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霍宏伟长期从事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的研究工作,有机会系统、深入地观摩研究大量流散海外的文物,他在书中以这些文物中的珍品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同时也向人们展现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文物的精美绝伦和盗掘者的穷凶极恶并存,保护者与贩卖者的激烈博弈……

近日,霍宏伟最新力作《望长安:海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故事》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5月12日,“昭陵两骏望长安——追寻国宝流失的故事暨《望长安》新书首发式”在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2层举行。围绕唐代昭陵两骏拳毛䯄和飒露紫离家的故事,霍宏伟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霍宏伟

笔耕十二载,为流散国宝铺设回家路

昭陵六骏石刻是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立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的6块大型浮雕石刻,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一作特勤骠)”“青骓”“飒露紫”。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在1914年时被盗,后流散海外,现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在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我有幸在2012年上半年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在宾大博物馆看到了昭陵两骏,那是第一次在展厅里实际看到真品,当时的确让人非常震撼。2012年上半年写了一篇科普文章,2020年修改成学术版论文,最终汇集到这本小书,成为小书的八分之一。”霍宏伟在讲座中介绍道。

霍宏伟拿出当年在宾大博物馆中国厅拍摄的昭陵两骏的照片——左边是飒露紫,人和马打了灯光;右边的拳毛騧没有打灯。飒露紫旁边是一位将军丘行恭在给战马拔剑。“昭陵六骏中这块石雕保存得最好,这块石雕被一分为三,有痕迹。当年盗掘者要走私到国外,如何搬运?因为有数吨重,就从背面凿开,一分为三,偷运到山下。一般中国游客只是大致看看,将军和战马刻划得细致入微,而且富有身材。但看文物要专业地看。平视、蹲下去看,你可以看到跟别人不一样的风景。大家看左下角,平视是一个灰色的平板,但俯身看,可以看到花纹。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左下角阴线刻划的花纹,可以知道当年周边的边框上是有花纹的。”

据他讲,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宾大留学,1925年,梁启超就收到了儿子梁思成的来信,听说昭陵两骏流落到了美国,感到十分震惊。“我在这本小书开篇就引了大段的梁启超收到这封信上的内容。末尾用了梁再冰回忆录,原来当年梁、林经常站在昭陵两骏前默默无语,谁也不说话。那种感受我曾经亲身经历过——第一是发现了中国唐代雕刻品伟大之处,有一种深深的震撼,其次想到它流落异国他乡,心中又是非常地难过伤感。”

《望长安》一书从2012年也就是上一个龙年起笔,至2024年出版,刚好到下一个龙年,霍宏伟感叹,“我也从一个黑发的中年学者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中老年学者”。空间上来说,该书以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宾大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泉屋博古馆这五家博物馆为主,涉及海外博物馆有数十家,研究对象也比较杂,有青铜器、金银器、玉器、陶俑和石刻。

该书书名化用自辛幼安名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是流失海外的国宝欲归不能的怅然与无奈,希望《望长安》能够连接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遗产与其文化根源,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为那些流散海外的国宝铺设一条回家的路。” 霍宏伟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蓥”回家:更多的文物至今仍漂泊异乡

2018年11月23日中午12:01,从伦敦飞往北京的国航客机平稳地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跑道的一刹那,机上一名乘客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他和同事此行肩负着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将流落海外一百五十余年的圆明园旧藏青铜器“虎蓥”护送回国。这名乘客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霍宏伟。在他看来,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然而,这只是流失海外上千万件中国文物为数不多的回家故事,更多的文物至今仍漂泊在遥远的异国他乡。”

霍宏伟自1985年上大学之时起,就对民国时期金村战国大墓和龙门石窟文物严重被盗的史实印象深刻。2012 年,他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对该校博物馆以及美国东部地区收藏中国文物较为丰富的数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文物做了较为系统的调查。2013 年起他参加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学者主持编纂的《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大型丛书的撰写工作。访学交流和编撰图书的工作经历为他创造了诸多他人难以接触的学术良机,牵动着霍宏伟不断去发掘国宝们隐藏的信息,或是流失经过,或是历史考察,或是人物探源。十多年来,霍宏伟学术研究成果颇丰,但他一直想要撰写一部向大众读者介绍这些散落海外的中国珍宝的图书,“这是我作为一名文博考古学者的本职工作,也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2017 年,霍宏伟在三联书店出版了《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反响很好。随即三联与他商议出版“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研究”这一主题的普及读物。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写作,并将多年学术研究成果统一、修改、补充、完善,《望长安:海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故事》终于面世。

海外文物回归更是精神和文化的回归

望长安,念洛阳。在中国都城史上,长安与洛阳为汉唐两京,是中国古代璀璨文明的标志,本书所讲的故事大多与其相关联。全书以1928年一场久下不停的雨开篇——大雨使得位于洛阳金村东北的田地下陷,金村大墓由此发现,而此墓其实已于前一年被盗掘。书中重点讲述了1927—1931年洛阳金村战国大墓珍贵文物被盗掘的史实,墓中各种随葬品流落异国他乡,与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则是金村文物的主要收藏地。

本书所涉及的流散海外的中国古代文物,自战国、两汉直至北魏、唐、宋,青铜器、玉器、鎏金铜佛像、银器、三彩俑、石刻,作者为大家娓娓道来:大英博物馆里明星展品汉代人像砖柱出土的时间地点与性质功能、唐代三彩俑和它们的主人忠武将军刘庭训曲折生动的传奇经历;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佛教造像向读者一一展现,讲述考证唐代昭陵两骏流失海外的神秘旅程;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唐代骑马女俑追溯千年服饰风尚;通过日本泉屋博古馆藏中国战国汉唐铜镜两百余面,讲述从神话到历史,从历史到现实的铜镜题材变化,镜背各具特色的纹饰与图像,忠实记录着时代变迁的印迹……

这些文物专题之间看似没有太多关联,却以不同年代、不同形制、不同材质、不同角度,诠释着一个共同主题,即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多样性与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它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在动荡不定的清末民初时期,孤独漂泊,身处异乡。霍宏伟说:“它们只是冰山一角,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数以千万计,我的研究难以面面俱到,涵盖全部种类,只能采撷片羽,连缀成篇,希望能够做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望长安》不仅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物,更是在叙述历史,重现了这些文物的流散过程,以及它们在海外的现状。这种详细的叙述让读者仿佛听到这些文物在异国他乡对归家的无声呼唤。作者通过书中的叙述强调,每一件文物的回归不仅是物质的归还,更是文化和精神的回归,这种回归是对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全球华人共同记忆的一种恢复和尊重。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