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艺术《腔调》栏目本期走近2022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也走进新媒体数字艺术场景下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腔调》王志鸥——“光影之中,张弓簇箭 他的使命是创造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腔调》王志鸥——“光影之中,张弓簇箭 他的使命是创造不可能”

在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一些视觉画面在闪闪发光,比如:

2022年2月4日数百绿色荧光长棒律动变幻而成的“立春”寓意

垂直巨幕上蔚蓝水墨流淌交织而成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画面

在曾映现“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地面巨屏上轮滑演绎出的“中国结”纹样

同一块地面巨屏上雪花状引导牌向心汇聚为一片大雪花,所呈现的“燕山雪花大如席”意象

这些来自第24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镜头令我们印象深刻,“一朵雪花的故事”也成为2022这个春天我们共同的记忆。我们感动于创意的精彩和呈现的完美,同时我们也惊艳于艺术+科技的融合震撼。

一场全球瞩目的冬奥会开幕式,中国艺术家们要用怎样的视角和方式来完美呈现东方美学和文化自信?用怎样的艺术表达,才能完美诠释“一起向未来”、奥林匹克“更团结”,以及“生生不息”的核心理念?

“大家看到我们用了很多的绿色,包括这次二十四节气第一个节目立春,带给大家在冬天里面看一下对于春的向往。”这一切反映在美学的追求上,既是创新,也是传承。“我们的中国文明能延续千年,也是因为我们内心有这股韧劲。” 王志鸥如是说。

作为数字新媒体艺术家,年轻的王志鸥与著名导演张艺谋、著名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的合作,已历经多个日夜。从国庆70周年到奥运会,他们共同创造了很多世界艺术之最:世界上最难的一次光影拼图、奥运历史上最大的一块光影屏幕……更重要的是,将中国美学的精彩,以更当代的方式,完美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每一位勇于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艺术家,都深知创作的艰辛。“限制就是天才的磨刀石”,这是张艺谋送给王志鸥的一句话,而 “挑战不可能”也成为王志鸥从事数字新媒体创作的信条。无论是国家级的项目还是个人的作品,他都不得不从更多的维度切入,包括天气、时间、空间等,甚至于“你要站在地球甚至宇宙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与一些孤勇前行的艺术家伙伴不同,王志鸥既是艺术创作者,也是管理者。第一次来到其创办的黑弓Blackbow工作室密布的电子设备,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一排排长条桌两侧埋头奋战的年轻人,和书架上陈列的手办,营造出热烈的“创业”氛围,让人错觉回到科技大厂。

“你怎么看待自己艺术创作者和公司管理者的身份?黑弓看起来像科技公司。”对于笔者的这个问题,他思考了半分钟,认真地回答:“不不,我们不是科技公司。黑弓是新媒体艺术工作室”。

这个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艺术工作室,有着别样的魅力。在这里,年轻艺术家们蓬勃的创造力,借由现代化科技手段喷薄而出。这里的艺术家不受形式、画幅开本、创作介质的限制,整个城市甚至整个星球都可以是艺术家的画布,比特世界的0和1是艺术家的画笔,创作可以在任何不可能的维度,甚至是次元空间里实现。

出乎人们对艺术家想象的一点是,这位勤勉的工作狂,“一般用工作来缓解创作的压力”。这习惯很像西二旗沉迷007的创业大佬们(每天工作7:00-0:00,每周工作7天——笔者注),听上去并不怎么艺术。

我们在现场发起的MBTI性格测试,王志欧的测试结果是”专家型人格“。这一人格的精确定义是“完美主义者”。“强烈地要求个人自由和能力,同时在他们独创的思想中,不可动摇的信仰促使他们达到目标。他们对所做的每一件事企图要求完美,制定高标准的计划来保证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他们的思维严谨、有逻辑性、足智多谋,能够看到新计划实行后的结果和生活中转变为真实物质的理论体系。”历史上专家型人格多为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等),代表人物是卡尔·马克思、牛顿、柏拉图和比尔·盖茨。

“你认可这个测试结果么?”笔者问。

“好像还可以。”回答不置可否。

我想,这位喜爱动漫和篮球、在工作室地下布置篮球场的“酒仙桥乔丹”,希望自己成为像后羿一样的“东方超级英雄式”的艺术家,既尊重科学,也有自我的执念。“性格即命运”是只属于弱者的叙事神话,真正的强者可以“打破不可能”。

王志鸥 新媒体艺术家、黑弓Blackbow创始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奥林匹克主火炬总设计师

数字艺术家在宇宙里进行创作

——从新媒体数字艺术与艺术家说起

网易艺术:您为何选择新媒体数字形式进行创作?

