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仅生产粮食,

还能创造精神食粮,

在劳动中他们能唱出优美的山歌,

也能画出优美的图画。

要说早,在农民画兴起时我就与它结缘了,那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1958年秋,刚参加工作的我,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现国家话剧院)学习舞台美术,随院到北京远郊的门头沟山区,深入生活,同时搞群众文化工作。那时,从江苏省邳县(现邳州市)、河北省束鹿县(现辛集市)、陕西省户县(现西安市鄠邑区)等地兴起的农民“诗画满墙”活动正传遍全国乡村,这偏僻的门头沟山区也不例外。

我们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辅导他们开展业余文化活动。白天劳动间隙,在田间地头演出自编的表扬好人好事的文娱节目;晚上在临时工棚里的油灯下,刻蜡版油印群众文化小报。为编报集稿,我组织农民写诗作画,还同农民一起,把他们的诗画稿样放大画在山村粗糙的石头墙壁上。参与农民壁画活动,使我对这农民画的初期形态能有亲身的体察。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成为后来我研究农民画所具备的独特条件。

从初识农民画至今,经历了六十多年的漫长岁月,我始终不渝地爱着它。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我对农民画的爱,源自几个方面。我自幼生长在农村,父母虽不是农民是教师,但他们教书的学校地处乡间,家住校旁,邻里是农家,我常和农家娃一起玩耍,一起去放牛。我目睹农民各种劳作,常在田边凝神观看,农民扶犁吆喝着水牛耕田的情景真美,农民们一字排开在秧田里薅秧,唱出薅秧歌悠扬震天。耕种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淳朴的乡风民俗,特别是年节时的红火热闹,都有民间艺术相伴。我后来才懂,原来鲁迅先生说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的真实意涵。农民不仅生产粮食,还能创造精神食粮,在劳动中他们能唱出优美的山歌,也能画出优美的图画。童年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令我眷恋,对表现乡村生活的农民画当然更爱。

我爱农民画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基于我的文艺思想。1958年,我17岁参加工作,考进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该院前身是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它继承了延安革命文艺好作风、好传统,我在这里受到培育陶冶。为践行毛泽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剧院经常下乡,送戏,送文化,深入生活为农民服务。1963年,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农村文化工作队,我随队到河南农村演出话剧《三代人》(京剧红灯记)《李双双》等,那时有的乡村还很落后,还未通电,晚上演出点煤气灯。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有的从数十里远赶来。我深感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我创作了版画《农村演出的后台》表现了文艺工作者送戏下乡,深受农民欢迎的情景。这段时间我画了些反映农民生活的画,是在画农民,还未进入农民画的活动。画农民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关切,我对农民画的爱可想而知。

《农村演出的后台》(版画)1963年廖开明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村演出的后台》(版画)1963年廖开明作

1978年,改革开放使沉寂多年的农民画得以复苏。随着农村经济的好转,画乡活动再度活跃起来,不仅在农村,还在渔岛、牧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新画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思想解放才能清醒地反思过去,农民画曾被肤浅简单化图解,使农民画家的真情难以自然流露;还曾盲目追寻学院绘画技法,致使农民画家舍本逐末,创造性被泯灭。

针对弊端,大胆变革。上海金山农民画乡在辅导者吴彤章率领下行动起来。吴彤章认为: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的农民画,应成为一种现代的民间美术,它一定要扎根“泥土”,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才有生命力。他率领金山农民画家通过“采风”走访民间老艺人,弄清当地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从而悟到,自幼受民间美术耳濡目染熏陶的农民所具有的审美能力及才艺能够作为绘画入门的途径,乃至有别于学院的绘画基础。便启发他们从陶瓷花纹、灶头壁画、蓝印花布、民间玩具、剪纸、刺绣、泥塑、皮影、砖刻、漆绘等民间艺术形式中学得的造型本领转换运用到表现新生活的绘画上。

