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我们似乎正处于WEB2.0-3.0的过渡时期,我们被物理世界暂时割裂,我们又通过数字世界共存。在这个时刻,一个电子化的、独立于物质世界的数字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通过数字手段收取资讯、保持联系,以维系人类所需要的生理与情感需求。在互联网和数字世界急速发展的同时,用户也对个人隐私的加密有了新的需求,由策展人张嘉炜、王茉萄与艺术家杨蝉翼共同策划推动的“CAFAM赛道”特等奖方案《WEB2.5固态储存》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落地展出。展览尝试通过一系列的装置和影像作品来展现算法为我们的情感和思想“加密”的过程。
- 虚拟策展大赛方案
《WEB2.5固态储存》方案缘起于青年艺术家杨蝉翼的研究生毕业创作《固态储存》系列作品,策展团队希望通过还原计算机加密信息的逻辑和过程来隐喻当下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的变化以及我们与真实情感之间的隔阂等问题,并且对作品赋予WEB的概念。
《固态储存-常数100-1》,丝网版画、金属、亚克力 、Led 灯,37x37x102cm,2023年。
《运转》,6'17",三频4K影像, 立体声,2023年。
《世界图景》空间,艺术家:杨蝉翼,空间设计:王茉萄,概念设计:张嘉炜
- 布展进行时
《WEB2.5固态储存》策展团队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2C展厅的空间做了展墙搭建和改造。布展团队对展览空间进行了多次设计方案商讨和实地测试,为了更好的效果,团队对第二空间的展墙进行了全镜面改造,整个布展时间历时7天。
布展现场图
-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依据所处展厅的空间特征(通透、半封闭、封闭)设计了“真实”“窥探”与“真相”三个区域。分别展示了艺术家杨蝉翼最新创作的作品《固态储存-常数》《运转》以及三位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世界图景》空间来展现算法为我们的情感和思想“加密”的过程。
第一空间 杨蝉翼,《固态储存-常数》系列,丝网版画、金属、亚克力 、Led 灯,尺寸可变,2023年
《固态储存-常数》系列作品位于第一空间,其中的信息源于“常数”。常数是一个数学名词,指规定的数量与数字,如圆周率π、自然数的对底e,欧拉常数等。作品利用计算机的进制转换,转码了这些常数数值,然后把丝网印刷好的文字和符号切割、重组、叠加,从而构成新的信息。将这些常数的数值转化成不同进制之后,原本的固定的不变的数值和含义变得不再清晰,一些原本坚固的东西在转码被消解了。
第二空间 《世界图景》空间,杨蝉翼,空间设计:王茉萄,概念设计:张嘉炜
第二空间内展示了杨蝉翼创作的140件尺寸不一的蓝色半透明立方体,每一个立方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每个立方体内外覆盖的文字和符号指向一段的特定的文字、音乐或图像的局部。几乎所有的文字、声音和图绘都被艺术家用计算机多次转码或编码过,这让原本简单的信息变得无序和复杂了。将这些立方体放置在有镜面的空间后又被镜面反射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图景。
第三空间 杨蝉翼、任庆齐,《运转》,三频4K影像、立体声,2023年
第三空间所展示的《运转》是一件数字生成的影像作品。特德姜在短篇科幻小说《呼吸》里描述了一位机械人解剖学者用机械手拆解自己的大脑时意识到了这和他的“自然”的手并无差异——我是一种模式,我所在的整个世界也是一种模式。于是他借助空气将这些文字刻在自己的机械大脑里,他的思考则随着空气的流动流入别人的身体。他等待着你发现这些作品上的信息并破译上面的文字。“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和信息,你的思维模式就模拟了我曾经的思维模式。以这种方式,我从你身上获得了新生。”
由作为传统媒介的版画到时下多种新兴传播方式,这些传播形式本身愈来愈成为实践者和受众使用和反思的对象。身处其中,而不能深陷其中。唯有如此,才可能对其工具、技术和材质保持一份清醒,并对自身也形成一种观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礼宾认为这是杨蝉翼思考的出发点,也是她创作的落脚点。符号、文字、代码、信息或静止在存储空间中,或流动在传播路径上。她所做的是把‘传播内容’进行转译,‘外显形式’进行错位,从而使其意义消解化、形式模糊化,并借助展场使其场景化、景观化。展望未来变形过去,立足当下击穿时空。传播时代给了我们貌似存在即合理的假象,杨蝉翼的创作则彰显了其处处充满禁制、时时彰显规则的内核。”对于展览中所探讨的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周吉荣教授评述其“计算机技术会成为版画艺术的新衣,展览以一个‘新新人类’的敏锐眼光捕捉到了计算机科学带来的机遇”。
展览现场
关于展览
展览名称:Web2.5 固态储存
展览时间:2023.7.08-8.25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