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书店、酒吧等成了演出剧场,观众可沉浸式观看,演艺新空间赋能“大戏看北京”
爱乐汇里的演出。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积淀历史的老会馆、古戏楼,中轴线上的鼓楼、永定门,三里屯的商业街区,王府井东安市场,书店里,酒吧里,咖啡馆里……近一年多来,京城各处涌现出不少新型演艺空间,走出剧场,走进胡同,走进商场处处都有戏,观众看演出有了更多选择。文化艺术的细胞浸润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让北京这座文化古都焕发出年轻态、时尚范。
开心麻花在stage·one酒吧上演主题沉浸式话剧《芳心之醉》。 本报记者 方非 摄
天乐园里的戏剧演出。
演出场地
艺术殿堂延伸到跨界空间
▶▶说起剧场,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首都剧场、国家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看着高大庄严的建筑敬畏感油然而生,这也是剧场在许多人心目中应有的样子。不过,今天的剧场形态在变化,市场供给在细分,艺术殿堂与跨界空间并存,让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望京麒麟新天地商街里,藏着开心麻花的磁剧场,观众可以从逛吃模式无缝切换到观剧模式;走进三里屯繁华喧嚣的商业街区,满身疲惫的白领可以在爱乐汇艺术空间,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抚慰心灵的烛光音乐会;在西大望路的北化机·爱工场文创园里的开心麻花沉浸式戏剧酒吧,白天是酒吧,晚上就变身为剧场,演员就在你身边演戏;在前门大街鲜鱼口美食街上,游客会在众多餐厅中间发现有一家叫“天乐园”的老戏楼正在演出时尚京剧;刚刚举行的大戏东望·全国话剧展演季中,“戏润中轴”活动更是脑洞大开,打造沉浸式演出新场景,在钟鼓楼让东西方戏剧文化碰撞,在前门让戏剧艺术家与风格舞者交汇,在永定门让戏剧与武术邂逅……
剧场不再是台上台下楚河汉界,观剧也不必正襟危坐,有人开玩笑说:剧场没有剧场样儿,观众没有观众样儿。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产业发展部主任胡娜表示,新空间的出现,让“演艺+”成为北京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建设的特色和亮点,“表演艺术以另一种方式在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满足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大戏看北京构建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让演艺产业成为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程中的一抹亮色。”
天乐园里的小型演出。
演出内容
多元化主题演出让观众沉浸
▶▶走进剧场看戏,欣赏一台好戏,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然后带着无尽的回味转身离开。如果说以前的剧场里只有戏,那么你会发现现在的剧场里不仅有戏,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停留更久。
在爱乐汇艺术空间等待亲子音乐会开场前,来早了的于先生先带着孩子体验了艺术空间的沉浸式VR电影,唯美的《纸鹤》让孩子沉浸其中;和朋友一起来的小刘则预备好了要在这里消磨大半天的时间,先玩剧本杀,再体验沉浸式VR电影,玩累了可以一边听烛光音乐会一边休息……丰富的演出内容也让观众舍不得走,有时检票人员会发现有的观众一天连看了三场不同主题的音乐会。
在天乐园,游客可以通过固定展览了解京剧的前生今世、唱念做打,知道“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还能看到即将上台的演员在公共空间化装,如果还不过瘾的话就走进剧场看一场演出,还可以在这里穿上剧装留影纪念,甚至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在这里学习京剧。
开心麻花也正在与王府井集团合作,在东安市场打造一个两千多平方米的戏剧街区,以戏剧演出为主要功能,还有可以逛可以玩的空间,其中包含两个沉浸式演出空间,以及轻餐厅、咖啡和戏剧周边,让观众走进戏剧街区有了更多元化的综合戏剧体验。
