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知青返城,她留在北大荒,房子被弟弟夺走,晚年恨知青返城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78年,中国知青大潮返城,苏桂兰却选择留在了遥远的北大荒,那是一个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地方。而城市里,其他的知青纷纷回归,重新融入了快速发展的社会。就在苏桂兰决定与过去决裂的同时,城里的房子也成了她和弟弟之间纷争的焦点。时间如流水般流逝,房子最终被弟弟据为己有。这件事成了苏桂兰心中永远的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桂兰:一个知青的抉择与牺牲

1978年春天,东北的早晨格外寒冷。天空灰蒙蒙的,雪刚停不久,地面还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苏桂兰披上一件破旧的棉大衣,走进厨房开始准备早餐。厨房里的煤火炉已经燃起,煮着玉米粥。她顺手拿起木勺搅拌着粥,同时用另一只手翻烙着玉米饼。

丈夫付忠喜已经起床,正在外屋的小木桌旁擦拭他的工具。他是个木匠,即便是冬天,他也需要早起去附近的工地帮忙修理或建造房屋。他知道,虽然苏桂兰决定留在东北,她内心深处肯定有些失落和不安。但他也理解,她的决定是为了整个家庭的长远利益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餐后,苏桂兰去看望丈夫的母亲,这已经成为她日常的一部分。付忠喜的母亲住在他们家后院的一间简陋的小屋里。房间很小,只摆得下一张床和一个老式的衣柜。墙壁因为多年未修,略显斑驳。苏桂兰推开门,轻手轻脚地走了进去。

婆婆已经醒来,正躺在床上。苏桂兰走过去,拿起床头的水壶,给婆婆倒了一杯温水。她小心翼翼地扶婆婆坐起来,把水杯递到她的手中。婆婆的手颤抖着,接过水杯,喝了几口。

完成了日常的护理任务后,苏桂兰开始清理屋子。她用旧报纸铺在窗户上,以隔断冷风。之后,她又去厨房煮鸡汤,打算中午给婆婆补充营养。在锅里,她放入了家里能找到的所有鸡骨头和一些干菜。鸡汤在火炉上慢慢炖着,散发出一股温暖的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傍晚时分,付忠喜回到家中,带来了一些收入和一些从市场上买回的蔬菜。他看到苏桂兰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感激。即便生活条件艰苦,苏桂兰总是尽力让这个家显得温暖而充满生活的气息。

晚饭过后,苏桂兰和付忠喜坐在煤油灯下,简单地交谈着。虽然他们的对话不多,但足以让他们感受到彼此的支持和安慰。外面的风开始增强,呼啸声穿过门缝,但在这小小的屋子里,两人共同维系的温暖和希望仿佛能抵御任何严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庭争端:父母逝世后的遗产纠纷

2006年7月的天津,夏季的热浪席卷而来,带着令人窒息的闷热。苏桂兰的家中这几天却是一片忙碌与沉重。7月14号,她的母亲因病去世,家中刚刚开始哀悼,三天后,她的父亲也跟随去世,使得原本的悲伤雪上加霜。苏桂兰立刻投入到繁杂的后事安排中,尽力维持家中的秩序和应对亲朋的来往。

家中的客厅被临时改造成了迎客和悼念的场所。白布悬挂于墙上,照片前摆放着鲜花和供品。苏桂兰一边安慰前来吊唁的亲友,一边忙着协调丧事的各种细节,如订购棺木、安排丧车以及守灵的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父亲葬礼的次日,苏桂兰的舅舅突然造访。他踏进门来的样子显得有些局促不安,面带严肃。舅舅直言不讳地将弟弟的意图告诉了苏桂兰,说弟弟希望继承父母留下的房子。这座位于市中心的老房子,见证了整个家族几代人的兴衰变迁,对于弟弟来说,无疑具有非凡的意义。

在父亲生病期间,苏桂兰和她的二妹几乎倾注了所有的精力来照顾父亲。深夜里,二妹曾问父亲关于房子的意愿。尽管父亲的回答似乎明确了他的意图——将房子留给照顾他的大女儿,但这个决定显然并没有被书面记录下来,也未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一致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苏家所居住的小区内,苏桂兰的小弟和父母的回迁房格外显眼。这座不足五十平米的房子外观虽不起眼,但对于苏家人来说,它承载了太多的情感与回忆。房子位于小区的一角,周围环境相对安静,窗外能看到几棵老旧的梧桐树。墙壁因年代久远而略显斑驳,门前的小路铺着不太整齐的石板。

