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卷首语

民居,作为一种生活选择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潘谷西在《中国建筑史》中这样写道:“住宅是指用于居住功能的建筑,民居则包含住宅及由此而延伸的居住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土家吊脚楼。图/孔东亮

湖南民居,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作品中看到,特别是湘西一带的吊脚楼、土司楼,其神秘与陌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湖南民居的丰富,又远不止于吊脚楼。

传统民居与官式建筑不同,受限制较少,主要依照自然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和民间习俗信仰等落成。

从地形上看,湖南呈北向马蹄形地貌,境内群山连绵,湖泊星罗棋布,山地、丘陵、平原俱存。气候上,湖南全年湿润多雨、冬冷夏热,这就要求民居从建造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上考虑排水、散热、通风等功能。

与此同时,湖南民族众多、人口分布不均,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等差异明显。如此种种,造就了湖南民居丰富多元、气象万千的样貌与格局。

湖南民居散落在三湘四水的环抱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劳动锤炼与生活选择,留存至今。

作为传统乡村聚落和居住空间的历史遗存,湖南民居成为湖南诠释生活方式及其文化习俗的空间样本,将时代特征、建筑技艺与民族习俗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十年前,我曾有幸参与“寻找湖南古村落”的系列报道。在湘南、湘中、湘西、湘北等地,在山峦起伏或河汊遍布中,我看见了活着的历史与所谓“凝固的艺术”。

它们的形制让人震撼。屋宇、飞檐、围墙、走廊,无一不匠心闪烁。窗棂雕饰等细节又如孔洞,照见当时的生活与对世俗未来的愿望。烟火气依然在这些宏大与细微里鲜活着、铺张着,诗情与呼唤依然在这些石头、泥巴或砖瓦木头构筑的空间里,生生不息。

传统民居,是湖南这片土地上,和山、和水一样的存在。

一方风土造就一方文化,风土与文化合力造就民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井,照亮世俗生活。图/金林

湖南是南方的中部、中部的南方,浪漫的楚地文化、尊卑有序的儒家文化与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山地、丘陵、湖泊交织的复杂地形,与湿润、温和的气候条件相互影响,与北方民居相比,在形式与功能上,湖南民居更为轻盈、灵动、通透,而与江浙等东南沿海地区民居相比较,则又朴实、粗犷、实用。

民居作为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与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陆元鼎在《中国民居建筑》中认为,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

湖南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体延续,是社会变迁的见证与缩影。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多种文化融会贯通,与地理、气候等条件一起,塑造了湖南民居的独特气质与特点。

时代性,文化流变的“清明上河图”

可以说,湖南民居发展史,是一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史,也是美学观念、风土民俗、宗教伦理的演变传承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甘棠,牵牛回家的村民。图/刘志强

湖湘文化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南楚文化的本土源头,另一个是中原正统南渐的儒家文化。

同时,湖南作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潮目的地,表现出多样的移民文化。明清时期,大量来自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的人涌入湖南,给民居建筑带来多样的文化源流。

武陵地区山势陡峻、交通闭塞,留存着文化沉积带,民风古朴。

在丰富的文化背景下,湖南民居呈现出灵动多变的特点,散发时代的生活气息。

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已栖息于湖南广阔地区,以农业和家畜饲养开始定居生活。公元前 1500 年左右,湖南地区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湖南在商中叶进人青铜时代,长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铜器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春秋开始,楚国势力越过长江、洞庭湖进入湖南,中原文化融合原有土著文化,形成风格独特的楚文化。楚人南来,同时带来中原和江汉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瓦、砖等建筑材料大量使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开始发展,如聂市古镇、里耶古城等。民居木构件、装饰以及色彩,也受到楚文化影响。到了汉代,木架建筑渐成熟,砖石建筑、拱券结构得到发展,马王堆汉墓遗址和长沙汉代北津城遗址有大量遗存。

初唐,院落式民居在湖南出现,盛唐后达到高峰。民居形制前堂后寝,中轴对称,青砖灰瓦、稳重朴实,室内装饰装修淡雅,深受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影响。

宋代以前,湖南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地区、湘江流域,沅水、资水上游和湘西、湘南山区还比较落后。北宋,全国四大书院,湖南得其二。这一时期,城市与农村的经济活力增强,村落形成,以拾梁式为内部梁架结构的民居开始出现,并逐步与穿斗式建筑相融合,形成了较多的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房屋。