这样,农民画家将如鱼得水般地进入自己的艺术王国。他们心底里对生活挚爱的真情能自如地流淌,对形式美的创造智慧能尽情地施展。这是将千百年来凝结在民间美术里的农民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以崭新的绘画形式表现出来。金山农民画面貌焕然一新,1980年进京登上国家美术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亮相,博得一片喝彩。美术馆收藏了近百幅作品。金山农民画的变革之路,被很多画乡效仿,发掘民间艺术传统进行创新蔚然成风。金山农民画的崛起,是改革开放文化的辉煌成果。

1983年,我调入中国美术馆,参加筹建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的工作。我开始了对农民画的研究、推广等活动。美术馆是一个面向国内外的绝好平台。金山农民画亮相,反响极大就是例证。我在美术馆策划了一系列的农民画展,有全国展、画乡展、个人展,还有出国展。金山画乡崛起后带动了全国各画乡,农民画创作非常活跃。

根据这种发展势头,我提出将“农民画”名称改为“现代民间绘画”。这和时任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副馆长曹振峰达成共识,我在美术馆的农民画活动都得到他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我们合写了篇短文《正在崛起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发表在1985年12月6日《人民日报》画刊里。这是我将携农民画赴美国展览前特地安排的。是首次将现代民间绘画名称在党报上公开。而后文化和旅游部采纳了这个名称,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美展里就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使用该名称。1988年,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首批命名了45个“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自此,“现代民间绘画”正式登上艺术舞台。

“农民画”名称的形成有它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提速,“农民”这一概念已经不再那么泾渭分明,农民也不再是单一地耕田农作,而是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地处乡村、城镇、社区的“画乡”纯农民的作者在减少。此外,有些地区主要是渔民牧民在从事这种绘画,作者队伍日趋多样化。因此,“农民画”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符合创作主体日趋多样化的实际情况,不仅突破农民画以作者身份来界定绘画的窠臼,符合了农民画发展的艺术规律,也便于更多的人来参与农民画的创作,从本质上揭示了农民画的文化品质,为农民画的发展繁荣指明了方向——以中华民族本元文化的民间美术为创新根基,有机地吸收融合了母体文化精华,把传统民间美术元素融入表现新生活的绘画创作之中,呈现独特的艺术特征,形成一个具有蓬勃艺术生命力的完整绘画艺术形态。

从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命名至今,大家仍然还是习惯地称这种画为农民画。不过改革开放后的农民画,无论创作主体、绘画风格、表现手段等均已日臻成熟,已非早期农民画所能涵盖。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后所倡导的现代民间绘画理念正是各画乡地域特色、艺术风格形成的有效方法。各画乡的艺术实践也充分证明:凡是在民间美术基础上创新的、理念明晰的,他们的作品就会具有鲜明的地域民间艺术特色,艺术品位也就有质的飞跃。

我爱农民画,几十年来为它做了许多实事,在中国美术馆办了许多展览包括出国展,收藏了千多幅画。到全国各地近30个画乡去参加活动、交流。特别是在画乡发现优秀画家向社会推介。2007年,到青海省湟中县(现西宁市湟中区)参加那里的农民艺术节,在县文化广场展示的两百余幅农民画新作中,有幅《喜闻中央免了农业税》引起我注意,这个题材重要可很难画,他却画得这样好。画面是:当刊登免税喜讯的报纸传来,田野欢腾,人们放下手里农活围拢过来,倾听读报。田野尽处已披朝霞,这曙光初照大地,象征着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画出了中央惠农英明决策深得民心。作者徐济斌是一个热情、憨厚、壮实的高原汉子。他性格内向,腼腆,沉默寡言。但当我问及这画时,他顿时爽朗地滔滔不绝道来:“我的画反映了广大各族农民得知中央免农业税后的喜悦心情。自古以来,种田的上粮纳草天经地义。如今,不但免了农业税,还补给了土地款,各族农民哪一个不欢欣鼓舞?没想到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作为一个农民,非常激动,画了这幅画感谢党的好政策。”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他心底里自如流淌出的真情,洋溢于画面,感人至深。我为他撰文,推荐发表在《人民日报》《求是》《美术》杂志等国家重要报刊,受到广泛好评。

