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本文节选自《朱启钤与北京》
序言作者 | 单霁翔(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由《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组织相关单位编撰的《朱启钤与北京》出版在即,请我作序,我有些感慨。一是2022年恰逢朱启钤先生诞辰150周年,学界梳理他对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贡献极为有价值;二是这是一本专门记录朱桂老对老北京城市建设贡献的书,纵观朱启钤对北京城市建设诸方面的成就轨迹,以至于他生前居住的东四八条111号院落,均在北京中轴线脉络上,它们无疑是有“故事”可讲的;三是该书不是文论集萃,而以朱启钤曾孙朱延琦口述为主,这一点尤为珍贵。《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组织专家,对文稿史实、人物关联进行缜密研究,使该书的叙述更准确且生动,对了解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及中轴线“申遗”的历史贡献者朱启钤,是十分难得的。
《朱启钤与北京》内页
我多次造访朱启钤故居东四八条111号及赵堂子胡同3号院。最近一次去东四八条111号与朱延琦先生交流四合院保护事宜、了解朱启钤生前对北京的贡献,是2020年11月初的事,而后我就建议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的专家,从20世纪遗产保护的事件与人的研究视角,深入调研此院落的相关问题及朱启钤晚年的经历。专家团队历时近两年的工作成果,相信会令读者更加看清并敬佩朱桂老的历史性贡献。正如周恩来总理评价他为“著名实业家、爱国老人及中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尊他为启蒙师;1989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六十周年时,吴良镛教授撰文称其“发扬光大中国营造学社所开创的中国建筑研究事业”,傅熹年院士称“朱启钤是研究中国建筑的倡导者和引路人”。
《朱启钤与北京》内页
我记得十四年前的2009年,正值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八十周年,我参加了两次纪念活动。第一次是4月14日在东四街道的南新仓大运河皇家仓厫中,活动主题是“留下中国建筑的精魂——纪念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八十周年画集”,由《建筑创作》杂志社与东四街道办事处主办。他们举办了朱启钤与中国营造学社展及扎实且有深度的论坛,活动在京城百姓生活的传统街区中进行,其意义既是纪念先贤,又普及社区建筑文博文化。第二次是11月7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之路——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我在致辞中说:“朱启钤与中国营造学社不仅是建筑历史学科的奠基人,更是中国文物事业的先驱,其开拓性贡献,创立的用科学且现代手段补充中国建筑师史学体系的方法,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建筑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朱启钤与北京》内页
在《朱启钤与北京》一书即将问世时,我想到面对北京中轴线申遗按下“快行键”,面对东四南北大街完成环境提升面貌改观的情况,“文化东城”建设既然提出有七百年“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人文历史,就要加强对包括朱启钤先生在内的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从中汲取深层次的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传承的养分。我相信每位《朱启钤与北京》的读者,都会感悟到朱启钤与中国营造学社是有建筑技艺文化潜质的,应纳入“大文旅计划”予以开发,因为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遗产的内容极其丰富。
特此为序。
2023年12月
- 编后记
编后记作者|金磊(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总编辑)
2022年是朱启钤(1872—1964)先生诞辰150周年。怀着对先贤的敬仰之心,2月25日,朱启钤先生辞世58周年前夕,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召开“朱启钤与北京城市建设——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传播研究与历史贡献者回望”学术沙龙。我们邀请了朱启钤曾孙朱延琦及与朱启钤共事多年且对20世纪早期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贡献颇多的建筑师华南圭(1877—1961)的孙女华新民等数十位建筑文博专家,共同缅述朱启钤为北京城市建设的一系列贡献。我在主持语中说:“敬畏历史,以历史观照未来;敬畏文化,以文化提升自信基石;敬畏先贤,以塑造人文城市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也是我们二十余年来研究并缅述朱启钤先生的思想基础。
《朱启钤与北京》内页
2020年是中国营造学社成立90周年,11月初,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指示,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要专门拜访现住北京东城区东四八条111号的朱启钤曾孙朱延琦。2020年11月9日,委员会专家组一行再次踏进朱延琦的家门。