明清,“湖广熟,天下足”,湖南市镇大量兴起,木结构技术、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房屋发展,普遍使用砖砌围护结构,悬山顶民居逐渐减少,代之以硬山顶,封火山墙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湖南民居造型优雅、样式多变,至清末民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设达到顶峰。目前,湖南境内保存下来的民居多为此时所建。

功能性,民间智慧的集中体现

三面环山、北面向湖,湖南人生活在“盆”中。春季多梅雨,夏季漫长炎热,因此,民居的防潮、散热、通风等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前述,院落式民居已在初唐时出现。这类民居较灵活,融合了北方合院的特点,呈现出建筑文化的过渡。

从单幢、三合院、四合院,到复杂的多进院落及多轴线的组合群体,夏季,接纳凉爽的自然风,冬季,可获得充沛日照并避免西北向寒风的侵袭。

同样是考虑到气候特点,此类民居进深较大,组各幢住房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中间的小院落,小院落与高屋面类似井口。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型院落空间,营造出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这种封闭院落具有防御性。

其中,天井院落式民居占地较大,多为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家庭拥有。湘中一带,比如长沙、株洲、湘潭等地保留较多,名人故居是其典型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谷英村,天井是“心”和“眼”。图/金林

天井有大小之分,夏季可以产生阴凉的对流风,改善室内小气候。天井四周瓦面的挑檐较深,这样天井还具有遮阳与排水功能——此排水方式俗称“四水归堂”,象征“财不外流”。这种排水方式对公共空间的影响也较小,符合儒家所提倡的谦和、忍止的君子之风。

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的长期抗争中积累的智慧与经验结晶。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特别推崇湖南民居中的“硬山墙”结构。他认为,“硬山墙”不仅可以有效地防风、防火、防盗,还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建筑的容量问题,使城市房屋可以比较安全地密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防火墙。图/常立军

除了节地、节能,防水、防火,保暖、防寒等科学价值,在选址与分布上,湖南民居同样因地制宜,有“大分散、小聚集”的典型特征。

此外,风水理论也可看作湖南民居功能性的一种,同样蕴含着民间的高超智慧。民居选址不但要风景优美,而且要风水好,能够藏风聚气。

艺术性,雕花装饰寄托生活理想

民居,民间艺术的“天花板”。

飞檐、斗拱、雕花等元素,展现出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韵味。室内装饰如木雕、石刻和壁画等,均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彰显出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居雕饰。图/金林

湖南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植物、矿物资源丰富,这为建筑材料包括装饰材料的采用创造了条件。境内植物种类多达5000 余种,其中木本植物2000余种,森林分布较广,杉、松尤其丰富,樟、梓、楠木及竹材种类多,桐油、生漆等工艺,又为木构及其雕饰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湖南还有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长沙汀字湾麻石、湘乡和桃江大理石、祁阳白石和邵阳等地的青石以及其他石料,都被广泛用于建筑。陶瓷、琉璃等材料的发展,同样增添了地方特色。

湖南民居就地取材、量材而用,使用天然石料、木材、青砖、灰瓦,建筑质感和色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丰富多变又协调统一,色彩朴实无华、清新素雅。

在细部装饰上,雕刻是湖南民居最常用的艺术手段。雕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鱼虫各种几何图案等。寻常百姓民居家中,更多是日常劳动生活场景,诸如打鱼、砍柴牧羊、耕读等。

事实上,人类从最开始的穴居、巢居发展到在地面上营造房舍,建筑装饰是一直存在的,只是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民居功能、营造技术的逐步完善,建筑装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形成不同区域、民族特有的装饰风格。例如,在湘中地区广泛采用的封火山墙,其最初出现时,是作为建筑之间一种防止火灾蔓延的构造做法,但在今天,它已基本脱离了原有功能,成为一种纯装饰构件,外形有一颗印式、五岳朝天式、人字式、猫弓背式、复合曲线式等,可以随意组合、变化,花样繁多,成为湘中地区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民居的装饰,直接体现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念,包括形体、线条、色调等,还融合了许多美好的理想与愿望,如家族兴旺、福寿安康、吉祥如意等。

湖南潮湿,夏季炎热,为避免墙面色彩在大雨淋湿后剥落形成破败感,湖南民居大多保存建筑材料的本色,以木材的暖色调、瓦屋面灰色调和清水砖墙面的冷灰色为主色调。某些以局部的艳色点缀,如灰暗屋面上用鲜明的彩塑装饰,则是特例。

吊脚楼为何只出现在湘西?

