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图据采访对象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城市文化活动吸引众多市民走出家门。在成都琴台路尽头的锦江河畔也是人头攒动,来自成都的书法名家、诗人、作家、学者和诸多书法爱好者云集于此——“邓代昆、牛放、张勤涛‘后浪三人行’书法展”在这里拉开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放老师在展览现场

记者了解到,此次书法展览意在大胆尝试,参展者三人身份各异,修炼书法途径也有不同,客观形成了参展三人的个体特殊性:邓代昆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当代会员书法家中是佼佼者;后学张勤涛年龄最小,在社会与职场中经历曲折,阅历丰富,师承多位久负盛名的书法前辈,多年苦练,对书法颇有心得;牛放先生则是以作家文学创作为主,同时坚持书法书写几十年,日积月累自成一家,他们三位的联袂书法展览,正好构成了参展者的多元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放书法作品

兼具作家和书法家双重身份,在四川作家群中已有多位代表性人物,例如马识途、流沙河、杨牧等等。牛放早期以诗歌享誉文坛、其作品清新、朴实、以民族题材见长,代表作诗集《诗藏》得到广大青年读者喜爱,诗歌受到孙静轩、流沙河、杨牧、张新泉等前辈诗人的夸赞,而散文代表作《落叶成土》不仅获得了四川文学奖,也获得了冰心散文奖。据了解,这部作品还将在今年再版。

牛放的新作,近六十万字的系列散文《大江河》也已经杀青。牛放以数十年的储备,伏案6年完成书稿,以其被民族化的汉文化视野弥漫开去,以在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活37年的亲身经历与认识为思维基础,选择性深挖江河流域点位的人文历史元素,来突现江河文化性格,叙写游牧与农耕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流,以及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分歧与合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放作品《大江河》

这些都是牛放书法厚重感的来源。有了这样的文学和文化基础、再将这种学养灌注于书法练习与书写中,牛放的书法也就有了另一番天地。

牛放告诉记者,他从8岁起开始学习书法,几十年不间断,有了今天的收获他很高兴。牛放的书法已近成熟,数十年自练自弃自正,早期得到欧阳成铭、马宜松、唐山等书法前辈指导。他的书法作品带有草原的狂野无羁,同时又充盈着流水般的柔美。

从书法专业的角度来看,牛放的墨迹线条枯湿相生,抑扬呼应,重视汉字意境本意,呼应连贯自成一体,具有文人的霸气、硬气和书卷气。书法评论家们认为,牛放的书法用笔走险而又意外化险,雕琢痕迹少,神来之笔多,汉字真意浓,拘泥少天性多,既含禅境,又蕴道意,而更多的是达观、纵意,究其缘由应该来自文人饱学自信,谦逊中自藏傲骨。

此次书法展览,牛放先生以作家之身,给书法界带来一股清风。他提到,一个真正的书家,必须把文化置于首位,只有身在其中,身临其境,才能够爆发出真情实感和文化大美的高度。

这次“后浪三人行”书法联展,作品数量虽然只有50余幅,且受场地局限,从纸张形状大小不能完全展示,但作为装饰之外的书法本体依然没有受损,仍然反映出书法作品的精气神。有观众认为,本次书展最大的亮点是三位书法家的“多元同台”,让观众体验到不同的书法审美。书法家则认为,本次展览是“学以致用”书法艺术的探索与回归,正如学者、散文家伍立杨在本次展览序言中写的:虽是“后浪”,却具有“先锋”意义。