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望最新个展《戏——现实与虚拟的镜像穿越》于2022年1月7日亮相北京渡渡美术馆,此次展出的作品是继去年《抗疫》主题艺术展之后,他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再次思考。

作为陕西榆林走出的艺术家,刘若望早期作品有着浓厚的黄土情结。当他的艺术创作及活动遍及西安、北京、欧洲,其作品也更多的具有了国际视野与考量。从东方红系列、天兵系列到之后的“狼来了”苍生系列、渡渡鸟系列,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院之光”优秀作品展到欧洲瑞士巴特拉加茨、意大利阿维拉市政广场、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皮蒂广场的展览,刘若望的作品与展览逐渐形成了他鲜明的个人艺术特征与态度。

这一切也集中展现在《戏——现实与虚拟的镜像穿越》中。正如展览文章中介绍到的:“新展呈现出刘若望一贯的英雄主义情结和悲悯情怀。作为从陕北乡村走向世界的艺术家,刘若望并非一个沉迷于象牙塔中的艺术家,而是一位关怀社会、有行动力的艺术家。”

展览前夕,网易艺术走进北京渡渡美术馆,邀请刘若望老师做客《网易会客厅》,透过最近的“从峪口到佛罗伦萨”以及瑞士、意大利巡展项目,看见其艺术创作和展示的最新形态,追溯其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同样重要的是聆听其对艺术教育的自我思考。

中国艺术家如何真正“走出去”?刘若望希望“用千斤或者更大的力量去对话”。只有用作品的硬实力说话,才会在国际上赢得真正的尊重。当艺术作品“收藏到当地的博物馆、当地的城市,安装在当地的城市广场、私人宅院子”,艺术家会收获艺术创作的自信,更加从容地面对下一次国际舞台上亮相。

对于刘若望而言,曾经的欧洲和北京都是陌生的领域。打开狭窄、走向宽阔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与信条,包括打开艺术媒材的界限,打破地域空间的界限。在他看来,比做给谁看、别人怎么看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承认文化背景不同的基础上,“站到比较诚实的角度,真诚的把你的观点表达出来,你就可以去和很多人对话。”这种突破曾经看上去遥不可及,现在也依旧充满挑战,但梦想照进了现实。

艺术形式可以是一种打开,与公众积极链接并更大程度实现艺术价值也是一种打开。当刘若望的作品更多的从美术馆架上艺术走向大自然公共艺术,他对艺术和公众的关系有了更多思考,一些被吐槽的公共艺术在他看来“可能并不是艺术水准的关系,而是它所放位置的关系。”正是对位置与空间的强调,刘若望在打造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在打造自己的美术馆体系。

运营一座美术馆的本质是什么?至少从目前看来,并不是盈利。对于陕北乡村的峪口国际艺术小镇,北京、榆林的渡渡美术馆,以及渡渡文化艺术机构的公益教育活动,刘若望及其团队每年投入巨额成本运营,保障展览的高品质和公益教育的可持续性。为何坚持做这样一件看起来费力不讨好的事?回答这个问题时,刘若望笑谈,一座美术馆可以为周围的人都带来快乐, “这就可以了”。在另一方面,他也坚信做美术馆和美术教育的社会意义,尤其对于小朋友而言兴趣和理想非常重要, “真正的社会需要有更多元的趣味、更多元的空间。”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并不盈利的美术馆会带着微笑做下去,面对国际舞台不同文化背景的挑战践行硬核应对,用画面为2020的抗疫助力,用油彩为2021的元宇宙世界注入传统戏剧镜像……这些都是刘若望英雄主义情节的反映,当然还有对于更多的观众更为直观的是“狼来了”式的艺术景观,而对于走进他工作室的媒体更为直观的是每一个角落的各种猫所构成的生活场景。

渡渡美术馆《戏——现实与虚拟的镜像穿越》展览现场

艺术家刘若望与网易艺术王昉主编

硬核对话:从峪口到佛罗伦萨

网易艺术:继去年“从峪口到佛罗伦萨”北京收官展览之后,我们知道您又陆续展开瑞士巴特拉加茨、意大利阿维拉市政广场、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皮蒂广场的展览,展览对您来说有着怎样的脉络与延续?

刘若望:这样多个城市的巡展实际上并没有整体的提前规划。中国艺术家真正较大规模的作品在国外展出其实不是很多,特别像雕塑这样大体量、大规模的,之所以成行实际上是和我个人的创作习惯有很大关系,我喜欢一些体量较大的作品,因为这对国外了解中国艺术家非常有必要。过去大家很容易想到了中国的太极——四两拨千斤,中国人也常会用一些比较巧的东西来撬动一些事情,但是实际上对我来说,我更希望用千斤或者更大的力量去对话。今天世界最有名、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在做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够和他们对齐,至够够够超越他们,我所能够做的事情是把大型的艺术作品运到国外展览,并在一站一站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作品,同时希望在这一过程中作品可以被当地收藏,只有这样才会赢得真正的尊重,收藏到当地的博物馆、当地的城市,安装在当地的城市广场、私人宅院子,我认为这才是艺术真正走出去的一个方向。

2021年《苍生》“狼来了”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皮蒂广场

2021年“狼来了”意大利阿维拉市政广场

网易艺术:刘老师走出去的理念被年轻人称为硬核,那这一系列巡展您收到哪些反馈?

