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大纽约”(Greater New York)五年展于正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分馆(MoMA PS1 )举行。展览以47位/组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他们在这座城市中感到的归属或疏离,并透过他们的不同视角记录城市所经历的诸多变化,时间与空间、地理与历史的相连。纽约是一个复杂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城市之一。参展这些艺术家就在纽约,但很可能之前你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也会再一次被这座城市所惊叹,它的历史,它的广博,它的荣耀乃至它的不堪——这就是纽约。

经历了疫情的阻隔,又在看似“万物相连”的当下,时间与空间、地理与历史、此与彼,是如何真正地相连?在这一串串或隐或现的连接中,我们又身在历史何处?

MoMA PS1

围绕着这个命题的探索,去年因疫情推迟的第五届“大纽约”(Greater New York)五年展于10月7日在MoMA PS1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4月18日。

首届“大纽约”展览于2000年在MoMA PS1举办,这也是MoMA PS1与MoMA合作的第一个展览,意在展现在纽约生活和创作的艺术家群体的精彩作品。“大纽约”每五年举办一次,如今到了第五届,已经变成了驻纽约艺术家群体的标志性展览。

第五届“大纽约”共有47位艺术家/组团体参加,有的刚刚崭露头角,有的已经小有名气,年龄分布和社会背景都较为广泛,彼此之间的亲密和张力尤为出彩。通过这些跨国跨代的艺术家的跨学科创作,“大纽约”通过点面结合的城市叙述,打开地理和历史的边界,为地方和时间之间的连接方式提供了多元视角和新的见解。

“大纽约”展览现场,拍摄:Noel Woodford

此次展览的特别之处是,将纪录和档案的叙述策略与超现实和虚构手法相结合共同展示。这两种介入方法看似对立,但是在相互的整合与纠缠中往往会迸发奇妙的化学反应。

纽约本就是一个复杂的城市,经历了几番殖民、而后独立且突飞猛进,如今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城市之一。对于这个超级系统,创作上的“纪实”的方法保留了过去和现在的关键信息,而“超现实”的手段则用虚构及抽象的方式去展现被压抑的真相,在展览中两者互为交错,扩充了“大纽约”中所谓“大”的容量和维度,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想象这个世界。

“大纽约”展览现场,拍摄:Martin Seck

“大纽约”展览现场,拍摄:Martin Seck

展览中,有些艺术家会检索历史上发生过的重要故事,将其强有力地展示出来。

希拉姆·马里斯蒂尼(Hiram Maristany,1945—)出生在东哈莱姆区,这是纽约最大的拉丁族裔社区之一。马里斯蒂尼是名摄影师,曾在20世纪60年代记录过这里的平权运动,也是青年领导党(Young Lords Party)驻纽约的官方记录者。这支队伍由波多黎各青年于1968年成立,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解决当地的问题上,帮助该社区的群体去争取自己应享有的权益。马里斯蒂尼说:

“说真的,我的作品反映了我对我社区的热爱。希望有一天,我会给一些年轻人或正在起步的艺术家一点启发,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社区、保护自己的社区,而不是让别人来为他们做这件事。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历史负责和正名。”

希拉姆·马里斯蒂尼,在胡里奥·罗丹(Julio Roldán)葬礼游行队伍上的孩子,1970

艾伦·迈克尔逊(Alan michelson,1953—)的多媒体作品《贝冢》(Midden)则突出了纽约市重要但被忽略的原住民历史和殖民地遗产。莱纳佩人(Lenape)曾是纽约的原住民,祖祖辈辈他们都在纽约的水域养殖牡蛎,然后这一传统和背后几千年的生态系统被短短若干世纪的殖民、城市发展和环境破坏所蹂躏。迈克尔逊还与“十亿牡蛎”项目合作,装置中的牡蛎壳便是来源于该项目,展览结束后便会归还。“十亿牡蛎”的目标是在2035年前,通过从当地餐馆收集空贝壳,重新培育,并有策略地将它们放回港口,恢复生态多样性。