2011年,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农民艺术节“时代新风”画展上,一批反映农村新貌的农民画格外耀眼,其中有幅题为《艳阳村》的画更吸引我。凝神细看,那花木、绿荫环抱的农家新居屋顶上,正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作者朱月祥把他身边发生的事这样如实地画下来。土生土长的他,对养育他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深感,在家乡建设中注意人与自然和谐,提倡绿色、低碳的阳光生活是攸关人类生存惠及子孙的大事。这个觉悟使他能从身边发生的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这些生活里寻常事中敏锐地发现它的不寻常,从而抓住了表现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主题。我为其撰文,发表在《人民日报》。

2017年我随天津北辰画乡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参加那里的“春雨工程”活动。在和当地农民画家交流中,我看到一批反映云南各民族生活风情的佳作,颇具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其中有幅《哈尼山寨春来早》的画,格外引起我的注意。

《哈尼山寨春来早》(农民画)杨晶华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尼山寨春来早》(农民画)杨晶华作

画的是初春哈尼山寨一派生机盎然景象。寨子的人们,有的送孩子上学、上幼儿园,有的背着背篓,挑着自产的农副产品去赶早市,寨里林立的蘑菇房是哈尼族的特色房屋,向阳的山腰依山而建,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房状似蘑菇得名。山寨背后,是壮美的哈尼梯田,历经1300多年世代开垦,坡缓地大开垦为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为小田,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这哈尼人千年生生不息“雕刻”的山水田园风光杰作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哈尼人匠心营造的蘑菇房、水碓房等生产生活设施,是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是活的系统,是哈尼人改造自然,变自然生态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今天哈尼人正进行着新的耕耘创造。早春正是耕田早播的农忙季节。水田里田埂上闪动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有耙田的、施肥的,有背着娃去田间送早饭的……这鲜活生动的场景展示出新时代哈尼人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作者杨晶华是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自幼爱画,常到各地采风为创作积累了充实素材。我为其撰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

以上仅举这三例就足看出,农民画家对新生活的敏锐感。真是农民的心画,时代的镜子。各画乡佳作不胜枚举。

网络时代,有微信,我与农民画家、画乡的交流更为频繁。最令我开心的事,莫过于农民画友发来新作让我点评了。

仅举一例,秀洲画乡董芬珍发来新作《村嫂乐队赶喜场》,看画令我振奋,欣然写点评:乡村振兴捷报频传,到处喜气洋洋。今天特色小镇完善开放迎客,明天乡文化礼堂落成剪彩,年轻人不仅脱贫还脱单,致富后成家办喜事。这些喜庆场合都缺不了请乐队来助兴。村嫂乐队忙坏了!她立意源自夏天偶见一片荷塘,那荷花娇艳,荷叶翠绿,真美啊!产生入画灵感,这样美景加什么故事呢?想到参加婚礼喝喜酒、农村乐队表演的场景:新人美,荷花寓意和和美美,贴切;乐曲美,给婚礼增添喜庆热闹氛围,乐队还要到别处去贺喜——“赶喜场”的立意有了,穿过荷塘、美美结合,画面有了。以小见大,多么巧妙!从赶喜场这个侧面,反映出乡村的小康生活,喜事真多啊!画文在我为中国文化报组织的《农民画里的小康图景》画刊发表,中宣部“学习强国”传播。2022年,虎年前夕,她发来虎的铅笔画稿,听我意见修改画好,朴实生动地表现生肖文化在农家传承情景,我给画取名《虎娃真威武》,推荐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发表。这位农家女儿,梦想成为画家,她梦想成真。

《村嫂乐队赶喜场》(农民画)董芬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嫂乐队赶喜场》(农民画)董芬珍作

我不仅给农民画家写评论,还同他们合作画。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我知论坛意义重大,拟用画来表现。画最好在论坛开幕前完成,可只有半个月时间,凭我一人之力难以完成。想到天津北辰画乡合作。很快得到了文化馆特别是画乡开拓者张为民老师的热烈响应。