刘若望:我觉得收到的反馈其实就是我们更自信了,特别像佛罗伦萨的展览,是佛罗伦萨市政府和乌菲兹美术馆联合主办,真正的被当地城市或博物馆、美术馆所认可,过去我们认为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现在看来也是并不容易的,但我们可以做到。也就是说,其实全人类关注的问题和思维都差不多,只要你把你自己的想法比较好的去实现,不需要太多修饰,真实的、诚恳的表达自己,别人就会认可你。

2020年第八届瑞士国际雕塑展《原罪》在巴特拉加茨展出

2020年“狼来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领报广场

2019年“狼来了”意大利那不勒斯市政广场

“能驱动做这些事情的其实是艺术”

网易艺术:最初选择的专业与现在所从事的创作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刘若望:我觉得最初的专业和我现在的状态其实是非常吻合的。我小时候其实一直想从事政治,那个时期被各种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包括像三国演义传统戏剧等,都是要成为英雄。当我七、八岁开始画画的时候实际我是不喜欢的,觉得这是小的技术。但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政治实别别人强加给你的,而画画、艺术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像我20岁左右,自己在给自己安排一切,从峪口到西安,从西安到北京来了,自己打工赚钱,自己给自己安排课程,然后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能驱动做这些事情的其实是艺术。

网易艺术:对于北京开启的创作和欧洲开启的巡展您有哪些心路历程?

刘若望:到了北京先去打工干活,一开始是画壁画,但是我觉得这个工作非常窄,那么我就想着我要做雕塑,那会我并没有学过雕塑。就像十六七年前,我的作品是在韩国、新加坡、东南亚被了解,在欧洲没有影响力,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太窄了,所以我决定一定要在欧美推出来。从2012年作品被新西兰收藏之后就开始在欧洲亮相,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展览反响非常好,那么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实际上是我第一次去欧洲,但是我对欧洲的整个分析和判断与我之前所认为的是完全一致的。

我去欧洲的时候一个人都不认识,就像我刚到北京的时候一个人都不认识,现在我包括法国、意大利、德国、捷克、丹麦、瑞士,我们都有很好的合作方,也都有很好的画廊和艺术机构来合作。我觉得实际上人都差不多,只是因为文化背景不一样,抛开了那些我做给谁看?我希望别人怎么看我?站到比较诚实的角度,真诚的把你的观点表达出来,你就可以去和很多人对话。

“狼来了”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

“狼来了”在新西兰

“狼来了”在798艺术区

人物与动物、雕塑与绘画之间的切换

网易艺术:关于人物主题和动物主题将来会做哪些延展?

刘若望:人物主题还是会继续,包括最新展览《戏-现实与虚拟的镜像穿越》展示的绘画,雕塑最近也又回到人物主题,有几组作品已经做完了。关于动物主题的创作是因为动物更是一个国际语言,我们和世界去对话可能大家能够有共识,动物主题也会持续进行绘画的探讨,我自己喜欢比较威猛、有力量感的动物形象。

网易艺术:我们知道您的很多作品从美术馆走入公共场域,包括联展也更像是一场流动的公共艺术,您如何看待艺术创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

刘若望:艺术创作和公众公公公众的关系近几年也有很多争议,比如有些艺术作品是挺好的,但是它并不适合放在公众环境,为什么有些作品会被大家吐槽?可能并不是艺术水准的关系,而是它所放位置的关系,比如说它在美术馆、在私人的空间展出应该就没什么问题,因为你去之前就做好了思想准备。

《东方红》系列

《天兵》系列

《渡渡鸟》系列

《原罪》系列

在美术馆遇见兴趣与理想

网易艺术:请您介绍一下创立峪口艺术小镇、北京及榆林美术馆的初衷?未来是否有商业化的考虑?

刘若望:在大概20多年前我就说我将来是去做美术馆的,因为20多年前我到北京,当时去中国美术馆看展览,花5块钱门票一天都不出来。我觉得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来成长对他是比较好的,我看了很多发达国家,包括欧洲、美国韩国、日本,他们很小的城市里面都有很好的博物馆、美术馆,孩子们从小就可以在这里成长。我们现在首先是把三个美术馆维持下去,当然以后有更好的商业化,包括完全交给别人去运营也挺好,但是目前我觉得很难有人来接受这个事,因为现在主要还是自己在投入成本运营。

网易艺术:美术馆举办公益儿童美术教育活动又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刘若望:我们一直在做自己还挺高兴的,因为人活除了吃喝之外还需要有有一一一种情感,对吧?现在不是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如果养上三只猫他就不想谈恋爱了,他的情感就能得到满足,我相信是有可能的。

我们去做美术馆、美术教育也是一样的,就是你现在人生还有什么追求?你想要去做的作品也都做了,你想要去办的展也都办了,然后就做一个美术馆,周围的一大堆人挺高兴,这就可以了,大家觉得这个东西明知不赚钱为什么还要去做?因为你有这样的一种情感上面的需求。

另外我们去做美术馆和美术教育也是有意义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可以看到艺术,可以去做一些手工体验,你的兴趣点也会多一点,有兴趣和有理想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社会需要有更多元的趣味、更多元的空间,大家去探讨一些更有意思事情。

榆林渡渡美术馆

渡渡美术馆儿童美术教育活动

(采访:王昉,摄影:闫伟华,组稿:侯瑞亮,相关图文资料由北京渡渡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