小弟自从结婚后,便搬进了这间房子与父母同住。他的妻子也逐渐习惯了这个家,尽管空间狭小,但两人还是设法让家看起来温馨而整洁。不久,小弟的妻子怀孕并且生下了一个男孩,这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更多的喜悦和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对这个孙子格外疼爱,常常抱着他,跟邻居们夸赞这个小家伙的聪明和可爱。他公开表示希望将房子留给孙子,以此确保家族的财产能够继续留在男性继承人手中。他的这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一贯的重男轻女的观念。

苏桂兰在听完舅舅转达的这一消息后,只能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她明白,在她的父亲心中,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即使她和二妹尽心尽力照顾父亲,仍然改变不了父亲的决定。这种情况下,她只能靠舅舅和其他亲戚传递的信息来了解父亲的意向,而这些口述的遗愿,在法律上并无太大帮助,不能作为遗产分配的直接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子的争议很快在家族中引起了一定的摩擦。苏桂兰曾多次尝试与弟弟和谈,希望能找到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解决方案。她甚至考虑过放弃自己的部分权利,仅要求保留父母生前居住的一小部分空间作为纪念,但这样的提议也未必能够得到弟弟的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关于房子的争议逐渐影响到了苏桂兰和弟弟之间的关系。原本在父母丧礼上还能够互相支持、共度难关的兄妹两人,因为房产的事情开始有了隔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天津:寻求新的生活

随着苏桂兰和她的丈夫付忠喜决定离开天津,两人开始了新生活的筹备。他们选择了山东的乳山作为新的居住地,这个地方与他们之前居住的城市环境截然不同,拥有更多的自然景观和宁静的生活节奏。乳山的空气清新,海风带来了不同于内陆的清爽感。

在搬迁过程中,苏桂兰和付忠喜将大部分家当打包,租用了一辆大货车,将家具和生活必需品一同运送。到达乳山后,他们选择了一处离海较近的住宅区购买了新房。这是一栋两层的小别墅,有一个前院和后花园,外观朴素而典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购房过程中,苏桂兰和付忠喜动用了他们多年的积蓄。虽然这消耗了他们大部分的资金,但两人都认为这是值得的投资,为的是能够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章节。房子的布局合理,一楼设有一个宽敞的客厅和厨房,二楼则是睡房和一个小书房,书房窗外能看到远处的海岸线。

搬入新家后,苏桂兰和付忠喜开始了装修和布置的工作。他们精心挑选家具和装饰品,力求让新家既舒适又有品味。客厅里摆放了一套软木沙发和一个实木茶几,墙上挂着几幅精选的山水画。付忠喜特别制作了一个大书架,用来收纳他们多年收集的书籍和一些个人纪念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桂兰在后花园里花了很多心思,她种植了各种花卉和蔬菜,花园很快就充满了生机。每天清晨,她都会在花园中浇水和修剪,这成了她生活中一项重要的仪式。花园的一角,她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小型露台,放了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是夫妻俩喝茶聊天的地方。

知青返城:未迁户口的遗憾

在乳山安定下来的生活,对苏桂兰来说,既是一种解脱也带来了某些思考。随着岁月的流逝,苏桂兰时常会回想起年轻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随其他知青返城的决定。尤其是在面对晚年生活的种种不便时,这些回忆显得尤为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桂兰和付忠喜虽然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稳定的生活,但由于当年没有及时将户口迁回城市,他们在享受一些城市居民福利时遭遇了不少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苏桂兰更加感受到了这一点的影响。尤其是在申请公租房的过程中,她遭遇了许多困难。申请公租房不仅手续复杂,而且需要大量的等待时间,由于她的户口地位问题,使得她的申请过程比本地居民更为缓慢和不确定。

每当她去社区中心或是相关部门询问公租房的进展情况,工作人员总是告诉她需要更多的文件证明,或是再等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苏桂兰多次去往不同的办事机构,收集各类表格和证明,每次带着厚厚的文件夹,排长队等待受理和回复。这种反复的往返和等待,让她感到极大的不便和疲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生活在乳山的日子平静而充实,但每当提到户口和公租房的问题,苏桂兰总是会感叹,如果当初能够跟随其他知青一同返城,或许今天的情况会大为不同。她会在与老邻居或新朋友的交谈中提起这些事情,谈论起那个时代知青们纷纷返回城市的潮流,以及她由于家庭和个人原因作出的不同选择。

来自 郭小东著. 中国知青文学史稿[M]. 20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