事实上,我对朱启钤及中国营造学社的认知,源于已故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原名誉主编罗哲文寄我的《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崔勇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006年我们策划了“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此活动既是纪念梁思成诞辰105周年,也是纪念梁思成中国建筑遗产研究的开山恩师朱启钤;我在2007年6月18日第25期《瞭望》周刊曾发表文章《保护朱启钤故居的深意》,文章从“人文奥运”,从严禁任何形式的“翻建”行为的角度,建议要为北京的人文奥运建设留下朱启钤旧居的遗产;2009年前后我们组织出版了《营造论——暨朱启钤纪念文选》等多种纪念图书。
细细品读朱启钤92载人生履历可知,他早在民国初年便在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大事”上开风气之先:在北京城改造上,率先倡导“修旧如旧”原则;他任内务总长时,第一次在北京街道两旁种槐树,沿护城河栽种杨柳;他的正阳门改造工程“开启民治北京的先河”,为早期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他辟北京西苑为新华门,拆旧街千步廊为天安门广场,拆皇城城垣,开通长安街南北交通要道,并推进南城香厂新市区建设……这些在当时虽使京城上下哗然,但他的“京城规划第一人”及“城市更新首创者”的地位不可撼动。他在58周岁时创办中国营造学社,这一20世纪对中国建筑的保护创新之举确成为有渊源的意料之中的大事。
《朱启钤与北京》内页
值得一提的是,由《建筑创作》杂志、《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等编撰的关于朱启钤以及中国营造学社纪念书刊与文集——《留下中国建筑的精魂——纪念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八十周年画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是一本连环画形式的小书,一经问世影响极大,为公众普及了建筑史学文化。清晰记得,2009年4月14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在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等单位支持下,在东四南新仓举办“留下中国建筑的精魂——纪念朱启钤先生创立中国营造学社八十周年研讨会”,通过这个展览与论坛,传承着朱启钤建筑思想。会前的2009年3月11日,在朱启钤曾孙朱延琦引领下,建筑文化考察组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为朱桂老祭扫,奉上了我们刚刚出版的《营造论——暨朱启钤纪念文选》,在朱桂老墓前我想到与我们共同为传承朱桂老建筑文化精神不懈奋斗的诸位同人,梳理着我们曾经的保护与传播工作:自2006年以来建筑文化考察组多次赴东四八条111号故居与朱延琦、张允冲商讨修复牌楼、院落及策展之事;在中国文物研究所(现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翻看、研读印有中国营造学社图章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一卷第一册,反复感悟朱启钤所写《中国营造学社缘起》与《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文稿的深意与内涵;赴天津向朱启钤孙朱文矩了解相关历史情况……
《朱启钤与北京》内页
2020年11月11日,《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在给单霁翔会长的汇报中,提出了“将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111号命名为朱启钤旧居并挂牌,纳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等五个建议;在2022年2月25日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会议上,在11月12日《“城市更新” 第一人,走进中国建筑宗师朱启钤的百年传奇》微信文章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11月28日微视频《紫江朱启钤》等,都再次表达了我们传承朱启钤建筑文化精神的意愿与深入的工作思考。在《朱启钤与北京》一书编撰访谈中,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专家李沉、苗淼、崔勇、朱有恒等多次造访东四八条111号。为追溯朱桂老与华南圭开辟北京中山公园的历史贡献,2022年4月11日,我们还与华新民女士在中山公园研究室盖建中主任引领下重走“中国营造学社中山公园之路”,在来今雨轩共同研讨了90多年前先贤的建筑创举与精神。《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副总编辑殷力欣先生没有参加本书历次访谈,但对他所承担的本书文稿编辑校订工作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他提出了许多有益于书稿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有感于朱桂老秘书刘宗汉为本书题写书名及精校其中的错误,有感于朱启钤曾孙朱延琦几十年如一日为传承先祖建筑文化精神所做的一切,更有感于单霁翔会长为本书作序,我以为无论是《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还是以传承与创新为主旨的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我们都确信做了一件极其有价值的事,因为它为讲好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故事,增加了除建筑景观之外更重要的人物“故实”。
2023年11月
《朱启钤与北京》出版信息
标题:朱启钤与北京
口述:朱延琦
编: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
顾问:单霁翔 马国馨
策划:金磊
文字统筹:殷力欣 金 磊
口述整理:苗淼 李沉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2月第1版
装帧/开本:平装787 mm×1092 mm 1/16
ISBN:978-7-5514-4877-2
定价:78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