王志鸥:选择数字艺术最核心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创新和挑战。我之前跨界过很多领域,包括建筑、设计、光影以及很多现场的沉浸式体验,所以我觉得数字科技艺术,非常有可能性,它能在不断的创新中探索到新的未知。我们每一次的创新都是比较原生的,它是一种比较挑战自我的、颠覆性的创意。创造不可能是我们这个行业最有趣的一点。

不同创作类型的艺术家,所观、所感肯定都是一样的,但最终在作品的呈现维度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传统艺术家受限于表达的形式、画幅的开本、创作的介质,我们可能是整个城市、整个星球,就是我们的创作是在不可能的维度里面实现。以前的艺术家手上拿的是画笔和颜料,而我们可能从想法到最后的实现,整个过程都变成了画笔,有效的调动所有在创作中产生这种可能性的各种元素。比如说我们的创作可能要考虑天气,考虑时间、空间等角度,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你的思路会打的非常开,因为你要站在地球甚至宇宙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网易艺术: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和国外的新媒体艺术家有什么不同?

王志鸥: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同, 现在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不管是在最终作品呈现的质量上、艺术的审美上、包括对于社会思考的深度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见解,这次冬奥会也是最好的诠释。的确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作品一次又一次的向世界去论证中国的艺术家,特别是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

北京冬奥:一起向未来

——与张艺谋、蔡国强共同呈现中国的美感和中国人的自信

网易艺术:请您聊一聊与张艺谋导演、蔡国强老师合作的故事。

王志鸥:正好和这两位大师合作了好几个项目。最开始是和张艺谋导演,我们是从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北京八分钟开始合作的。我记得那时候非常清晰,在2017年的4月份,张艺谋导演想找一些新锐的、对于数字科技美学有研究的、了解现场表演、体验的、也非常有观念的团队,很有幸我们入选了。2019年我们在国庆70周年打造了世界上最难的一次光影拼图,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们也是创造了奥运历史,用奥运历史上最大的一块光影屏,给全世界带来空灵、浪漫而又自信的中国美学。

蔡国强老师是在国庆70周年开始合作,因为我们做的流光溢彩的晚会联欢活动,我们做了一棵生命的树、希望的树,蔡老师放了一棵烟火的树在空中,烟火也有几百米的高度。我觉得那时候整个画面特别有生命力,你就感觉到整个时空、整个维度都打开了,特别有意义。跟蔡国强老师我们还合作了故宫600年梦游紫禁城,也是用数字科技的手段,把整个故宫进行了一个数字化还原,蔡老师的烟火和整个全景还原到了一个VR的作品里面。

网易艺术:在本次冬奥会开幕式当中呈现什么最重要?

王志鸥:我觉得最重要的呈现是中国的美感和中国人的自信。这次冬奥会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一起向未来”,它正好跟奥林匹克最新的口号“更团结”是紧密相关的。而我们这次在冬奥会开幕式里面展现了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生生不息,大家看到我们用了很多的绿色,包括这次二十四节气第一个节目立春,带给大家在冬天里面看一下对于春的向往,也非常适合我们当下,中国甚至全球,在疫情中我们对于未来的一种向往。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中国文明能延续千年,也是因为我们内心有这股韧劲,所以我觉得在创作中,在很多这种美学的追求,一个是要有创新,另外一个就是要有延续。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黄河之水天上来”

——用现代的语言讲述中国哲学

网易艺术:今年,您完成了个人艺术作品《PROTOTYPE-Ⅲ》,不同的创作体验带给您什么感受?