《贝冢》在“大纽约”中的现场图,拍摄:Noel Woodford

有些艺术家在视觉语言上持续探索,个人的经验和历史、文化相交叠,通往无限的记忆和未来。

艾哈迈德·穆尔西(Ahmed Morsi,1930-)出生于埃及,现在在纽约生活和创作。他是一位评论家、诗人和艺术家。穆尔西的绘画和诗歌都属于亚历山大学派,这是一个在20世纪40年代在埃及亚历山大兴起的团体,受到过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1974年搬到纽约后,穆尔西继续致力于发扬阿拉伯艺术,并为埃及、黎巴嫩和科威特的主要出版物撰稿,报道美国的文化发展。穆尔西在绘画作品中经常将人类与动物的形象并置——通常是马——出现在不可思议的环境和情境中。在这幅《绿马我》( Green Horse I)里,马与骑马的人一起沉入城市的街道,移民群体在这座城市的某一刻所感到的疏离跃然纸上,艺术家在诗中写道:

死亡生活在租户之中,

戴着面具四处游荡,

就像其他在地铁站台等待的人一样

艾哈迈德·穆尔西,《绿马我》,2001;布面丙烯, 90 x 70 x 1 1/4英寸。© Ahmed Morsi

肖恩-基尔·莱昂斯(Sean-Kierre Lyons,1991-)则以一种带点戏谑和顽皮的风格重塑集体记忆。她研究了关于美国的各种游吟诗歌,想象了一个叫做“黑花森林”的奇妙星球,在那里一群拟人化的人物试图通过世界重建来塑造意识。这些迷人的角色通常都是复杂的自然生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力极强而又欣欣向荣的社区。莱昂斯觉得,以想象的方式将那些历史创作中的形象复活,是一种致敬:“给他们一种存在的方式,他们就能够活出自己的生命。”

肖恩-基尔·莱昂斯,《聪明的狗是坏的狗而坏的狗是聪明的狗》,布面丙烯,2021,48 x 36英寸

而有些艺术家则收集当下的片段与问题,通过自己的转化方式,展示出“此时此地”的切面。

艺术团体山寨歌词(Shanzhai Lyric)成立于2015年,《不完整的诗》(Incomplete Poem)也是从成立之初就在持续进行的项目。他们持续地从香港、深圳、广州、北京和纽约等地的服装市场上收集山寨T恤,这些T恤上往往会印有英文字母,排列在一起,就好像是一首长诗,在身体和景观中移动。带一点荒谬,带一点幽默,在全球经济网络下,山寨歌词将“山寨”变成了诗学。

《不完整的诗》在“大纽约”中的现场图,拍摄:Noel Woodford

上松汤治(Yuji Agematsu,1956—)出生于日本,1980年搬到了纽约布鲁克林。他开始养成每天散步和收集城市街道上碎片的习惯——嚼过的口香糖、锡箔纸、瓶盖、羽毛、线……奇奇怪怪的日常。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开始将他每天觅得的“宝贝”收集在香烟盒的玻璃包装纸内:每个玻璃包装纸袋里都有在某天某条特定路径上收集到的遗留物。结合着自己练习打击乐的经验,上松汤治说:“我将每件物体都看成是音乐的符号。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声音和节奏。”由此,这一个个透明的残余物集合合成了城市潜在的脉搏跳动。展览中的作品记录了上松汤治在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每天共计366次的散步。按月排列,它们是COVID-19大流行期间纽约街道的档案、地图和肖像。

上松汤治,编号:01.01.20 ……12.31.20,2020。摄影:Stephen Faught

“大纽约”正在MoMA PS1展出。参展这些艺术家就在纽约,但很可能之前你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也会再一次被这座城市所惊叹,它的历史,它的广博,它的荣耀乃至它的不堪——这就是纽约。

(本文转自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钱雪儿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