我和张为民及画乡三位画家五人组成创作小组,迅速投入创作。画以喜庆的基调,融汇民间美术元素来表现。画面中央画棵“生命树”,民间美术中常用来象征旺盛生命的吉祥图式,把会徽画树中,树上方裹有红色绸带,写着“一带一路,合作共赢”,其间飞翔着白鸽,左边画有高铁客货列车及风电绿色能源,表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近处山峦中的长城相映衬,寓意古老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右边画繁华的海港码头、蓝色海洋上来往船只,表现海上丝绸之路。生命树的后面画了“亚投行”的标志,说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有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生命树两旁是欢腾的人们,有中华各族儿女和外国朋友。他们载歌载舞对惠及人类的“一带一路”热烈欢迎。画在开会前完成,在中国美术馆等展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发表。

《一带一路》(年画)2017年廖开明 张为民  何小宝 陆连江 丰爱东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带一路》(年画)2017年廖开明 张为民 何小宝 陆连江 丰爱东作

我与画乡农民画家合作,是我向他们学习的好机会,对我研究农民画和我自己的绘画创作都是相得益彰。

我常到各画乡去交流学习,是我接地气的最好方式。结交很多基层干部、农民画友,目睹他们在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辛勤奉献,很受教益。与农民画友交流,受益良多。特别是他们在画中细节的表现。细节至关重要,它决定画的成败,细节不能凭空臆造,必须源自生活,这在农民画中表现尤为突出,我要好好学习。

在画中我很注重细节的刻画。我创作的年画《小康农家喜迎春》里有很多有趣的细节:乡亲们说“要致富,先修路”。画中公路已从家门口通过,路旁还有路灯,偏僻的乡村再也不愁跟外界往来了,农产品能顺畅外销,公路上通过的小货车正忙着送货,物流通畅,乡镇产业兴旺,农民自然富起来。实施“生态宜居”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看小院四周林木环抱,小楼屋顶还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再看小院矮墙外放置着分类垃圾桶,不仅环保,更体现着乡村文明。天上飘着雪花,瑞雪兆丰年,正是大年初一早晨,年味十足的农家院,大门贴着春联门画,小楼屋檐下悬挂着红灯笼,楼上窗户贴有福字。小院静悄悄,人都去哪儿了?从大门外的一地鞭焰碎屑便知,昨夜除夕人们辞旧迎新,太兴奋疲倦了,也许现在正酣睡。再看屋顶的电视无线,哦,也许他们正在看昨晚没顾上看的春晚重播哩。看,这诸多细节构成《小康农家喜迎春》多迷人。我写短文和画在《光明日报》发表,也被“学习强国”传播。受到广泛好评,是我学习农民画的收获。

《小康农家喜迎春》(年画)2014年廖开明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康农家喜迎春》(年画)2014年廖开明作

我是画家,画过许多画。又倾心于农民画,为它做过许多事。两者相辅相成。

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农民画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喜看今天的农民画:有反映脱贫摘帽后小康农家幸福生活情景的;有画乡村振兴、攻坚克难捷报频传动人故事的;有描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家乡景色的;有表现边疆少数民族和睦团结发展,纵情欢舞场面的;有绘就保护非遗文化,展现民俗风情和乡风文化新貌的……总之,新时代新农村的美好画不尽。全国有近百个画乡,拥有数千名画家,不断有佳作诞生。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朝气蓬勃、充满创造活力的美术劲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公共文化建设,普及民族审美,产生巨大精神动力的作用。它受到了党和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受到人民的欢迎。

我将一如既往,为农民画这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奉献我的毕生精力。

作者:廖开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开明,1940年生,重庆人,著名画家、民间美术评论家,被誉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研究学者,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奠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美术馆画廊主任,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备办公室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的征集、展出工作。作品和艺术简历被载入《中国现代版画史》《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中国古代版画与新兴版画》《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美术辞林(版画卷)》。

监制: 侯馨远 编辑: 暴佳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