王志鸥:实际上有个很深的感受就是冬奥会开幕式冰雪五环那个环节,大家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不管是它的尺度,它在现场渲染的精细度,背后有很多的美学观念和设计细节,大家看到只有十几秒钟的一个过程,但是每一帧、每一秒,我们都是按照中国国画的山水画来去勾勒的,它是一个非常追求极致的过程,短短的几秒钟我们创作了好几年,而后面的创作历程更多的是使命感。我们是希望在这个行业里面,代表我们中国能超越所有世界上的团队和艺术家,能做出更多代表中国、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作品。

这次在《PROTOTYPE-Ⅲ》里面也是秉承这种理念,用一个比较现代的语言,还是讲我们中国自己的哲学和我们自己的观念。也是希望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对于永恒的探索,通过对于石头的切割、打磨、重新的解构,用比较分析的美感讲述出一种全新的自然科技和次序关系。抛开的石面中它层层涟漪质感的转化,这种边界也能让秩序和物产生有序中的不确定性。而最后的核心的观念是通过这种跨媒介的在石头和不同材质之间的空间流动,挑战我们对于新与旧、自然与人造物之间的固有观点。

限制就是天才的磨刀石

——生于长江边,仰望星空,他说:“嘿,李白”

网易艺术:您的创作和个人的一些经历、感悟、思考有哪些关联?

王志鸥:因为我是在长江边长大的,我看到江水在三峡中间穿梭而过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山和水这种质感在时间和空间的转化。小时候也有幸走过一次长江,那时候三峡还没有截流,躺在船上去仰望星空,我也在想李白看到的星空是不是跟我一样。所以我觉得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会来源自己的家乡,来源自己的土地,会有很多在成长中的经历和感受。

上次在冬奥会的时候,张艺谋导演送给我一句话“限制就是天才的磨刀石”。因为他知道我们在做很多创意的时候不断的在追求极致,而这个极致的可能性又非常的小,但我们创作维度的时间周期又非常长,三年中有很多的不可能,比如说我们刚创作出一个作品,因为最后点火方式的变化前面都会被颠覆。这句话让我非常记忆犹新,所以我觉得就是要在无数次的不可能中去挑战才能创造不可能。

网易艺术:是否想成为东方的超级英雄?

王志鸥:我觉得在创作路上一直是比较坚持和乐观。自己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像后羿一样,做一个能挑战一切不可能的,这么一个,也许是超级英雄,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带领大家去创新的、挑战不可能的这么一个人吧。

王志鸥《PROTOTYPE-Ⅱ》,同一系列的《PROTOTYPE-Ⅱ》将参展2022北京当代艺博会

(*文中动图、图片由黑弓Blackbow提供)

——

作为艺术家王志鸥也持续进行着属于他个人的艺术创作,承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理念,长江边长大的王志鸥打造了艺术作品《PROTOTYPE-Ⅲ》,关于作品他谈到“用一个比较当代的语言,还是讲我们中国自己的哲学和我们自己的观念。”这件作品也将会在2022北京当代艺博会亮相,什么样的视觉记忆点会因这件作品而生发,我们充满期待。

关于北京当代艺博会

自2018年创立以来,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秉持将展会的形式作为突破点,以成为一个模式创新型的艺术博览会为目标,致力于当代艺术在中国的价值推广,把与中国息息相关的国内外艺术画廊和机构作为核心的合作伙伴与命运共同体,打造一个与当下艺术生态及社会各层级密切相关的艺术交易、展示、交流的顶层平台,把具有文化主体性与价值系统性的当代艺术推介给中国文化市场和社会公众。2022年的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在空间体量和展商数量上,将是最大规模的一届。将有超过140家的参展机构在艺博会现场呈现万余件当代艺术精品。本届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也将是艺术类型、行业生态最为全面缤纷呈现的一届艺博会,从数字艺术到当代水墨,从经典到潮流,从资深画廊到新兴机构,从艺博会现场到全城同期活动,将全方位地呈现当代艺术丰富多彩的面貌和蓬勃发展的生态,带来一场斑斓夺目的艺术“万花筒”。

作者:刘畅 王昉 侯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