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又一个中秋佳节到来,只是这一次的团圆之日,显得沉闷而压抑。凤姐因为身体不适不得前来,宝钗搬离大观园后薛姨妈母女二人也在自家过节;虽然依然有着一大家子的人围着贾母。

但家族的衰败,人口的凋敝也在无形之中为这个中秋节平添了一份忧伤。

聚会进行到尾声的人时候,林黛玉、史湘云二人离席,借着冷清的月色、凄凉的萧声诉说着一个沉重的话题。

湘云笑道:“怎得这会子坐上船吃酒到好。这要是我家里这样,我就立刻坐船了。”
黛玉笑道:“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偏要坐船起来。”
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可知那些老人家说的不错。说贫穷之家自为富贵之家事事称心,告诉他说竟不能遂心,他们不肯信的;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然却也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
黛玉笑道:“不但你我不能称心,就连老太太、太太以至宝玉、探丫头等人,无论事大事小,有理无理,其不能各遂其心者,同一理也,何况你我旅居客寄之人了!”

若非她们二人的闲聊之语,或许我们是真的难以理解生活在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府,竟然也不会有诸多的不顺。

而在这些人中,尤其以贾母突出。作为荣国府最好年长的老太太,整日与子孙享受着天伦之乐,整日带着众人喝酒了听戏,她又有能有怎样的不如意之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对于贾母,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在其诸多的观笑背后,隐藏着老年人的三大遗憾,或许,也正是这三大遗憾,造就了贾母“意难平”的生活。

一、年老之人的孤独。

想来,将贾母晚年幸福而热闹的生活与“孤独”二字联系起来,有许多朋友是无法接受的。然而,在原文诸多的细节中,却无疑验证了这一点。

比如,面对刘姥姥这位乡下来的年过古稀的老妪,老太太为何如此热情的招待她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贾母想找一个积古的老人聊聊天。

诚然,贾母的身边不缺聊天的人,但诸多邢、王二夫人这些儿媳妇,凤姐这样的孙媳妇,以及众多的奴才,在贾母的面前,更多得展现出来的,都是一副戴着面具的状态。

或是谄媚、或是做作,即便有诸多的欢笑,也不过是为了烘托氛围罢了。

唯有刘姥姥不同,在她的身上,有着与贾母相同的经受过岁月洗礼的痕迹;在她的身上,有着贾母不曾体会过的乡下见闻,人情世故。

刘姥姥用幽默的方式,给众人讲着故事,所吸引的,绝非仅仅是宝玉、黛玉这样年轻的公子、小姐;若不然,贾母也不会如此兴头、如此精力充沛地陪着她游玩了大半个大观园。

当然,最能体现贾母孤独的,是在清虚观打醮这一节,当张道士与贾母闲聊,无意间谈论到宝玉长地像去世了的荣国公的时候,老太太的眼中瞬间有了泪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得好:少时夫妻老来伴。或许,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之外,也唯有与我们相伴一生的伴侣,是真正在乎、真正能给我们带来慰藉的存在了。

尽管老太太晚年的生活衣食无忧,尽管围绕在她身边的,有着孝顺的儿子儿媳妇,但这些种种,终究难以平复贾母内心的孤独。

因为孤独,所以在卢雪庵众人联诗的时候,在银装素裹的中午,老太太才会得以瞒着王夫人、瞒着王熙凤,偷偷地跑到卢雪庵,加入宝玉、黛玉等人的活动之中;或许,唯有在这一群单纯、充满生气的少年少女面前,老太太才能找到一份真正的快乐、真正的群欢。

二、“家族内斗”带来的不安全感。

作为荣国府最年长的老太太,衣食住行自然是样样俱全;按说,享受着如此生活的老太太,自然是别无所求,再无烦恼了。

但是,在贾赦讨要鸳鸯事件中,当面对鸳鸯的控诉兵不惜以剪发明志的时候,我们分明看见了,一位极度敏感、充满着不安全感的老太太。

贾母听了,气的浑身乱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因见王夫人在傍,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

老太太在贾府之中,从孙子媳妇做起,历经五十多年,才熬到了今日的祖母之位,只是,在这一刻,因为常年对权力的适应,早已让她在骨子里,拥有了对权力的依赖。

当然,也是出于对晚年生活的保障;所以,当她听见长子贾赦打上了鸳鸯的主意,在第一时间,她便明白了儿子背后的算计,是为彻底的架空她,因此,她才会显得如此激动,如此愤怒。

三、家族衰败的凄凉之感。

对于一位行将就木的老年人而言,或许,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子孙满堂、家族兴旺;因为在封建迷信之中,常有的一句话便是:让我怎么去见你们的列祖列宗?

对于这一点,其实在贾母的心中,同样存在着。

对于贾母而言,她是幸运的;因为她嫁入贾府之时,正是其鼎盛时期,荣国府由第一代人贾源建功立业,开始了家族的辉煌;在第二代贾代善的手中,同样延续着这样的体面。

只是,到了第三代贾政、贾赦;第四代贾琏、贾宝玉中,却早已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入不敷出的经济危机;转瞬即逝的元春省亲。

这个富贵百年的贾府,眼看着也要“树倒猢狲散”了。面对这样的一幕,老太太的内心,又怎能舒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在《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中,当贾母得知,如今自己吃的红稻米粥,都得可着量做的时候,她的自嘲一般。

贾母笑道:“看着多多的人吃饭,最有趣的。”又指银蝶道:“这孩子也好,也来同你主子一块来吃,等你们离了我,再立规矩去。”
尤氏道:“快过来,不必装假。”
贾母负手看着取乐。因见伺候添饭的人手内捧着一碗下人的米饭,尤氏吃的仍是白粳饭,贾母问道:“你怎么昏了,盛这个饭来给你奶奶?”
那人道:“老太太的饭完了。今日添了一位姑娘,所以短了些。”
鸳鸯道:“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馀也不能的。”
王夫人忙回道:“这一二年旱涝不定,田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几样细米更艰难了,所以都可着吃的多少关去,生恐一时短了,买的不顺口。”
贾母笑道:“这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众人都笑起来。

每每读到这样的一幕,似乎都能体会出,在众人欢笑的背后,所隐藏的失落与心酸。

小结:

或许,通过以上的回顾,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贾母晚年生活的真实面目;作为封建大家族的一家之长,老太太需要威严也拥有着权威;作为年过花甲的老太太,贾母需要欢乐也拥有着欢乐。

只是,在老太太的内心深处;在老太太光鲜体面的生活背后,我们又难发现,她亦如同芸芸众生中的常人一样;亦如寻常老奶奶一般,有着诸多的不如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她执着、坚守着当家主母的权威,但是,面对王夫人先斩后奏撵出晴雯她依然只能选择妥协;尽管她晚年用尽全力的撮合“木石前盟”,但最终终究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或许,贾母的晚年生活,也如同这句话所说:不完美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