天乐园负责人马瑛瑛表示,如果认为演艺空间就只能做演出,那不仅是把自己的经营渠道做窄了,同时也将自己所从事的艺术行业做窄了。事实正是如此,很多原本仅靠演出门票收入的剧场有了更多元的收入渠道,单体消费增加,即使在疫情期间也能坚持下去,甚至开拓更大的市场,像爱乐汇艺术空间在疫情期间大胆将剧场从一个增加到了两个。
北京是个很有包容性的城市,多功能多业态的演艺空间正是这座城市包容性的一种体现。“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设中,不同空间建筑形态、多样态的沉浸体验所建构的演艺新空间,体现了北京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创新探索的精神。”在胡娜看来,健康、有序的新空间建设,还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与之匹配的创作、管理、运营的人才,可以以演艺新空间的建设为契机,推进演艺产业从政策到行业、人才的多方面创新完善,助力艺术生态的进一步发展,让艺术更多方面地实现其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后浸没式戏剧《画皮2677》在繁星戏剧村上演。本报记者 方非 摄
观演感受
一米距离我看到了演员脸上的泪珠
▶▶几十个观众跟随剧场引导人员走进没有座位、没有舞台的剧场,灯光暗下,没有人知道演员会在哪里出现,有时在观众席中间,有时就在观众身边……正在繁星戏剧村演出的后浸没式戏剧《画皮2677》,给了观众极大的自由度,你可以跟随某一个演员步伐奔走在剧场空间,也可以走上前和他一起演戏,甚至可以拍拍他们的肩膀。
过去许多大导演执导的实景演出,往往要么建一座城,要么包几个山头,但时下出现的新型演艺空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小”,有的空间只能容纳几十个观众,最多的也不过一两百人。爱乐汇艺术空间总经理王志军表示,这么小的音乐空间无论国内外都几乎没有,这也是他们在多年经营音乐演出中琢磨出来的,“我们之前都做大剧场的古典音乐演出,但是现场往往只有两三百名观众,所以就一直在寻找小型空间,做更好的不插电古典音乐演出。”
空间小,观众与演员的距离也变小了,也带来了全新的观演体验。“大剧场里你能听到演员哽咽了,知道他哭了,但是在这些小空间的演出里,你能看到泪珠从演员的脸颊滑落。”开心麻花副总裁刘岩表示,今天的观众需要更深度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小空间的体验感和沉浸感更强,也让观众有了更真切的情感共鸣。这一点在磁剧场上演的音乐剧《致命旋律》中无疑体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席距离演员最近的位置大概只有一米左右,许多“迷妹”观众看着自己喜欢的演员近在眼前简直如痴如醉,为了这种难得的体验,许多观众都是专门从外地赶过来一刷再刷。
小空间也能有大作为。刘岩说,《致命旋律》虽然只是一个小剧场剧目,但是却投资三百多万元,赶上了一个中型剧目的投资。这个看上去不划算的投资,其实有着更长远的规划,“这部戏要是排出来只在一个剧场演当然很难回本,但我们可以复制到开心麻花位于全国的不同剧场,在十个剧场演成本不就摊薄了?我们就是想让大家看到,小空间也能够依靠高频次的演出和优质的内容盈利。”在刘岩看来,开心麻花对演艺新空间的开拓、运营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在为演出行业开辟一个新赛道,让同行看到更多可能性,让整个行业的发展更繁荣。
磁剧场原来是个展厅,“爱乐汇”原来是个射击馆,“天乐园”曾经被改造成会所,但如今它们都殊途同归变身演艺空间。可以想象在这些成功案例的推动下,未来的北京还会有更多演艺新空间出现,让艺术的气息弥漫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大戏看北京,看的不仅是戏,更是这座城市所独有的创新、探索、包容精神。
爱乐汇里的演出。
专家观点
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副教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产业发展部主任 胡娜
艺术与城市相互赋能
演艺新空间的出现,对于艺术本体来说,不仅是空间的变化,也意味着新业态、新场景和新的运营思维,折射的是新时代对艺术的跨界扩容、内容与空间、观演关系以及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探索的结果。从会馆活化到文创产业园区中的演艺空间,从酒吧+戏剧到消费地标中的艺术空间,艺术与城市相互赋能。对演艺产业来说,新空间的出现延长丰富了演艺产业的价值链。对城市来说,艺术成为空间活化的重要抓手,丰富盘活了多种空间资源,这也是文化艺术赋能城市发展的体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