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滩》杂志4月刊刊发了由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撰写的专栏文章《双城记:上海—六安交往纪实》。该杂志是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管、上海通志馆主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分别从上海申博成功后首演《告慰春申君》、春申地名遍江南上海共有56处、从大别山到石库门的双向奔赴、《八月桂花遍地开》从这里传唱开来、 六安籍指战员参与解放大上海、世界七大灌区之一淠史杭工程中的上海力量、上海援建六安小三线、城西湖军垦中的上海学生、上海4762名知青在六安、20世纪80年代上海援建老区六安、沪皋共赴新时代同心唱响“双城记”等11个方面,全方位多领域深度介绍了沪皋两地在历史时期、革命年代、建设岁月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悠久渊源、典型事迹、感人故事和对口合作的突出成效等。

4月26日起,我们将文章按类别分期推出,以飨读者,一起追寻上海和六安的山海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六安交往纪实》⑦城西湖军垦中的上海学生

文/唐玉刚 黄晓燕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作为长三角地区最西端和最东端的城市,从六安坐高铁可在三小时之内到达上海。六安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六安境内水源大部分流入淮河,淮河在扬州三江营流入长江,六安东南属长江水系,六安与上海,可谓“共饮一江水”;中国“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络主通道之一的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始于上海,途经六安,可谓“共走一条路”。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上海与六安,在历史时期、革命年代、建设岁月都有着深厚的渊源与联系,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瞻远瞩,决定山海携手、对口合作,可谓“共续一段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西湖军垦中的上海学生

196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关于1967年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工作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分配一部分大专院校毕业生到解放军农场锻炼的通知》,要求毕业生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1968年9月下旬初,为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日、阿拉伯、西班牙五个语种的130多名66、67届毕业生,离开校园前往南京军区所辖的皖西城西湖军垦农场(现位于六安市霍邱县)6543部队进行锻炼。城西湖军垦农场的大学生共编至九个连队,上海外国语学院五个语种的毕业生被编入“学四连”,是全国所有外语毕业生中最早到达农场的连队,在农场的时间长达2年3个月之久。

据法语专业的张汉钧回忆:“候在淮河南岸临淮岗土码头的几辆部队卡车,沐着拂晓的晨曦,将我们上海外国语学院130多名大学毕业生拉到了名叫七里庙的驻地。刚歇口气,马上落实住宿、编队。一到驻地,就由营部派出的连长刘长福与指导员解绍模接了手。上外派了干部带队,需跟解放军移交手续,我们的户口都迁来了。或许同学们对自己人格身份的变化尚有几分朦胧,却清晰地意识到,我们已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生态环境。那一天是1968年9月24日。”

据德语专业的王源回忆:“到驻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解放军的帮助下营造自己的营房。我们刚来什么都不会:挑一担水撒半桶,挖一锹土铲半天,赤脚和泥怕凉怕痛,至于用和好的泥垛墙,用锹铲墙,毛竹架檩,房顶铺草席、油毡、稻草盖顶更是一窍不通。但在解放军的耐心帮助下,我们逐渐掌握了劳动的基本技能。不久三幢从西向东一字排开的泥墙草顶营房就矗立在北七里庙的土地上。营房虽简陋,但不乏简朴大方。涂上一层白灰,白日在阳光的照耀下,倒也十分耀眼。连部、司务长和上士、炊事班搬入西边的第一座营房,女生住进中间第二座营房,男生则住进了东边的第三座营房。从此我们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地,它就好比一个温暖的‘窝’。”

“1969年夏天洪水再次肆虐城西湖,学四连接到命令奔赴‘湖下’抢救国家财产。我们头顶雨水,脚踏泥泞,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到湖下20里处的抢险地点。我们要在洪水到来之前,把国家财产安全地送到湖上。无暇歇息,抬起物资,踏上返程的路。雨水、泥泞、黑暗、疲劳、饥饿一起向我们袭来,肩上的担子更是不堪重负。有的同学累得甚至一屁股坐在泥地里,有的同学饿得饥不择食,捞起水里的西瓜皮塞到嘴里充饥……回到营房,一些同学顾不上洗脸吃饭,连泥带水爬到床上倒头便睡。虽然个个显得十分狼狈,但我们经受了苦与难、生与死的考验。”

在长达2年零3个月的下放锻炼中,130多名上海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在解放军的带领下,参加了营造家园、大战洪水、苦战麦田、挖河运泥、造桥烧砖、养猪养鹅、整地播种、粮食抢收、晾晒入库等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通过艰苦劳动,不仅锻炼了体魄,磨练了意志,更坚定了革命信念,成为一群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人,逐步走上了又红又专的道路。

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法语专业的张伯霖感慨万千,创作组诗《城西湖军垦农场锻炼记》(节选):

自建茅屋不足奇,养猪养鹅白手起。

种瓜种菜脱层皮,丰衣足食靠自己。

围湖造田实不易,三年两度炸河堤。

与水抢粮运芦蓆,水中捞瓜当甘饴。

挖土烧砖先起坯,砖炉点火人不息。

趁热出砖再下坯,烫手脱皮也不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