湖南五大片区,地理与风土如何塑造风格迥异的传统民居

湖南地形复杂,气候、文化、习俗等差异明显,形成不同地区风格迥异的民居特色。

湖南东、西、南三面为山,北面为平地和湖泊,而中部为丘陵地带,形成了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地形。总体分成五大部分,湘西中低山丘陵、湘南中山低山、湘东低山丘陵、湘中丘陵盆地,以及洞庭湖平原。

民居建造受自然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和民间习俗等影响较大。在平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较为自由,多围合式,较规整;在山地、丘陵地带,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多为开敞式,院落式民居多结合地形布置。

管窥见豹。我们尝试以湘西、湘北、湘南、湘中湘东为例,从地理上,提出关于湖南民居更多的探索性答案。

1、湘西民居,“空中住房”吊脚楼

湘西位于雪峰山西侧,沅水流经全域。该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民族聚居。传统民居主要有窨子屋、吊脚楼、石板屋、土砖屋、土家族主屋、土家族冲天楼、北侗火铺屋等类型,都极具特色。

武陵山区沟壑纵横,高山大谷,河流湍急,山高坡陡,地势不平,自然环境恶劣。为了保障居住安全,土家、苗家先人利用现成的大树作为支撑,其上架设竹、木搭成悬空平面,再立木柱、横梁,盖上树皮茅草或竹条板作为顶篷,将居所架空离开地面,建造出一座座“空中住房”。

这种悬离地面的建筑既可以防潮,又可以躲避野兽袭击,经过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芙蓉镇的吊脚楼。图/瞿大掌柜

吊脚楼的内部结构展示了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来威胁的高超智慧。一般来说,架空部分多位于地势低洼处,比较潮湿阴暗,先民将架空部分用于储放杂物、圈养牲畜等,正房部分则用于人们平日的起居生活。

吊脚楼可防潮、防虫蛇,但在消防方面存在隐患,所以在吊脚楼上一般不设火塘,其板壁上常挂有棕包沙袋,或在楼下设置石制太平缸用于消防。

湘西人对吊脚楼的装饰十分讲究。由于是全木质结构,木雕是吊脚楼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以窗户为代表,喜用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如双凤朝阳、喜鹊登枝、狮子滚绣球,以及牡丹、菊花等各种花草图案。这些纹饰布局巧妙,造型生动活泼,具有鲜明个性与民族特色。

在装饰色彩上,吊脚楼一般不会大面积使用鲜艳色彩,而是注重利用木质材料本身的色泽与纹理,小面积采用钻蓝、天蓝、土红和土黄进行点缀,清新脱俗,整个建筑在色彩上也能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不显突兀。

2、湘北民居,家族聚居“丰字形”大屋

湘北区主要指洞庭湖平原一带,也包括湘东北丘陵的一部分在内。这一地区发展较早,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民居布局讲究尊卑有序,中轴对称,主次分明,正中为堂屋,两侧设正房。多采用以天井为中心的围合式布局,这种由屋顶、围墙、走廊围合的闭合空间在美学上营造出一种祥和、宁静、舒适的感觉。因为气候炎热,建筑以散热避阳为主,多采用尺度较小的天井。

在湘北地区合院型平面布局中,以“丰字形”布局最为独特。此类民居多为聚族而居,内部空间有明显的纵横轴线,以纵轴线的一组正堂屋为主“干”,横轴线上的侧堂屋为“支”。由于多户人家共同居住在同一个大型建筑中,这类建筑也被称为“大屋”。

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有一处名为张谷英村的古村落,被誉为“民间故宫”,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江西人张谷英沿幕阜山脉西行至渭洞,见这里自然环境优美,遂定居。张谷英村因此得名。

张谷英村现存建筑群建于明嘉靖年间,住有600多户2000余人,均为张氏后人,是由血缘关系而组成的村落。张谷英村的建筑群主要由大门、厅堂及天井组合而成,可以说,整个建筑群就是由若干个“井”字组成的。

大屋是由多个单元群组成,单元群则由2个或4个甚至多达5个或6个的基本居住单元连接形成,每个居住单元则由堂屋、天井及两侧的四间厢房组成。每个单元群的各进堂屋之间由天井、屏门、鼓壁隔开,遇到重大祭典时则可打开屏门,使各个堂屋、天井连成一片。

