艺术游戏方式。

“家长们应该对艺术持有宽容的态度,对艺术教育持有尊重和鼓励的态度”。艺术崇尚个性,但没有对错,陈柯伊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只看一种艺术形式,从而认为与之相悖的艺术是错误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丑的,避免一叶障目。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儿童美育更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