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城市新实践,将人文关怀与百年工业文明融为一体的杨浦滨江,拥有了新的风景。江畔,走走停停,作为视障人士,她第一次体验导盲犬的帮助。前进、停步、拐弯,每一个动作都做得犹如行云流水,遇到行人或障碍物,导盲犬也能即刻感知,紧急避障。为她“导航”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电子导盲犬,不仅“长”着六条腿,还同时拥有四种“感官”,对走过的路线“过目不忘”……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研发人员投入电子导盲犬的探索,尝试为视障人士出行开辟一条新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新”而行,以人文关怀为“导航”。在杨浦滨江,城市温度“渗透”百年工业文明肌理,滨水空间“无差别”共享,将为全人群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条腿、四种“感官”、过目不忘,视障人士出行将有“新伙伴”

下午两点,杨浦滨江江畔,视障人士李菲正在一条导盲犬的引导下沿江散步,这是她第一次体验导盲犬的帮助。走走停停,短短百米,对李菲来说已经很满足。李菲的这条导盲犬与众不同,它“长”着六条腿,前进、停步、拐弯,每一个动作都做得犹如行云流水,遇到行人或障碍物,它也能即刻感知,紧急避障。

这是由上海交通大学研发制成的电子导盲犬,本次杨浦滨江之行,是作为“初生牛犊”的它第一次在视障人士的带领下进行实地操作测试,研发人员全程陪同,收集数据,保障李菲的安全。

“一次迈三条腿”,在地面撑出一个稳稳的三角形

导盲犬,是视障人士的“眼睛”,重要性不言而喻,训练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因而成为所有工作犬里淘汰率最高的犬种。根据中国盲人协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731万视障人士,而现役导盲犬的数量仅有400只左右。越来越多研发人员投入电子导盲犬的探索,正是为了缓解“一犬难求”的现状,为更多盲人的日常出行带来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测试结束后,李菲忍不住摸了摸电子导盲犬,仿佛在摸一条真正的小狗。“与大众想象的不同,并非每一个视障人士都善于使用导盲杖,像我平时出行,通常需要家人或朋友带着一起走,”李菲说,“这种体验很棒,当电子导盲犬引领我前进的时候,我能走出一条更直的路线,而自己走的话,看不见的人是走不了一条直线的。”

为视障人士“导航”,安全、稳定是关键词。这也是电子导盲犬“长”着六条腿的原因。

随行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陈志军告诉记者:“市面上很多机器人仿造狗的外形,打造成四条腿,走路时一次性迈出两条,立在地面,形成一条线,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机身容易左右倾斜,因此它需要不停踏步以维持动态稳定。我们的这条电子导盲犬,它一次迈三条腿,在地面形成一个支撑三角形,稳定系数很高。即使不一直迈步,它也能站得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条腿,只是电子导盲犬的亮点之一。无须时刻联网,每条路线走一遍就会被载入“记忆”,“过目不忘”;同时拥有四种“感官”,可听、可看、可说、可感……相比动物导盲犬,电子导盲犬拥有诸多优势,而且已经考虑到了视障人士出行的个性化需求。

为保障视障人士安全,它在工作时的默认速度是0.6-0.8米每秒,但只要用力推拉,便可实现增减速度。陈志军介绍:“我们这个速度是通过力交互实现变化的,通过盲杖感知盲人手上的力,推一下就加速,拉就减速。比如这次在李菲女士的使用过程中,电子导盲犬最高秒速为1.6米每秒。”

电子导盲犬的落地使用,需要技术研发和管理制度“双管齐下”

实操测试后,李菲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比如语音功能有待提升。“我们现在会对红绿灯信号等进行语音播报,不过经过这次测试,我们了解到语音提示的频率和细致度还要提升,”陈志军说,“比如机器人突然转弯,视障人士是没有预感的,只有一个事后的感知。我们计划对机器人增加更多语音预告功能,提前提醒转弯、前面有楼梯等,增加视障人士的安全感。”

接下来,上海交通大学将根据李菲等视障人士的实际反馈,继续对电子导盲犬进行研发、调试。

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高峰看来,眼下电子导盲犬的落地使用需要技术研发、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同时给予支持。”如果要普及电子导盲犬,必然要经过社会管理体系的大调整。比如,政府后台要建立一个服务系统,每一条电子导盲犬出门后,我们都要实时监控它的方位。另外,在公共服务方面也要增加条目。比如,视障人士带着电子导盲犬乘坐公共汽车,电子导盲犬如何自如地上车、下车?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杨浦区乃至上海、全国都高度重视电子导盲犬工作,我们很期待未来这个项目能惠及更多视障人士。”

城市温度“渗透”百年工业文明肌理,滨水空间“无差别”共享

无障碍通道上有井盖、箅子时,其孔洞的宽度或直径不应大于13毫米,条状孔洞应垂直于通行方向;轮椅坡道的横向坡度不应大于1:50,纵向深度不应大于1:12,净宽度不应小于1.2米,长度超过9米时,每隔9米要设一个轮椅休息平台;100%设置无障碍卫生间,保证无障碍主通道上卫生间距离小于600米;无障碍休息座椅设置间距不小于150米……

以上这些细致的规定,均出自上海关于公共空间无障碍建设的首部导则——于2022年发布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窥一斑而知全豹”,每一毫米的较真,都关乎残疾人群体感受度的提升,是杨浦“生活秀带”更有温度的缩影。在这里实地测试电子导盲犬,对于杨浦滨江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岸于民,是为了让所有人切实、充分、游刃有余地参与社会生活。所以“无障碍”,不仅仅囿于服务部分群体,携带大件行李、短期受伤的市民,同样是杨浦滨江无障碍设施的受益者。比如,无论是乘坐轮椅的老人、残障人士,还是手推婴儿车的家长,都能经过这里的坡道,轻松抵达亲水平台……目前,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已实现设施无障碍全程贯通。

除了空间建设的升级,让各类人群通行无障碍,《导则》还注重信息无障碍的打造,为听障人士设计“可视化”标识系统,同时面向视障人士研发语音系统,借助数字科技为残障人士畅游滨江找到了“另一种可能”——综合开发服务于全人群的杨浦滨江语音导览系统,为市民游客提供建筑、通行导航等信息;重要景点介绍推出盲文版或有声版,与无障碍公用自助设备复合设置,供视障人士阅读;在杨浦滨江相关智慧应用中,还开发了无障碍版本,支持信息查询辅助功能,若有听障人士访问,人工服务会将语音信息转化为短信文本或微信文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已经入选全国5类50项无障碍环境建设精品案例;《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项目》,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一批)。

下一步,杨浦滨江将在5.5公里一期建成段形成“1主7辅”服务驿站系统,让阳光综合服务中心与7个党群服务站、码头等形成党群联动服务机制,在各站点复合增设无障碍服务功能,从而形成“无差别”的滨水共享空间。城市的人文关怀,与杨浦滨江的空间特征和百年工业文明深度融合,“无障碍”的理念文化与设计规划,将为全人群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张辰霏 奚宇轩

图片为资料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