大屋入口造型处理非常精致。例如很多大门都做成内凹的八字形,向外敞开,实际功能是便于行人回避、让步、停留和观望,在视觉上给人幽静内秀的感觉。槽门(亦称朝门)两端以马头墙延展,马头墙的樨头正侧面雕塑人物、山水、动植物等图案,栩栩如生。

3、湘南民居,耕战结合整村连通

湘南地处南岭北侧,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构成其基本的地貌特征。

湘南民风强悍,多聚族而居,村落大部分靠近田地,倚山建房。因为平地较少,所以建造房屋尽量紧密,有的整村以走廊连通,房屋连成一片。

湘南人普遍以血缘关系为寻根意识、群体意识,宗族认同心理较为突出。耕战结合、集体互助成为此地先民为争取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湘南瑶族民居。图/潘百万

因为房屋密集,外墙间距较小,因此这里的民居虽然窗洞较大,光线仍不能完全透入。窗格兼有防御功能,花格做得非常细密,有的窗子做成整片花纹,遮挡光线较多。

瑶族合院是此地一大特色。永州市江县城西南35公里处,有一处名为兰溪村的古村落,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位于四周群山环抱的谷地之中,住着2000余人。由于山谷中交通不便,兰溪村村落文化得到较好保护。

兰溪民居结合夯土技术和木构架结构体系,采用以天井院为代表的建筑形式。与汉族不同,瑶族民居的建筑立面不强调规整方正,建筑的平面也很灵活,建筑平面甚至还有不少异型空间,如弧形,多边形等等。

兰溪民居有自己独特的防潮措施,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架空,在室内地平面上密集铺设约10 厘米高的砖柱,将木质地板铺设在砖柱上,这与现在室内装修中使用的木地板铺设方式类似。比较特别的是,兰溪民居因使用当地含有铁的材质,而带有红色。其细节装饰用莲花、梅花、牡丹等雕刻,精致玲珑。

4、湘中湘东民居,庭院天井调节小气候

湘中湘东地区夏季潮湿闷热,通风散热成了首要问题。民居要求房间和厅堂尽量开敞,有时把临天井一面的格扇门、窗全部做成空格,使气流通畅、视野开阔。或者把室内敞开与走廊完全连通,成为一个统一的开敞空间,甚至整个居室向天井的一面不做门窗,全部敞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故居。图/卢七星

敞厅、过厅、廊弄、天井等空间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民居中的庭院天井,是根据南方的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来处理的。由于室外生活的功能要求较多,庭院天井成为了不可缺少的生活空间。对庭院天井的功能要求,主要包括通风换气,接受日照,解决采光,或收集污水和雨水,通过设置水池及绿化来调节小气候。

这类民居朴素而优美。由于气候炎热多雨,房屋布置较开敞,前后院落广阔,房屋较高,窗面积较大,出檐深,由此构成湘中湘东传统民居所特有的明朗而轻快的格调。一切装饰处理基本都遵循实用和经济原则,充发利用材料的特征,配合结构需要,机巧灵活地创造简明有力的形式。

比如,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曾国藩故居等等,均是这类民居的典型代表。

潇湘晨报记者王欢

参考文献:

[1]黄家瑾.丁灿红.湖南传统民居[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柳肃. 湘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黄艳丽,严慧灵.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木雕图案艺术及民俗文化解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07):54-58.DOI:10.16771/j.cn43-1247/ts.2021.07.010.

[5]湖南传统民居,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6]李哲.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1

[7申慧.湘西苗族地区传统民居的继承性发展研究[D]. 湖南大学,2011.

[8]黄丹,苗族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D].湖南大学,2011.

[9]石静:湘南传统建筑民居建筑符号及生态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3

[10]湛先文.湘南古村落保护规划研究一一以龙溪古村为例(D].中南大学,2011.

[11]伍国正.湘东北地区大屋民居形态与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

[12]许建和.地域资源约束下的湘南乡土建筑营造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3] 乐地湘南民居中吉祥图的运用与研究[D].湖南大学,2004.

[14] 潘莹.江西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4.

[15] 郭宁.长沙地区特色餐饮建筑空间环境研究[D].湖南大学,2007.

[16] 求索岳阳张谷英村明清民居建筑的活化石[J].资源导刊:地质旅游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