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实习生 王珩瑾

生于1922年的吴良镛院士是知名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七十余年来,吴良镛一直坚守在教育和研究岗位,为中国以及世界人居环境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澎湃新闻获悉,3月31日,“国匠:吴良镛学术成就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展示吴良镛先生在教书育人、建筑设计、科学研究、规划实践、艺术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呈现其国匠精神。十分难得的是,百岁老人家专程来到现场并作了发言。

展览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联合主办,通过“清华园里老园丁”、“从建筑天地到大千世界”、“天下人居为生民立命”、“匠人营国”、“欢乐圣境游于艺”五个板块,综合展示吴良镛先生在教书育人、建筑设计、科学研究、规划实践、艺术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呈现其国匠精神。

虚龄百岁的吴良镛先生在开幕式上说:“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大的时代,未来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激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拙匠迈年豪情未已。愿与广大学人一道共勉,让我们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的需求,建设美好人居环境,共同奋斗。”

吴良镛先生在现场

展览现场

从助教到建筑大师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过:“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 而吴良镛的一生都与清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抗战胜利后,清华园百废待兴,处处充满着开放革新的学术氛围。梁思成向曾在抗战中协助自己制图的吴良镛发出邀请,望其赴京在新筹建的建筑系里担任助教,吴良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新办的建筑系在设在水利楼二楼,几间空室,几张凳子,几方图板,吴良镛在此成为了清华大学第一位建筑系教师。

助教时的吴良镛

建系初期,梁思成在美国讲学,只有林徽因教授与吴良镛二人执教。1947年梁先生讲学返校后,逐步在教学中开始增加欧美现代建筑教育内容。“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的少有的坚强。”林徽因曾这样评价吴良镛。1948年夏,经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在著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主办的匡溪艺术学院进修。1950年,获得该学院硕士学位后,经梁思成邀请,重回清华执教。

在美国匡西艺术学院布置毕业展览

美国的留学经历使吴良镛了解了世界建筑的巨大变化,成为他半个世纪后起草划时代的《北京宪章》坚实的基础。晚年的吴良镛回忆起恩师梁思成,感佩非常,“我仿佛被引进到学术殿堂的门厅中来。这个殿堂光彩照人,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有时简直莫知所从,但感到又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去登堂入室,道路宽阔得很。”吴良镛开始探索中西交汇、古今结合的建筑新路,其间曾获罗马奖金建筑绘画雕塑设计竞赛荣誉奖,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

校庆建4同学返校与梁思成、吴良镛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给吴良镛寄去一封信。“百废待兴”这四个字,让吴良镛立刻做出了抉择。自此,吴良镛将后半生都奉献给了清华建筑系。1984年退休后,吴良镛也未停下研究的脚步,同年他创办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1995年又创办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吴良镛先生与毕业生

吴良镛、汪坦、胡允敬与建0同学讨论国庆工程设计1958年 (左二 胡允敬,左五 汪坦,左七 吴良镛)

探索明日之人居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海德格尔的理想,亦是吴良镛对人居理想的愿景。19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影响最广的城镇化,世界上并没有现成的理论适用于中国。吴良镛建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填补了中国城镇化建设基础理论的空白,为中国城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20世纪80年代初,吴良镛就开始了广义建筑学的思考,并于1989年出版专著《广义建筑学》,着眼点从单纯的“建筑”概念转向“聚居”,“从单纯的房子拓展到人、到社会,从单纯物质构成拓展到社会构成”,大大拓展了建筑学的视野。但是,他的学术探索并未停止在“广义建筑学”,而是跳出学科范围的局限,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

1993年,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人居环境科学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并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风景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发展模式。人居环境科学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手稿: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2001年

吴良镛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作主旨报告

1999年6月23日,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该宪章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建设一个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北京宪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吴良镛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在京津冀、长三角、滇西北等地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示范性的规划建设成果;主持开展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对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天津总体规划修编等起到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取得的创新方法,被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有力推进了城乡建设的科学发展。主持参与北京图书馆新馆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孔子研究院规划设计等多个重大工程项目。

北京市总体布局设想示意

京津唐地区发展规划设想

上海经济区——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

吴良镛带领课题组成员到浙江西塘实地调研

对吾土吾民的热爱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浓郁的老北京四合院的生活曾被多少人心向往之,然而实际上胡同的残破,四合院的杂乱无章,已经逐渐影响到了胡同生活的安逸舒适。20世纪80年代,菊儿胡同里的41号院曾是胡同“最破的地方”,院子里住了44户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5平方米,私建的杂乱小屋挤挤挨挨,共用一个水龙头、一条下水道和街道公厕,雨天家家漏水,整条胡同一片汪洋。

菊儿胡同改造前景象

1987年,北京市房改办找到吴良镛,请他“改造”这片破败院落,吴良镛欣然“领命”。从1978年起,吴良镛即开始对北京旧城区中心地段的整治进行研究,因此,对这个只有2760平方米的改造工程,他和团队是怀着为旧城更新和危旧房改造探索新路径的志向进行设计的,倾注了大量心血。经过深入研究,他没有对菊儿胡同实施狂风暴雨式大拆大建,而是将“环境”和“人”的需要协调起来,以“有机更新”的理念,打造出一个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

菊儿胡同改造前平面图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创造性地设计“类四合院”旧城居住建筑模式,提出旧城有机更新的新模式,可以被视为人居环境科学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人为中心,建设有序空间与宜居环境的典范。

改造后,院子里保存了几株百年大树,一进套一进的小院子,既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又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特点。低矮的平房改造为二层或三层的小楼,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室内现代化的卫生间、灶间一应俱全,增高后的建筑又与周围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充满了古都神韵。

菊儿胡同手稿

对吴良镛先生而言,相比公共建筑,民居始终是他的关切所在,他曾说:“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菊儿胡同四合院工程1:200模型图局部

“欢乐圣境游于艺”板块还刊登了吴良镛的多幅画作,吴良镛自小就喜欢绘画。特别是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就读时,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等著名绘画大师都在该校的艺术系执教。吴良镛深受其艺术熏陶。毕业后,他徒步行走于重庆、贵州、云南一带,边走边画,曾有很多优秀的画作问世,还曾举办过7次个人画展。

《雪后昆明湖(北京)》

《剑桥书院》

《圣马可广场(意大利)》

《塞纳河上远眺巴黎圣母院》

2012年,90岁的吴良镛先生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审意见写道:“他建立了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为实现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的目标提供理论框架。他组织科学共同体,发挥各学科优势;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此后,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吴良镛星”。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世界人居奖

吴良镛的导师、美国匡溪艺术学院院长伊利尔·沙里宁曾评价他说:“在他的工作中,注入了一种可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是来自与中国生活发展的相同原则,一种新旧融合、始终如一的中国精神。”

《安居》(吴良镛,201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谋万家居,这是吴良镛先生的座右铭。作为科学家,他创建人居环境科学,成为中国城乡建设的基础理论,为世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指引;作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他成功开展实践范例,建言政府决策,推进了我国城乡建设的科学发展;作为建筑教育家,他培养了一批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引领学科发展,奠定了中国建筑教育的世界地位。

在吴良镛先生99岁华诞之际,“国匠:吴良庸学术成就展”展示了他杰出的科学技术文化,成就,呈现了其国将品质与精神。

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